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在經過一片高檔住宅區的時候,坐在後座的孩子和媽媽說:“這裡真漂亮,我也想住在這。”

媽媽回答:“媽媽沒有錢,買不起這裡的房子。”

孩子繼續問:“那我們有多少錢啊?”

媽媽有點不耐煩:“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

孩子的話讓媽媽有些難以啟齒,她或許覺得自己工資不高,不好意思對孩子講;也或許覺得和這麼小的孩子談錢,是不是不太合適。

媽媽認為避而不答是最好的應對,而結果卻恰恰相反。她失去了一個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金錢的機會。

我們中的好多人都不願意和孩子談錢,不僅我們這樣,我們的父輩也是這樣。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聽父母說過:“我沒錢,你要的東西我買不起。”而等長大了再一想,好多都是父母用來騙小孩子的話。

《反溺愛》的作者羅恩·利伯曾經說過:“談錢不是問題,不談才是問題。”而怎麼談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從這本《反溺愛》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怎麼來和孩子談錢。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不迴避

有些父母不想和孩子談錢,他們會覺得,和小孩子談錢會不會讓他們生成攀比的心思,對孩子成長不利。

所以當孩子問起“我們有錢嗎?”時,他們會含含糊糊地回答:“還可以吧。”或者是直接批評孩子:“這不是小孩子該關心的事。”

而這種迴避的態度,會讓孩子產生疑問:“錢是不好的東西嗎?是我不能知道的嗎?”

父母對金錢的逃避態度,容易形成孩子對金錢的錯誤認知。

還有一些家長,當孩子正面詢問的時候不予以回答,卻在平時夫妻間的交談中,把自己對金錢的態度透露給了孩子。

比如有一個孩子,有天上學的路上和他的同學說:“我舅公可有錢了,是某某企業的董事長,連校長都比不上他。”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經常在言語中表現出羨慕舅公的意思,從而讓孩子從隻言片語中,得出了舅公很有錢、很厲害的想法。

而這種孩子自己琢磨出的結論,會被孩子當做正確的結論,然後覺得有錢就是厲害,而想要做一個有錢人。

做父母的都想要好好保護孩子,但是保護並不是讓孩子做高塔中的長髮公主,而是讓他成為營救公主的騎士。知道困難是存在的,但是自己有辦法去克服。

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讓他一無所知,而是讓他能夠理解、接受並且做好準備。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不說謊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在工廠上班,收入是按件計費,幹得多賺得也多。這兩個人都很勤快,經常加班加點幹到很晚,收入也不錯。

但是他們卻經常和孩子說:“我沒錢,買不起。”其實並不是真的沒錢,而是長久以來的消費觀念讓他們想多省錢,所以“沒錢”就成為了不給孩子買東西的藉口。

因為認為自己沒錢,所以不去旅遊、不逛商場,東西都買最便宜的,還經常佔點別人的小便宜。

夫妻倆只有一個女孩,而這個女孩也和她父母很像,別人給她東西就喜笑顏開,看好什麼東西就想方設法地要點。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姑且還能覺得是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是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了。他們會把多拿多佔當成理所當然。你比我有錢,請客怎麼啦?你家庭條件比我好,單位發的東西就多給我點唄。

書中說“談錢就是談價值觀”,只有讓孩子知道,金錢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才不會讓孩子覺得“我窮我有理”。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在遊樂場裡一個孩子和奶奶說:“我想要進去玩兒,但是要花錢。”孩子的奶奶笑著說:“去哪玩不花錢呀,想去玩就進去玩吧。”

還有一個孩子也是剛剛過來,正站在玩具旁邊,滿臉欣喜的摸摸這兒、摸摸那兒,一臉期待地看著媽媽。孩子的媽媽皺著眉頭,看著價位表和孩子說:“還有一個小時就下班了,現在玩不合適我們走吧。”然後在孩子的哭鬧中把孩子拉走了。

這兩種父母的行為其實也體現了兩種對經濟的態度。金錢更加重要,還是對情感的滿足更加重要?而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就會影響孩子對金錢的看法。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金錢呢?

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詢問起金錢的話題時,父母可以分這樣三個步驟來與孩子交談:一是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二是要揣摩孩子的真實想法,三是要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

不管孩子提出哪一種對金錢的問題,我們都應該好好聽他說完,而不是要打斷他、諷刺他、否定他。孩子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只是很單純地想要解決自己的疑惑,反而是大人們總會想得很多。

有些父母會從孩子的提問中發展發散思維,覺得是不是學校中攀比之風又盛行了?是不是有人和孩子提到什麼了?是不是孩子覺得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家長,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問題,可能會讓父母覺得尷尬和無措。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展現演技的時候了,剋制住自己因為惱羞成怒想要反駁或否定的衝動,認真、平靜地聽孩子把話說完。

當父母好好聽完孩子的話,然後想一想孩子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是什麼?這樣我們才知道,接下來要如何回答他們的問題。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要揣摩孩子的真實想法

聽完孩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第二步了,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

有人說孩子就像是個小小的魔法師,他的腦海中存在著一個魔法世界。好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孩子想得究竟是什麼,所以如果一開始搞不清楚孩子的真實意圖,我們可以採用《反溺愛》中的一個關於金錢提問是最佳的回答方法。

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

很多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提問金錢問題的時候,總會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回答。

我們這時已經知道了,面對這個問題不能迴避、也不能說話,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反問,先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想一想,怎麼來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

在反問孩子的時候,要用鼓勵的語氣,讓孩子覺得媽媽是想和自己交流,想聽聽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問題。

而在這個“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的反問中,孩子大多數會給出自己的想法,而根據孩子的回答,我們就可以適當決定自己的答案是什麼。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麼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書中給出了兩個孩子提問的原因,父母們也可以參考一二:一是聽別人提到金錢的事情,所以他也想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到底家裡有沒有錢?二是父母因為錢爭吵,所以他就會關注這個問題,害怕因為因為錢的關係,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

孩子的提問是對父母的一個考驗,只有弄明白了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才有辦法給出讓孩子接受的解答。

媽媽我們有錢嗎?“兩不三要”和孩子正確談錢

要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孩子問:“媽媽我們有錢嗎?我們是不是很窮?”而有些家長就直接回應說:“對呀,媽媽沒有錢,所以你不能總是要玩具了。”

孩子有時候會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中,延伸出不同的想法。媽媽回答的“沒錢”,會讓他生出一些焦慮的想法,覺得沒錢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然後還會在某些時候再次提出這個問題。

其實,孩子更多的是想從媽媽的答案中尋找安全感,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所以說,不管是窮還是不窮,都要用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來告訴孩子。我很喜歡《反溺愛》中一個關於“我們窮嗎?”的回答:“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還有家人和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我們會盡量避免生活發生太大的改變。”

而這種回答正是父母對孩子的承諾,不會讓孩子覺得如果沒有錢,自己的生活就會分崩離析。而這也是父母在幫助孩子生成內心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安全感。

《反溺愛》這本書其實就是想要告訴我們,錢也可以作為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工具,只有正確地談錢,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金錢,合理地運用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