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是比孙权和刘备强大,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

忠贞之志


有优势并不一定要打,也并不一定能打赢。

打仗不是儿戏,每一次大战都关乎国运,越是有战略优势的一方对待战争越谨慎,一定要等到对方有破绽的时候,才能出击,不然的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绝不算成功。

作为战争来讲,守的一方占有优势,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也就是说进攻的一方,只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才可以用兵。兵力十倍以上,才可以包围城池。

历史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在少数,而且,比如,以隋朝国力的强大,尚且不能打败弱小的高丽。吴国与高丽相比,有长江天险,那么,曹操赤壁之战后的军事实力,与孙刘两家相比,真的能像隋朝那样强大吗?

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曹操只有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可惜他没等到就驾崩了。

几十年以后,蜀国因姜维连续北伐,已经耗尽国力,而且他在朝中受到排挤,君臣不合,魏国看准时机,一举灭了蜀国。此时的魏国非常强大,但是仍然要等有利的时机。

又过了几十年,吴国爆发了大乱,宗室相互残杀,江南门阀士族不再为孙氏政权效命,此时的晋武帝仍然很谨慎,在吴国的上游蜀地经营多年,准备了数百条战船,准备顺江而下。但晋武帝仍犹豫不定,多次改变战略,最终在张华的劝说下才发兵灭吴。


历史的达人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是比孙权和刘备实力大为什么不继续打下去

曹操不是不想打,而是经过赤壁之战的失败后需要重新组织兵力,等待有利时机在打。虽然曹操相对刘备,孙权其中一方实力要强一些,但要面对孙刘联盟还是没有取胜把握的。

刚刚经历赤壁大败,军心民心不稳,曹操首先要稳定局面,常言说,兵败如山倒,如果不能稳定住就可能有更大的损失,刘备,孙权也利用曹操刚刚吃了败仗,对曹操拒守的荆州,合肥等地发动了进攻,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占领了荆州,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计划然后乘机占领了西川,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曹操短期实现统一是不可能了。

另外除了孙刘两家势力,还有西凉马腾,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就担心马腾会抄自己后路,赤壁之战后,曹操设计杀了马腾,马腾的儿子马超报父仇向曹操发动了进攻,在潼关一场血战,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差点丧命,后来使离间计才打败了马超,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操忙于稳定后方,没有继续打下去。


历史的天空绚丽多彩


赤壁之战后,曹操力量折损过半,但实力犹存。反观孙刘方面,作为胜利的一方,力量损耗不是太严重,基本拉平了与曹操的差距。这时,再与孙刘继续纠缠下去,曹操的力量会损失的更为严重,甚至有可能一败涂地,从此翻不了身也说不准,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保存有生力量,以图卷土重来。

另外,真要与孙刘继续死磕下去的话,曹操大后方的稳定也是个问题。曹操尽起全部兵力,打着“一战而下”的主意,后方肯定因兵员不足,陷入空虚的状态。这时,曹操继续与孙刘交战是不利的,大后方肯定会变得蠢蠢欲动起来,要是曹操不能及时予以镇压的话,就是权力的重新洗牌都有可能。而外部呢?先前采取观望、窥伺的诸侯,在一有风吹草动后,便会一拥而上前后夹击曹操,使其彻底败亡,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综上,曹操、孙刘等三人的选择是极为明智的。避免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就顺势断绝了其他诸侯蚕食、瓜分自己地盘的机会。要知道,“三分天下”基本格局的形成,是在赤壁之战后很长时间内所确定的,也是各种势力之间此消彼长的结果。

最后,没有什么事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总在实力的此消彼长之中所发生,也在实力的此长彼消下所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