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山東蓬萊的新農人胡波

入行四年,正值蘋果花開,胡波對自己50畝蘋果園的效益信心滿滿,他預計的投入產出比能達到200%~300%,一畝地的年生產成本在1.1萬~1.2萬元之間,年產值能達到2.5萬~3.5萬元之間。

我也相信,在建園之初,我就跟他說過:“如果在山東蓬萊和甘肅靜寧種蘋果都不掙錢的話,那其他地方早玩完了。”仗著優勢產區和優勢品種的疊加,這兩地的蘋果產地價一直高居全國榜首。胡波2016年試種的2畝蘋果園去年初投產,平均批發價就賣到4.8元/斤,最高價6.7元/斤。

“其實種蘋果或者搞農業都能掙錢,只是掙得多與少而已。”胡波的網名叫“淡然”,就像說這句話的語氣,“像農戶只種四五畝地的情況下,一年能賺四五萬元,雖然利潤很高,但總效益並不高,但是我適當地擴大面積,把畝利潤降低一下。比如我50畝地,我可以拿出其中20畝甚至30畝的利潤去付工資,自己還剩下20~30畝的利潤,雖然平均利潤降低了,但總效益要比一個農民管四五畝地要高得多。”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寬行密株的種植模式

“你管理50畝的成本和管四五畝的農民的成本相差多少?”我好奇這個。

“首先在肥料上,我是以有機肥為主,光秋季的羊糞加菌肥加微量元素一畝地就要4000元,等進入豐產期後還要增加一些追肥,每畝地的肥料成本在5000元左右,普通農戶做不到這個數……”

“蓬萊地區普通農民一畝地全年的肥料成本在3500元左右。”劉相陽(木美土裡集團公司山東區總經理)在一旁介紹道,他長年奔波于山東各蘋果產區,對面上的情況非常瞭解,“一般在秋季施有機肥,一畝地用我們的菌肥加有機肥加中微肥800斤,再加上100~200斤的複合肥;然後在春季用微生物菌劑去灌根養根,進入膨大期後再用兩遍衝施肥,一遍衝施肥大概在300元/畝左右。”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劉相陽(右)和胡波在交流蘋果的管理技術

“我不用衝施肥,秋季的時候也不用這麼多複合肥。”胡波說了他在用肥上的不同點。

“對,”劉相陽接著說,“胡波的果園和普通農民的果園最大的區別就在肥料的種類和使用時間上,他秋天買有機肥可能要3500~4000元了,後期很少追肥了;而普通農戶在秋天先用一半,有機肥用到1800~2000元,然後在生長季養根的、膨大的加在一起也要1500~1600元。”

“那套袋的成本呢?”我繼續問道。

“我今年買的果袋是0.04元/個,一個袋連從套到摘需要0.7~0.8元,2萬袋就是5000元。”胡波介紹說。

“光肥料加套袋這兩項的成本一畝地就要1萬元了。”我感嘆道。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正在開花的“維納斯黃金”

“對,再加上農藥、土地、其他人工等支出,加起來一畝地的生產成本就在1.1~1.2萬元。農民他們自己套袋,一畝地的成本大概就7000~8000元,0.5元/袋的成本。”胡波解釋道。

“那建園成本需要多少?預計第幾年能收回成本?”我連問了幾個關乎投資效益的問題。

胡波仔細核算了建園三年來的投入成本,第一年用了70萬,每畝地的投入是1.3~1.4萬元,第二年每畝地的投入不到2000元,第三年每畝地的投入3000元多一點。50畝地到目前為止已經投入了100多萬元。

“我原來計劃是8年收回成本,現在看如果能維持現在的價格,大概6年就能收回成本,甚至5年。”胡波依然信心滿滿地說,“我那2畝地去年第4年套了1.3萬袋,今年計劃套4萬袋,按這個產量計算,我50畝地明年就能全面進入豐產期。如果明年收不回來,後年一定能收回來。”

“現在像你這個年齡段的人回來種蘋果的多不多?”我問胡波。他是76年的,屬於這個行業的年輕人。

“不多。”胡波的回答沒有意外。

“年輕人還是不想回來的。”劉相陽解釋道:“首先這個行業是非常辛苦的,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吃不了這種苦;另外,雖然我們預計的收益是不錯的,但這是在理想狀態下的收益,一旦碰到凍害、冰雹等不確定因素,他們在經濟上就承受不了……”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地面管理自然生草

“我覺得還有一個因素,從投入到收回成本的時間還是比較漫長的,無論五年還是八年,對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承受的時間成本。”我補充道。

“在這五年八年之內,他是沒有收入來源的。”胡波接過我的話題說,“我是兩條腿走路,有魚苗場的工作,一年差不多有20萬的收入作為支撐。如果今年或者明年的投入量超過了我的收入,我還可以去附近的農資店賒賬,年輕人不一定能賒賬。”

“假如你沒有育苗場這份工作……”

“我不幹。”沒等我把話說完,胡波就明白我的意思,並給出明確的答案,“沒有經濟保障我不會去種蘋果。”

“那當初怎麼想起來種蘋果?”我好奇道。

“我也在考慮,除了育苗我還能幹什麼?如果育苗行業不好了,我就得選擇另外一個行業,叫我去搞IT產業,咱做不了。有一條路就在眼前,在當地老農人的基礎上咱再提高一下,包括觀念、品種和技術都換代一下,效益應該也可以。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想著要兩條腿走路。”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胡波和他在2017年種植的蘋果樹

在隨後的聊天中,胡波也提到了產品的銷售也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針對大眾市場突出果品外觀,滿足經銷商對中高端果品的品質要求;另一條是針對小眾市場做網上銷售,突出口感,以體現追求內在品質的價值。

“他每年的有機肥投入比普通農民多,蘋果的品質肯定是要好於普通農民的,但是他如果單純走市場是很難賣到品質高出來的價格,最多隻能貴0.2~0.3元/斤,他只能佔到好賣,不會滯銷。我們這幾年一直提倡的‘種好果賣好價’,現在在市場上其實還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劉相陽解讀了市場的現狀。

“那在市場上什麼樣的蘋果能賣到最高價?”我問他倆。

“全紅,著色度應該達到90%以上。”胡波應道。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2018年拍攝於養馬島的蘋果照片

“你在新書上用的這張26號參賽蘋果就可以賣到最高價,可以賣到8元/斤。”劉相陽說的這張照片是我2018年在山東參加“木美土裡”杯中國好蘋果大賽後特意挑了一個蘋果拿到養馬島上拍的,外觀通紅,在蔚藍的海洋背景下顯得格外唯美。劉相陽還特意去查了這個蘋果的獲獎情況,結果並沒有獲得金獎,而是我純粹憑顏值挑選的一個蘋果。

而這個蘋果,就是經銷商眼裡最好的蘋果。

“所以必須要兩條腿走路,要有自己的渠道,否則是體現不出我這個蘋果好吃了。”胡波笑著說。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胡波在演示他自制的簡易拉枝器

“那這部分的價格定位和體量呢?”在大眾市場,生產者基本上是沒有定價權的,但在小眾市場,我可以問這個問題。

“比普通消費者在商超買的高端蘋果的價格要優惠一些。”

“如果都能這樣銷掉,那自然更好了。”

眾人齊笑。

“我覺得像胡波這種的規模是比較合適的。”劉相陽這幾天陪著我走訪了不少不同規模的果園,“一般農民夫妻倆種5~6畝,一年總的效益就10萬元,其實就是他們的打工錢;胡波是50畝,加上他媳婦和他父親,除了套袋摘袋,像打藥除草這些工作基本上都能忙得過來,人工成本也比較低,一年淨收入可能有30~40萬元。而幾百畝、上千畝的規模果園,人工成本就特別高,而且管理難度大,反而不如胡波這種規模有優勢。”

“這樣的規模還是合適的。”我認同劉相陽的觀點。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胡波和他的父親在蘋果園

“其實這個規模是因為看到你的一篇文章介紹家庭農場最合適的規模就是50畝。”胡波竊笑地說了他確定規模的原委,接著談到自己的一個觀點,“搞農業有一個原則——不能貪,任何行業只要你貪念上來就壞了。”

“最佳規模相對於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整個管理成本是最低的,而每年的淨收入卻是最高的。”劉相陽說道。

“規模的大小也與個人的能力有關。對我來說,50畝是合適的,既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收益,又不會讓自己崩得太緊,我想給自己的生活留一個空間。”

胡波最後這個觀點很“淡然”。

2020年4月15日

作者簡介

清揚,1991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園藝系,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高級農藝師,《中國果業信息》專欄作者,2014年12月創辦《花果飄香》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入駐《今日頭條》,2018年11月獲“2018年度十大三農頭條號”稱號。


一位新農人的感悟:搞農業一定要兩條腿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