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解读:聊斋之考城隍,其实说的是蒲松龄自己

作为《聊斋志异》的开篇,《考城隍》被人们过分解读,归根究底,有一个共同点,“这是一个老贡生的自嘲之作”。今天我们来分享这个。

故事第一句便是“我姐夫的祖父宋焘”云云,然后故事开讲,宋焘一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很轻松地就考上了城隍之位。城隍是阴间的官职,宋焘以为母亲尽孝为由,请求给母亲养老后再上任。“百善孝为先”,阴司显然比人间更懂得如何平衡规则和道德,由同期的张生接任,宋焘得以死而复生。母亲养老完成,宋焘上任后穿着官服去岳父家拜访。

说到这,《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前后,岳父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可见古代功名对一个读书人的重要性了,不久前还被人看作废物,一旦中举就成为人上人,也就不怪范进中举后会高兴地成了疯子。

再观前面,阳间的官屡试不中,而阴间的官一试便中,难道阴间的神仙识人不明,阳间的考官才是火眼金睛?自然不是。由此可见,当时官场的黑暗,良才也只得死后才有用武之地,真是讽刺啊。


古典文学解读:聊斋之考城隍,其实说的是蒲松龄自己


一开头由实入虚,明确告诉你,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文中蒲松龄借宋焘之笔写出,想告诉别人自己的善恶观,即有所图谋的行善,不能称为善,是伪善;不是有意给别人带来伤害,虽然造成了损失,这种行为不能被叫做行恶。好比救人是善举,但明知是恶人还去救他,就不能成为善了;一个人从楼上失足,掉下来砸伤了路人,失足者虽然给路人带来了损失,但他并非有意行恶,不能叫他恶人。

这则故事其实说的便是蒲松龄自己。人或许不能太顺,你人生太顺利,早晚有人让你付出代价。蒲松龄三次考试都拿到了第一,然后往后余生屡试不中,就连自己的门生都入朝为官,而自己也只是岁数够了,太老了,根据惯例才被补了个岁贡生。蒲松龄没有才华?只能说当时阳间的考官被金钱利益蒙瞎了眼睛。


声明:本平台致力于传播解读传统文化,文系原创,分享过程中如有不足,欢迎后台留言建议。感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