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陸老工業基地城市產業功能重獲生機

驅動城市及產業的順利轉型發展,需要兩個重要推手:一手推動落後產業產能的出清,一手助力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在四川老工業基地城市的轉型發展實踐中,一方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速騰退落後產業產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家以及省、市有力的開放合作政策,積極實施一系列發展舉措,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具體體現為三個重要舉措: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打造通道經濟、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構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一方面,在當前經濟深度全球化進程中,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尤其對製造業在一定時期內帶來較大的衝擊。另一方面,全球疫情形勢的變化也凸顯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巨大的競爭優勢,對我國加快創新國際產能合作,夯實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提供了新的機遇。基於此,我們需要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緊密聯繫起來,儘可能充分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
  圍繞建設成為全球價值鏈有力參與者的目標,四川老工業基地城市應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開放合作政策,抓住機遇加強與國內外市場的合作力度,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節點。大力推動區域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後產能,深入推進城市現代化產業構建,專注推進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向專業化邁進、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延伸滲透,構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
  立足交通資源稟賦,打造通道經濟。依託便利的交通條件,以經濟開放合作為紐帶,通過要素流動和產業集聚,實現通道所在區域經濟發展。通道經濟本質上是流通經濟,強調交通通道在人力、物資、資金、技術等要素流通的載體作用。通道經濟有交通通道、經濟通道和開放型經濟體系三個層次,是一種開放型經濟。

  儘管依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有利條件,西部內陸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其中區位劣勢是重要原因。“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發展新格局,旨在破題區位困境。四川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總量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西部地區的核心腹地,也是國家“南向”和“西向”戰略任務的重要承擔者。為此,四川全力建設內陸開放大通道,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形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對外經濟走廊,多維度、多層級、多區域變交通通道為經濟通道。成都作為省域各類通道交匯點,利用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整合交通資源稟賦,打造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變通道經濟為樞紐經濟。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背景下,成都正進一步彙集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中孟印緬經濟走廊,通江達海,陸海互濟,有效破解西部內陸省市的出海困境。作為四川老工業基地之一的成都市青白江區,正著力打造國際鐵路港,使其成為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通道根基和核心要件。積極利用國際鐵路港的節點屬性,將區域經濟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利用物流產業的生產服務屬性,加快要素集聚,發展臨港產業,深化國企改革,著力培育新的產業增長極,為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城市空間是城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的運行載體,各類城市活動所形成的功能區則構成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框架。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提升城市的產業承載能力,其目的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可分為兩步:首先,破除城市區域間同質化發展窠臼,實現錯位前進;其次,改變“裝到籃子裡的都是菜”的招商模式,實施精準招商。圍繞產業鏈上下游,瞄準龍頭企業實施精準招商,才能真正做到“重產業集聚”而非“重地理集中”,才能圍繞產業鏈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此外,根據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規律,秉持有機論而非機械論,重新規劃生產和居住的空間關係結構,著力實現職住一體、公服配套、基建專業,最終達成產城融合,滿足居民的客觀需求和主觀感受,真正根治“大城市病”。在城市用地日漸緊缺的情況下,為充分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四川老工業基地城市還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時騰退老舊落後產能,同時有效規劃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主導產業,高質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