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关键还是要严防死守!


不知道北京的市民朋友有没有感觉到,北京疫情防控最近不仅没有任何松懈的迹象,反而越来越严了。可能一些朋友会不理解,希望生活能尽快恢复常态。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形势不由人,首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短时间不会结束,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的现实。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继续严防死守,尤其是要做到三防,即: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

严峻的形式依然不允许我们有丝毫松劲。自一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采取严厉防控措施,全体市民朋友一道严防死守,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控制住了疫情发展态势,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这段时间里,北京从上到下,每个市民朋友都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当中,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和贡献。熬了这么长时间,大家难免会有疲惫,对正常生活、就学、工作、出行也充满了渴望,太想歇一歇,喘口气了。然而,我们放眼看看国外其他地区,目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经超过170万,每天新增确诊患者逼近10万,仍处于高速爆发期,拐点尚未到来,真正得到控制更是遥遥无期。再看看国内,仅4月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99例,其中97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再创新高;另外,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3例。虽然经过努力,北京近期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但截至目前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经达到173例,加上境外入境、湖北包括武汉地区人员陆续返京,北京疫情输入性风险仍然较高,防控压力依然巨大。因此,北京目前仍然保持着一级响应机制,继续严格落实属地、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上下一心,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不松懈、不麻痹、不厌战,继续绷紧防疫这根弦。

疫情防控这张大网要防止漏洞的存在。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北京作为首都,全国的心脏,疫情防控责任重大,必须编制好疫情防控这张网,堵住任何存在的漏洞,做到万无一失。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北京疫情防控政策老变,特别是对近期境外和京外进京人员的管控政策。事实上,政策的变化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疫情形势在不断变化,政策自然要跟着变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百年一遇的重大疫情,面对的都是新情况,之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北京有自己特殊的情况,必须要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科学专业的根据疫情发展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但不管怎么调,总的来说是趋紧、趋严、趋合理的。比如之前对境外进京采取居家隔离,后面发现风险太大,改为集中隔离,并且对所有人员进行检测。又如最开始对进京人员没有统一规定隔离时间,后面规定所有进京人员均隔离14天,没有例外,一视同仁。再如现在要求进京住酒店的人员必须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并且要采取抽查措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堵住任何可能存在的漏洞,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补充的过程。

任何反弹的苗头和可能都要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流行病学防控规律来看,初期的及时处置非常重要,后期的预防和控制同样十分重要,尤其要预防好疫情的反弹。城市和人体是一样的机理,抵抗住了疫情第一波冲击,靠的的是一鼓作气和自身的免疫能力。经过两个多月的消耗,北京这座城市现在处于大病未愈的阶段,需要悉心呵护和照料,已经经不起疫情新的反弹和冲击。目前大量的境外回国和京外进京人流,加之复工复产人流的叠加,境外输入本地感染和本地反弹感染的风险和概率不断加大,目前从已确诊的各项数据上看也不容乐观,不得不防。因此,为预防反弹,北京还得继续采取最严厉的防控措施,特别是要继续加强社区防控,继续坚持对集中医学观察点、居家观察、发热门诊、密接者、在院治疗者等的防控管理,继续要求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集。这么做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员的流动,及时排查出确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阻断病毒传播的途径。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以防万一,确保全体市民朋友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毕竟,比起生命和健康来,其它都是小事,非常时期必然要有非常的政策和手段。

一边要防疫,一边要生活,如何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非常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技巧。说实在的,北京挺难的,北京的市民朋友们也挺难的。不过再难我们也得挺下去,熬下去,扛下去,同心协力,严防死守,共克时艰,等待最终胜利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