“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關於特斯拉model3的雜亂記錄

去年3月31日是提特斯拉model3的日子,已經整整一年的時間。之前不止一次動過想寫寫關於買車、關於model3、關於特斯拉的事,但總是因為懶得動筆而擱置。現在藉著提車一週年的時機,還是寫兩句吧。算是一個階段性的記錄和總結。


關於買車的理念


其實我本並不是一個愛車之人。可能是從小暈車的緣故,對汽車一直沒有好感,尤其受不了尾氣的味道,每次坐汽車都是一種折磨,經常吐得一塌糊塗。後來上大學坐車多了才逐漸不再吐,但仍會比較難受。所以從來沒有動過考駕照買車的念頭,有錢沒錢放一邊,要我花錢買一個讓自己難受的東西,這事我始終覺得沒必要。所以當初老婆勸我和她一起考駕照,我也是一口拒絕,雖然那時候我工作時間很自由,學車相當方便。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女兒出生以及父母年紀大了之後。


一直不學車不買車的另一個原因是,我討厭燃油車,上面提到的尾氣加重暈車難受是一方面,還有個人對於環保觀念的堅持。我一想到路上成千上萬輛燃油車都在同時排放著尾氣,就感覺這簡直是在造孽,每一臺燃油汽車都相當於一個小鍋爐,裡面燃燒產生熱能,推動車子前進,把廢氣排放在外,這種行走機械的設計和當年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基本一樣,200多年過去沒什麼實質性進步,我特別納悶,為什麼第二次工業革命都過去那麼久了,人類早就跨過了電氣時代,現在已經是信息時代,可汽車這個產業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淘汰燃油車,這個行業的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也真是夠可以的了。


從這一點上,我是非常推崇特斯拉的,直接將電動化、智能化作為汽車製造的目標,這還不算,馬斯克想的是未來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話應該怎麼辦,應該將人類的能源使用方式變革為可持續的,而且已經做好了移民火星的規劃,這個在常人看來的確是太瘋狂和不可思議了。


對於特斯拉我是一個後知後覺的人,因為對汽車不感興趣,所以當初特斯拉第一款model s上市引起轟動,在國內吸引了一眾互聯網大佬訂購時,我還並不知道它的存在。


直到去了當年的樂視工作,賈老闆發佈智能電動汽車戰略,才對電動汽車先行者特斯拉熟悉了起來。其實2014年開始出現的一批國內造車新勢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特斯拉的啟發和鼓舞。


我當時是非常期待賈老闆的FF或樂視造車成功的,我想買的車就是新興起的智能電動汽車,但是當時特斯拉還沒有推出model 3,modelS 和modelX根本買不起,我也尚沒有考取駕照,感覺還有時間等。結果這一等就是4、5年,樂視造車擱淺,連帶整個樂視生態也迅速坍塌,我也帶著無限遺憾最終離開了樂視另謀生路。


2015年隨著女兒的出生,年邁的父母過來幫忙照看,他們要經常往來於河北老家和北京之間,沒有私家車,不論是他們自己往返還是帶女兒回老家,都越來越感覺到不方便。現在老的老小的小,一旦有個什麼緊急狀況,沒有輛車也實在感覺應付不來。


關於選車的過程


就這樣,我終於下決心學了車,學車的一年多時間裡,開始有一搭無一搭的選車。由於當時國產電動車品牌還沒有能看得上的,最理想的選擇只有特斯拉,而且以我的預算和消費觀念,只有model3一個車型可以考慮。所以當2017年model 3發佈後,我把老婆當年已經拿到的新能源車指標廢掉了,重新排隊,算著再等一年新指標下來正好model3也上市了,後來證明了我的預計準確,這也是非常慶幸的,因為在我重新排隊兩個月之後,北京新能源汽車指標的排隊人數就暴增至20萬,要等到四五年後了(當然現在更恐怖,如果不增加指標,要差不多等10年之久)。


中間其實也短暫的考慮過燃油車,純粹是逼不得已,因為想著model3可能也不便宜,而當時的預算並不高,如果用外地牌照還可以早點買車,寶馬、奔馳、別克、雷克薩斯這些品牌也都去看過,無奈總是喜歡不起來,不光是對他們的產品提不起興趣,就連銷售模式都感覺落後了一個時代,4S店這種銷售模式太老套了,價格信息太不透明,讓人很難信任,再加上很多銷售對顧客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感覺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從事的行業要被淘汰了。我真的是從逛了這些傳統品牌的4S店之後進一步堅信它們註定要被淘汰。而這個期間,特斯拉model 3已經在美國上市,在上海建廠的消息也已經公佈,進展神速,雖然還不知道其國內的售價會是多少,國產什麼時候上市,但感覺值得等。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2018年底,model3終於首先以進口的形式進入國內,首批預選配的價格直接60萬起,足足比美國的價格高了一倍多,這真是把中國人當冤大頭,就算有關稅和運費,也實在是離譜,潛在買家和輿論自然不答應,這之後,特斯拉就開始了不斷向下調價,到2月份,價格調到了43萬起,我在2019年春節之前預約進行了試駕,當天體驗店的銷售們極力勸說下單,說什麼這個價格就截止到月底,馬上又要漲價了云云,我最終在月底之前下決心訂了車,選的後驅長續航,原因很簡單,當時是價格最低的版本,而且續航正好滿足我北京與河北老家之間400公里左右的路程,單程不充電也綽綽有餘。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關於特斯拉model3的雜亂記錄


也不是沒想過等國產上市,但是基本要等一年,萬一跳票的話,手裡的指標就作廢了,當然那時候還不知道上海工廠進度會那麼快,更不知道新冠疫情會在2020年初爆發,北京的購車指標期限會一直延長到疫情結束之後,如果堅持等,我會基本晚上一年才能提車,花的錢肯定會少,但是畢竟國產長續航還沒上市,如果按國產長續航算估計要晚一年半以上了,那樣的話我就沒法儘早體驗到有車的好處了,尤其是疫情期間,回老家以及春節後上班出行會造成極大的不便和困擾。從這個角度想,我還是慶幸去年就買了車的。生活品質的確上了一個大臺階。


還回到當初訂車提車那個階段,訂完車之後就開始了後面的各種準備,安裝充電樁、申請貸款等等。安裝充電樁雖然是免費的,但是向國家電網申請電錶、挖溝埋電纜這些還是要另外給負責施工的公司付費的,國家電網的服務總體還可以,專門給我那車位附近立了個表箱,就是負責充電樁安裝的施工隊讓人比較鬧心,專業度不夠,就因為充電樁立柱底部需要固定的水泥墩子返工了兩次,最後一次仍然不滿意,但我實在懶得再折騰了,看工人來回跑也不容易,就算了。安裝充電樁七七八八加起來,也花了幾千塊錢。


自己有充電樁對於購買電動汽車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家裡有樁”的話購買電動車的幸福感會非常高,否則如何保證能夠隨時充電會成為你心頭的痛,當然有免費的羊毛誰都會去薅,尤其對於特斯拉這種傲慢的企業來說。


關於特斯拉的任性傲慢


特斯拉的任性傲慢傳承自馬斯克,是骨子裡的,沒法改。當然,它的確有任性和傲慢的資本,就跟當年的喬布斯一樣,誰讓人家的產品是NO.1呢,這就是冠軍的好處和特權,產品的優勢非常明顯,市場上沒有第二個可以匹敵的,換誰都會傲慢起來。


就說定價這個事吧,從去年開始國內交付之後,每個月基本都會調一次,銷售們每次都會說這是歷史最低價了,結果每次都被打臉,再配合其不斷花樣翻新的各種優惠措施組合,一會兒免費送自動駕駛,一會兒貸款免息,一會兒車漆降價,最終車主們到手的價格差距比較大,不加任何選配的基礎價格的確是在不斷走低,國產之後,不但沒了關稅,又免購置稅,還有國家補貼,這個差距就更大了。


最近的變化更大,4月10日,特斯拉一下子把國產長續航和Performence高性能版全部扔了出來,定價甚至比市場的預期還低,國產長續航不到34萬(補貼後),高性能版不到42萬(補貼前),老車主們再一次被傷了心,只算起始價格的話,比當初的進口版的確下降了10萬級別,當然,如果加上選配自動駕駛、車漆、家用充電樁等,也將達到41萬多,但比起當初拿了各種贈送優惠的進口版老車主仍然會便宜2-4萬的樣子,如果再加上購置稅,那就仍然是大幾萬的差價。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當然會心疼,相關的社區論壇上已經各種吐槽罵娘。


但說實話,我心態還好,因為當初我就不相信特斯拉在中國建了那麼大一個工廠卻只生產標準續航一款model3 ,所以儘管馬斯克曾經公開表示高性能版和長續航版不會在上海工廠生產,我是堅決不信的,只是沒想到來的那麼快,當初我預計長續航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市,起碼要堅持一年吧,沒想到春節一過就各種山雨欲來的消息,現在真相大白,6月就會開始交付長續航,而且,誰也沒想到最高性能的Performence版竟然同步亮相,雖然官網上寫著明年一季度才會交付,但是很多人都不再信馬斯克那張嘴了,這個傢伙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且在目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只有中國工廠在正常生產,要想維持特斯拉的繼續快速發展,馬斯克作出這種選擇和決定也就不奇怪了。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關於特斯拉model3的雜亂記錄


現在馬斯克應該非常慶幸在中國建廠的決定,而且上海工廠進度神速,趕在疫情爆發之前完成了產能爬坡,給了特斯拉和馬斯克一個絕好的陣地,最大的市場,最低的成本,最先控制住的疫情,換做是我,也會趕緊把更多的車型換到中國來生產。而且model Y的生產線也在緊張建設之中,年底估計就能投入生產,那又會引起一輪熱潮。連我這個當初被中途免購置稅的事傷害,決定再不買特斯拉的人,現在看著model Y又在癢癢。我現在好奇的是,更高端的model S 和model X到底有沒有可能也到中國工廠來生產,那兩款車如果再講價二三十萬,特斯拉在中國真的就要稱霸了,當然我認為丫稱霸是早晚的事,只要馬斯克不作死。


特斯拉是最像蘋果的公司,這是很多人的共識。所有的後來者都在步人家的後塵,甚至只是吃土,學都學不像,甚至連一個車標都設計不好,名字都起不好,外觀都搞不順眼。造車新勢力中,有雄心的的確有,但是和特斯拉相比仍很懸殊,比如造増程電動車的,不惜成本搞客戶服務搞換電模式的,都是基本思路出現了問題,現在看不到它們能夠挑戰特斯拉的可能性,這就很可怕了。


但一個公司過於傲慢,總歸不是一件值得誇獎的事,定價策略的頻繁變化和調整,雖然符合成本降低的事實以及佔領更大市場的商業思路,但執行至少不用這麼糟糕,為了沖銷量,整個銷售系統對於客戶不負責任的誘導購買,導致老車主都有被當做韭菜收割的感覺,傷了很多人的心,對於品牌聲譽的影響也是比較深的,除非特斯拉能夠一直保持這種產品力的絕對優勢,否則早晚會被清算,前段時間本不是什麼致命問題的芯片版本錯誤導致整個輿論的巨大討伐就說明了這一點。無知和弱小不是人類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在三體裡寫的這句話不但適合當下疫情肆虐的世界,也適用於企業的生存發展。在這個角度上,我期待造車新勢力的成功,能夠讓特斯拉對市場和用戶有更多的敬畏。但在這之前,它再怎麼嘚瑟和傲慢我們這些老車主也沒有辦法,我還不是在巴巴等著服務中心的電話,好去更換3.0版本的自動駕駛芯片嗎?哈哈。


關於用車的體驗


還是說回車子本身,用車的體驗很多評測都講的非常多非常詳細了,我就不再一一囉嗦了,只是選幾個我最為看重的特點說一下。


續航里程問題:

對我的使用來說,這個基本不存在,因為很幸運的提前在小區租到了車位,並安裝了充電樁,家裡有樁的體驗簡直是太好了,不用擔心任何充電問題,比燃油車到加油站加油還方便不知道多少倍,電費還比特斯拉的超級充電以及國網充電便宜大半,而且自己給自己愛車充電的感覺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不用把它的一部分命運交給別人掌握。大概算了一下,用車一年,跑了15000公里,花的電費一共900多元,相當於6分錢1公里,這裡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往返北京河北以及旅遊過程中在國網充電站花的,如果不出遠門,只是家充的話,成本會更低。


動力性能問題:

這個基本沒得挑,雖然只是後續長續航,加速在model 3家族中排名第三,但零百加速4.9秒(升級之後的成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最初官方標的是5.6秒)的性能足以秒殺馬路上99%的車了,而且動力響應幾乎沒有延遲,隨踩隨到,人車合一。


內飾風格問題: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關於特斯拉model3的雜亂記錄


model3內飾非常簡單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只有一個15寸的中控大屏,除了方向盤兩邊的兩個滾輪、車門和座椅上的按鍵、車內燈和雙閃按鈕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實體按鍵,功能全在大屏中實現,傳統的儀表臺位置啥也沒有,一覽無餘,空調都是隱藏的,沒有任何妨礙視線的存在,真的是極簡,有人甚至說是簡陋,最初我也認為是為了削減成本而做的選擇,但後來越來越覺得這才是汽車操控該有的思路,弄那麼多眼花繚亂的實體按鍵,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幹啥的,顯得很豪華很牛逼,但其實華而不實,而且所有核心功能集中在中控大屏還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所有的操控體驗都可以不斷通過軟件優化升級,UI都可以改,功能按鈕的位置、風格、標誌都可以修改,可以不斷給用戶新鮮感,這對於現在習慣了智能設備的人們來說,到底有多重要就不用說了吧。一個每個月都可以更新系統升級功能的汽車誰不喜歡?傳統的燃油車買來啥樣以後多少年就那樣,新鮮感最多保持幾個月,而特斯拉卻可以越用越智能,這對用戶的吸引力太大了,很多人沒有體驗過所以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相信他們一旦放下成見體驗過就會知道什麼是代表未來的汽車。我曾經對那些還對智能電動汽車存疑的同事們說過一句話,“我倒寧願你們對傳統觀念堅持的久一點,這樣我就能更長時間獨自享受這代表未來的體驗。”這是實話,是一種新時代的人看著滿大街的遺老遺少很難不產生的優越感,我當然希望能保持的久一點。但現在看,特斯拉馬上就會成為街車了,而智能電動汽車也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醒,我判斷這種覺醒積累到一定階段將是斷崖式的,價格越來越親民的特斯拉將是推動它發生的重要因素,我們拭目以待,看五年之後汽車市場會是什麼格局。


而且隨著汽車越來越智能,車內的娛樂系統地位將越來越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model 3將中控屏設計成橫向的是非常正確而明智的,汽車就是我們移動的家,在你在車裡沒有行使的時候,你的娛樂需求幾乎是剛性的,只是聽收音機或者CD太不夠了,影視視頻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車內更容易實現的環繞音響使得其天然是一個理想的個人影院空間,配備了橫向中控大屏的model 3在這一點上讓我非常滿意,車內終於變成了一個私密而功能完備的放鬆的空間。


關於輔助自動駕駛:

這個也是碾壓級別的,但不深度體驗、不跑長途、不走高速的話是很難有深刻的感受的,一腳油門一腳剎車那樣的開車體驗實在是太差了,開幾百公里的話人基本就累殘了,但是開特斯拉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我在高速上右腳大部分時間是平放在地板上的,因為根本不用踩剎車彩電門,輔助自動導航駕駛可以自動跟車、自動變道(如果你允許的話,你也可以自己負責打轉向燈,讓它自動變道),條件允許就會一直保持最高限速,保持在車道中間等等,你只是負責手放在方向盤上,時不時動一下,別睡著了就行了。期待早日推送紅綠燈自動啟停吧,那樣的話在城市道路上就會更加輕鬆了。


題外話,關於汽車產業發展:

馬斯克和特斯拉堅持的第一性原理,不光對於汽車產業,對於其他產業也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誰規定汽車駕駛要那麼複雜,誰規定所謂的駕駛樂趣要通過各種按鍵操控杆手腳並用手忙腳亂才能獲得?還有人說沒有發動機的聲音沒有駕駛樂趣,簡直是腦子鏽住了,噪音都成了理所應當,是有多麼食古不化。我之前不開車,model3是我第一輛車,我的駕駛樂趣就是智能電動汽車帶來的,我覺得這種安靜的,能夠隨時呼喚動力,讓你享受風馳電掣感覺的才叫駕駛樂趣,踩離合沒有樂趣,不斷的掛擋換擋沒有樂趣,踩油門2秒之後速度才上來沒有樂趣,耳邊是發動機的轟鳴沒有樂趣,到處是尾氣的味道更沒有樂趣。


燃油車的擁躉們還有另一個說辭是,智能不只是屬於電動車的,燃油車也可以實現智能化,一些所謂的車評人,比如那個叫什麼38號的,天天挖空心思找一些所謂證據來為燃油車辯護,挑電動車的毛病,到底還是掩蓋不了自己對電動車的偏見,既然特斯拉能夠如此成功被越來越多人接受認可,而且接受了電動車的人很難再回去開燃油車,哪個先進哪個落後不是很明瞭嗎?燃油車的確也可以實現智能,只是成本和路徑要比電動車難得多,而企業為什麼會一直守著一個性能又差實現起來又難的路不改道呢?特斯拉已經把戰火燒到了所謂BBA們的家門口,下一步就看他們能不能招架得住了。


最後說一下環保的問題,電動黑們一直宣揚的一個觀點是,電動汽車的電池在汽車行駛中雖然沒有汙染,但是其生產過程也是消耗化石能源的,其產生的汙染並不比汽車燒油產生的尾氣少,而且電池廢棄後也有汙染問題,我就不知道這些人腦子是怎麼長的,一個城市裡幾百萬輛車在路上排廢氣,汙染物直接進了大氣,電池的生產都是集中在工廠,可以集中處理產生的汙染,不要告訴我集中處理和分成百萬、千萬的分散排放所帶來的處理難度是一樣的,後者還有啥可處理的,人們都已經用自己的肺處理了。至於電池報廢之後的汙染,就別瞎操心了,好像燃油車不用電池一樣,固態的電池總比已經排放到空中的廢氣有辦法集中處理吧。這些小兒科的問題其實不應該寫這麼多字的,打住!


最後的最後,還是好好賺錢吧,希望modelY早日國產上市,希望國內的造車新勢力能夠度過這段艱難,拿出讓人驚豔的產品,能夠真正挑戰特斯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