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讀古文——六韜(1)

序:為了幫孩子提高古文欣賞水平和理解力,每天都要給他講一些古文,這也是我決定開始寫這些文章的初衷。為什麼先講《六韜》呢,其實只是我正好也在看。《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一部有重要價值的兵書。當今很多學者認為《六韜》不是姜子牙所著,而是成書於戰國。我不是專業研究者,也不想去探究作者到底是誰。我們今人去讀古文,一方面是為了體會古文的簡潔之美,一方面也是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我也是抱著這樣的目的去欣賞這些文字的。我也不是專業學者,文章主要是給那些剛剛接觸這些書的年青人看,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文字,如果有不當之處,請告知,我會萬分感謝。

六韜分六部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共六十篇。以文王,武王和太公姜子牙的對話方式行文。論述來治國治軍和戰術戰略等方面的理論。

文韜共十二篇,第一篇:文師。

原文

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螭,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佔,得皋陶兆比於此。”

譯文

周文王準備去打獵,太史編占卜以後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穫。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彲,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並將施恩加惠於您的子孫後代。”

文王問:“占卜的結果果真有這麼好嗎?”

史編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占卜,結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徵兆正與今天的相似。”

古文閱讀最難的地方,一是有很多通假字,二是有很多典故,三是有很多語法不同,比如說倒裝句,比如說名詞動用等等。

在這一小段文字中,“田”是通假字通“畋”,是打獵的意思。“史編”是二個詞,“史”是官職,而“編”是人名。“皋陶”是個人,傳說中東夷族首領,曾為舜帝掌管刑法,傳說皋陶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這種獬豸有點像山羊,但它只有一隻角。據說它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皋陶在虞舜時期,將黃帝以來(即父系社會建立以來)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較為系統的修訂,並在原來“象刑”的基礎上,制訂了劓、刵、椓、黥、大辟等幾種刑罰,為以後的奴隸制五刑奠定了基礎。

“史編”用皋陶來比喻姜子牙,告訴文王說我這次占卜的結果很重要,這是天降的老師,只要得到他的輔佐就可以昌盛,並且惠及子孫。這個開篇主要是講文王去尋找姜子牙的原因。之後就是講著名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