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遇-军事天才常遇春;终明一朝常遇春后人毫无存在感?

元末时期,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初出茅庐

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

时年25岁的常遇春正在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手下做事,胸怀大志的常遇春见刘聚这等碌碌无为混吃等死之辈,岂会久居其下。

同年常遇春投奔了当时在和阳的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已经红巾军是郭子兴帐下总兵官,统领几万人马。

百年难遇-军事天才常遇春;终明一朝常遇春后人毫无存在感?

影视剧照-朱元璋

同年郭子兴病逝,于是郭子兴名义上的大佬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初露锋芒

于是常遇春便在朱元璋部待了下来.

而朱元璋在和州(马鞍山)驻守几个月后,粮食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而和州对面正是盛产稻米的芜湖,,但是当时没有船只。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

百年难遇-军事天才常遇春;终明一朝常遇春后人毫无存在感?

采石矶之战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冲锋陷阵仅凭个人武勇便可做到,真正体现出常遇春个人谋略的是在次年的战争当中.

常遇春锋芒初露,攻集庆,取镇江,取常州,援牛塘,攻宁国,取马驼沙,攻池州,破衢州,破敌于九华山下.真正做到了战必克,攻必胜.战功赫赫

常遇春凭借战功从先锋升至,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转同佥枢密院事,,进佥枢密院事。从默默无闻到天下闻名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

人屠-常遇春

而令常遇春名声大振,神勇无敌的是其后三战陈友谅皆胜.而正是这个阶段,常遇春渐渐露出凶残的本性.

常遇春的军事天赋,是无须质疑的,作为朱元璋手下的头号猛将,带领十万人就可以横行天下。而事实上,常遇春一生百余场战役,无一败绩。朱元璋称他是“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军中人称“常十万”!


百年难遇-军事天才常遇春;终明一朝常遇春后人毫无存在感?

影视剧照-常遇春大军

但是,这位不世出的名将却极度喜欢杀降,动不动就把投降的士卒全部杀死,而且滥杀无区别对待.那些决不投降的百姓,也都屠杀干净,直接被冠了一个“人屠”的绰号!

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常遇春和徐达在池州设伏大败陈友谅,擒了三千敌军。结果,就在徐达向朱元璋打报告询问的时候,常遇春就已经把俘虏都砍了。

甚至常遇春不只是喜欢杀降,他还喜欢屠城,每克一城,抵抗甚者,即屠杀掉.为此朱元璋特地传令叫他不要屠城.在常遇春攻打赣州期间,赣州守将熊天瑞拼死之下也没能阻挡住常遇春攻破城池。就在这时候,朱元璋的命令也刚好到了。朱元璋特地派人跟他说,赣州城很重要,如果得到一座空城,对我军没有任何作用,还会给我军带来很不好的负面影响。最后,常遇春放弃屠城,朱元璋对此还特地表扬常遇春!


百年难遇-军事天才常遇春;终明一朝常遇春后人毫无存在感?

影视剧照-大军屠城

后来不光常遇春喜欢屠城,常遇春的部下也是有了这样的习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陈友谅旧将饶鼎臣在湘潭重新作乱,朝廷派出去的部将是常遇的原下属严广。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严广觉得这是他打过的最为艰难的一次仗了。于是,严广就把怒火洒到了湘潭百姓身上,屠了湘潭的城。《湘潭县志》记载,“余潭民七户”。而湘潭一带作为叛乱部队的据点,少说有着万户民众,可见严广这一次的屠杀有多彻底!

北伐战争

朱元璋统一南方后,就准备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当时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很快就平定了山东.

但是在常遇春进入青岛途中,包围了潍县城的时候,因为城内的元兵誓死抵抗,使常遇春军队花费了很多时间,常遇春部下在这次斗争中损伤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攻下了县城。常遇春恼羞成怒,便忍不住又下令屠城,将潍县城内的居民和元兵全部都杀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

同年7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的死,大概是之前作战过于勇猛,导致受了不少伤病,加之劳累,最终猝死。但是,更多的人宁愿相信,他是因为被诅咒了,因为“杀降不详”的缘故遭到了报应。

常遇春的早逝,逃脱了朱元璋针对性的清洗,保全了他的荣誉,使他的英雄业绩得以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也是一件幸事。

《明史》赞曰:“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常遇春后人

常遇春曾娶定远人蓝氏为妻,生有三男三女: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常氏被册封为太子朱标为妃,史称元妃。元妃为朱标生有两男,长子为虞怀王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在洪武十五年夭折;次子为吴王允熥,后来在明成祖靖难夺位时被废为庶人,一直囚禁在凤阳,死于永乐十五年。

长子常茂无后,次子常升继承的爵位,开国公。但后来牵涉到洪武三大案(蓝玉案)中处死。另一个说法是和魏国公徐辉祖浦子口战死。

常升之妻胡氏和年仅六七岁的次子常继祖于1403年被充军云南临安卫所属的河西四街(今通海四街镇),从此世代在通海四街生息繁衍,至今二十余代,近六百年的历史。

明弘治年间,即常氏充军89年后,常氏蒙冤昭雪,敕封常荣为怀远将军镇守云南临安卫等处地方都督。常遇春后人常复又奉诏赴京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并获准把常复的两个儿子从四街“取往南京”任职,其余常氏家族仍留在四街。

直到嘉靖十一年,才封常复孙常玄振为怀远侯,到曾孙常延龄,最后一代怀远侯这里还稍微有点名气。

怀远侯常延龄。他这个人非常的正直,而且对自己的国家也是比较热爱,对当时的皇帝也是比较忠心,当时的清兵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张献忠带领义军在胡作非为的时候,他就已经上奏朝廷,要求带兵去前线,与这些人作战,可是当时的崇祯皇帝却拒绝了。可是他没有死心,一心想要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所以便又要求回自己的老家,组织自己的族人进行抗敌。可惜的是崇祯依旧不感兴趣,还是没有同意。

清兵攻进来之后,常延龄也来到了南京,和一起留下来的人拥立弘光朝廷,而大敌来犯之际没人组织去御敌,反而左良玉因与权臣马士英的党争矛盾,跑去清君侧,最后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带领几十万一矢不发跪降清军几万人马。

当时常延龄看不过去,上书弹劾了左良玉和马士英,可惜的是,上书就石沉大海了,于是常延龄就愤怒得辞官不做了。

清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皇帝也有征常延龄为官,但是常延龄当场就拒绝了,

常延龄做法还是有一些他祖上的风范,可以说是非常的硬气了。当时无论是选择拒绝,还是像其他的后人那样投降,都是迫于无奈。在大时代的环境下,没有像朱元璋那样雄才大略之英主是没有办法改变时代的,就像其祖先常遇春如果没有遇见朱元璋恐怕其一辈子还在跟刘聚打家劫舍。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明史·徐达常遇春传》

《明史·本纪第五·明成祖一》

《明史》《世宗本纪》

《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国榷》

《湘潭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