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以养气为主

练太极拳以养气为主

作者马权友拳照


练太极拳以养气为主

--练足中气让他信心百倍

作者马权友


我有一弟子,跟我练拳前,就学过太极拳,而且在当地练拳人中是练的好的。为了提高拳技,他来到我这里进修。确实,在他人眼里,此弟子比一般人练拳架子漂亮,低架行拳,但在我看来,其应重新学来。因为,一是其低架无功行拳会伤膝,二是其拳中无含金量,也就是拳中无内劲,其原因是中气不足,越低越没劲。针对他的问题,我因人施教,让他明确,“不是低架行拳就显功夫,功夫拳架的低是沉气、沉肩、落胯形成的,而不是为显功夫给人看故意下蹲,否则会造成大小腿之间的弓弯变小而失劲。

此弟子加入权友队伍后,一时间练拳刻苦,上进心强,但虽然半年来拳技有所提高,但内气变化不明显。他自己也着急,经常跟我讲:“我啥时候练得像师父那样内气充足呢?"由于他心急浮燥,再加上对拜师前原练的东西藕断丝连,其拳架出现起浮,看得出其内气沉不住,在体内时而下沉,时而上窜。当他看到身边我的其他弟子拳技在提高,并且原拳友又在观望,而自己的功夫时好时坏,长进不大时,此弟子有些迷茫了,学拳信心有些不足了。针对他出现的问题,我有的放矢,耐心指导,一针见血地让他明确,其拜师前就是瞎练,不仅不产功夫,而且会因内气不足,不能托身,低架行拳因此伤膝,目的就是让他死心塌地苦练真功太极拳。于是,我教他:练拳时两肩松沉下压,定势呼气配合动作下沉,而下盘裆内合劲,腿弓弯不变含劲,固定下盘,下盘托住上身,行拳心态坦然,从而有利于内气聚集腰腹。在我的指导下,他练拳逐渐找到了感觉,拳架稳固了,拳越练越漂亮,从此练拳的兴趣又来了,能坦实地苦练了。

春节过后,我观察弟子们行拳,发现此弟子脱颖而出,其中气足了,腰腹粗了,内劲上下贯通,金刚捣碓动作震脚显骨力,砸地咚咚响,掩手肱拳动作发拳由根达梢,节节贯穿,松活抖弹。他也高兴地对我说:“师父,我现在练拳有劲了,越练越爱练,我对练好太极拳信心百倍,而且有原拳友跟我着摸,我能合而发之了。”是呵,此弟子通过苦练,并且练对了,中气足了,功力就有了。提到中气,我再说说内气。我常对弟子说,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得内气充盈。气足而血行,畅通经络而养生,意气劲相合而利于行功。

什么是内气?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练功修炼的后天之气组成。先天之气由后天练功和吸收食物的养分而产生的内气而营卫和补充。如果内气充足,就会有气感表现,如酸、麻、热、胀、虫爬等感觉,具体因人而已。这主要是由于练拳行功时血液循环加速,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通畅,使血流量、血流速、体温、内分泌激素活动等发生变化而在皮层出现的反映。我把内气沉丹田并聚集腰腹叫作“中气充足”。中气充足有什么好处吗?中气足,才能让上下劲贯通。我举了例子,比如一个蓄水池连接上下渠,上渠灌溉田地,下渠供水,只有蓄水池水充足了,下渠水才能通过蓄水池入上渠,再浇地。如果把丹田之气比作蓄水池的水,下渠是我们行拳下盘之劲,上渠是我们发放到末梢之劲。当中气不足时,也就是蓄水池水少,下盘之劲,也就是下渠之水只能做到蓄水,不能供给,只有当蓄水池水满,也就是中气充足时,才有让下渠之水供上渠,也就是下盘劲通过丹田贯穿到脊背、手臂,节节贯穿达末梢。

练拳就要以养气为主,让中气十足,不要用力要用意,不要瞎用气,要意念在先控制,以意行气,不用意行气则气滞血凝而伤身。因此,练太极拳要心静体松,切忌过份窜腾跳跃、仆地旋转、大喘粗气,否则易失内气而伤至元气。孟子就云:“我善养吾浩之气。”我练太极拳就练内气充足,写文章也常提到内气。这便有朋友向我提出疑问:“马权友老师,不是说练太极拳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吗?”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在意是指以意行气,以意引领有规律地行气、养元气。而在气则滞,是指没有用意,而乱用后天之气,伤元气,让内气上浮,横气填胸。如果这样用气,必是“有气者无力”,而静练太极拳,让内气沉入腰腹部的丹田,下沉脚下,使胸空无横气,脚下生根,借地力,必是“无气者纯刚”。

看到此弟子中气足了,拳练得漂亮了,身上产生了功力,我庆幸,我又培养出一个真正练太极拳的人。(文/马权友)


练太极拳以养气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