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大家愛吃的餃子,原來是劑良藥,藥方還是名醫所開

就快要過年了,中國人一年中最大最熱鬧的節日。在春節一家團圓吃餃子,是別提有多美了。餃子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美食了,是人們非常喜愛的食物,尤其是在北方,那可是逢年過節的必備食品。讓人們沒想到的是,餃子的出現,與名醫張仲景有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張仲景發明的餃子。

過年大家愛吃的餃子,原來是劑良藥,藥方還是名醫所開

我們都知道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名醫,眾所周知他的醫術非常高明,人們尊稱他為"醫聖”。

這一年,張仲景終於退休了,從長沙辭官後,便告老還鄉了。當行走到白河岸邊時,看到當地的百姓們為了生計,頂著刺骨寒風、鵝毛大雪仍在四處奔波。很多人因為天氣寒冷,又缺衣帽遮寒,耳朵都給凍爛了,滿是膿瘡,張仲景看到如此悽慘情形,非常痛心。

過年大家愛吃的餃子,原來是劑良藥,藥方還是名醫所開

張仲景回到家鄉後,還沒得休息幾日,家鄉的父老鄉親就聚集了數千人在門口,大家都仰慕張銘依的醫術,前來求醫問藥呢。張仲景出門一看,發現鄉鄰們凍耳長瘡的現象也非常嚴重,他明白這是因體虛風寒引起的,便先讓大家彆著急,先回家去,而後關起門來作治療的準備。

他讓徒弟用各種袪寒草藥、還有羊肉、辣椒混在鍋裡,待熬煮熟後撈出來切碎,再用麵皮包成一個一個耳朵的樣子。因為此藥劑形態像耳朵,有祛除寒氣、防治凍耳的功效,於是張仲景就為之命名"祛寒嬌耳”。

新藥研製出來之後,張仲景帶領著徒弟們在村口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生火熬製成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祛寒嬌耳湯",開始為窮人舍藥治病。凡是凍耳者或是窮苦百姓,均可免費分得一碗湯、兩個"嬌耳”,每日供應一次,直到患者耳瘡痊癒為止。

過年大家愛吃的餃子,原來是劑良藥,藥方還是名醫所開

好藥就是有效!很多老百姓喝完湯、吃了嬌耳,很快就周身發暖、兩耳生熱,堅持食用數日後,耳瘡就完全痊癒了。時間長了,大夥兒都知道了這東西名叫"嬌耳",但是口口相授之下容易出現口誤,經常有人念成了"餃兒"、“餃子"。“餃子"的稱呼,就是這樣開始的。

到了公元219年的冬至那一天,張仲景溘然長逝了。大家按照他生前的囑咐,送葬抬棺時棺繩在哪個地方斷裂,就在那裡下葬。悲傷的人們抬著他們愛戴的醫聖的棺材,走在送葬的路上。

過年大家愛吃的餃子,原來是劑良藥,藥方還是名醫所開

張仲景

彷彿是心有靈犀,冥冥中有註定。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舍藥治病的地方時,真是巧了,棺繩這在這個時候突然斷裂了,於是人們就地打墓、下棺、填墳,為一代神醫建起了一座高墳,在墳前還專門修建了寺廟,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醫聖祠。

張仲景發明的"祛寒嬌耳湯”,現在已經沒有人食用了,但是餃子的製作方法可是流傳了下來。也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這位千古名醫,民間從那時起就有了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餡不再僅僅是草藥、羊肉和辣椒了,現在餡料可是五花八門,大家喜歡吃什麼就包的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