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評定以及幾種治療方法

頸椎病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頸椎退行性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水分減少,彈性減弱,向外膨出;椎體骨質增生,使頸椎椎管狹窄或椎間孔變小變形,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被壓迫或刺激,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頸椎病的形成是一個慢性的病理過程,病理改變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形成的。頸部長期受風寒、肌肉勞損、反覆落枕、坐姿不當、外傷或老化等因素的影響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人的頭頸部活動範圍較大,因此也易受損傷,其中第5~6頸椎受累最為常見,第6~7頸椎和第4~5頸椎次之,第3~4頸椎再次之。

康復評定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放射性的一側頸肩和上肢疼痛、麻木,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病因是頸神經根受壓後使一側頸後部和肩背部及上肢出現疼痛、麻木,輕者僅表現為隱痛麻木及痠軟不適;重者為陣發性劇烈疼痛,沿神經根分佈向前臂和手指放射,伴有觸電樣麻刺感。咳嗽、排便及用力時症狀加重。

(2)檢查時可見頸部肌緊張,患側肩關節前屈、後伸、外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頸椎棘突、椎旁、岡上窩及肩胛區有壓痛。上肢牽拉試驗陽性:術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患側頸部,另一手握患側腕部,向相反方向牽拉,此時因臂叢神經被牽張,刺激受壓的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壓頂試驗陽性:患者取坐位,頭後仰或低頭位並偏向患側,術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此時出現頸痛,並向患手放射。上肢可有輕度肌萎縮,手握力減弱,前臂和手感覺減退,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減弱。

(3)X線平片顯示頸椎生理曲線消失,頸椎變直,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增生,相應椎間孔變小、變形。CT或磁共振(MRI)顯示椎間盤變性、突出,椎管狹窄,硬膜囊及神經根受壓。

2﹒脊髓型頸椎病

(1)肢體運動障礙。由於椎間盤突出,頸椎後緣骨質增生,黃韌帶鈣化,使椎管狹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壓。病初僅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下肢沉乏無力,漸至行走不便。嚴重時下肢不能行走,有大、小便失控症狀。上肢亦可出現症狀,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上肢無力,不能提取重物,手的精細動作欠靈活。

(2)檢查時下肢肌力減弱,肌張力增強,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亢進,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肛門反射減弱或消失,踝陣攣、髕陣攣陽性,Babinski徵陽性。屈頸試驗陽性:即患者呈仰臥位,上肢置於軀幹兩側,下肢伸直,令患者抬頭屈頸,此時出現上下肢放射性麻木。一側或雙側霍夫特徵陽性。

(3)CT和MRI顯示頸部椎管相對較小,脊髓受壓移位,受壓處變形,脊髓前後徑變小。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出現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症狀。頸椎橫突孔增生,致該孔狹窄,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頸椎退變後穩定性降低,椎間關節過度移動時可牽拉椎動脈;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反射性地引起椎動脈痙攣。以上原因可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物旋轉或視物模糊、噁心、嘔吐、畏光、懼動、耳鳴、肢體麻木等。常於頭轉動時發生,起病多為突發性,並有反覆發作傾向。少部分病人出現猝倒多在頭部旋轉或屈伸時發生,與椎動脈受刺激突然痙攣有關。

(2)檢查時陽性體徵較少,部分患者可出現眼震。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患者呈坐位,檢查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抱住患者頭枕兩側,將患者頭向後仰,同時轉向一側,此時出現眩暈症狀。

(3)超聲多普勒檢查可顯示出椎動脈管腔狹窄的程度和血流速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見到椎動脈紆曲、變細或受壓徵象;CT和MRI顯示出頸椎橫突孔的變小程度。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出現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症狀,由頸椎退變引起的結構變化刺激頸段交感神經,出現了一系列症狀。①頭部症狀:頭痛,多出現在枕部,為持續性隱痛,也可表現為偏頭痛,常伴有頭暈。②眼部症狀:視物模糊,眼冒金星,眼窩脹痛、流淚。③心臟症狀: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④周圍血管症狀:肢體發涼、麻木、疼痛、燒灼感多汗或少汗。

(2)檢查時可發現瞳孔散大或縮小,眼球外凸或內陷,眼裂增大或縮小,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或降低,皮溫降低。

(3)X線、CT、MRI等檢查結果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似。

上述各型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症狀和體徵同時存在時,以其中一種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者較多。

頸椎病的評定以及幾種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

1﹒康復目的

(1)減輕頸神經根、硬膜囊、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受壓導致的刺激症狀。

(2)緩解頸、肩、臂肌痙攣與疼痛

(3)增強頸部肌肉力量,保持頸椎穩定。

2﹒康復治療方法

(1)頸椎牽引療法:

1)頸椎牽引的作用:

頸椎牽引時,頸椎所處的角度和頸部肌肉的狀態與平常有所不同。牽引時向上的作用力使頸椎間隙和椎間孔增大,減輕了骨贅或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牽開被嵌頓的關節滑膜,調整紊亂的小關節,調整扭曲的椎動脈,促進神經根水腫的吸收,起到減壓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牽引還可以使椎管的縱徑延長,韌帶張力增高,有利於膨隆的椎間盤復位。頸椎牽引使已經破壞了的頸椎平衡得到改善使頸椎的穩定性得到加強,促進頸椎正常功能的恢復。

2)頸椎牽引方法:

頜枕吊帶法:取坐位,牽引角度按病變部位而定,上頸椎病變頭稍前屈0°~10°,頸5~頸6病變頭前屈15°,頸6~胸1病變頭前屈20°~30°。牽引重量由3kg開始,若無不適則每1~2次增加1kg,逐漸增加至10kg左右。每次牽引20~30分鐘,每日1~2次,有條件者可多次,20次為1個療程。年老體弱的患者可取仰臥位牽引,以保證舒適、安全。重症病人住院牽引,時間可長達2小時。若進行2個以上療程治療,療程間歇一般為1~2天。

牽引力過大可使病人顳頜關節痠痛、牙痛,或頭痛、頭暈,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停止牽引,一般可自行緩解。

牽引療法適用於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但脊髓型頸椎病慎用輕型的可試用,頸椎管矢狀徑大於10mm的較安全;如重型的,則不宜行牽引,以避免加重脊髓的損傷。

(2)頸託和圍領:

頸託內充氣,戴在頸部時,可使頸椎舒適地固定於適當位置限制頸椎過度活動,減輕頭部負荷,並有一定的撐開牽張作用,減輕神經根和椎動脈的受壓症狀,而且病人行動不受影響。圍領也有同樣的治療作用。

(3)理療:

1)理療的作用:

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和疲勞,減少粘連,消除神經根水腫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

2)理療方法:

超短波療法:電極板2塊,置於頸後兩側,或分別置於頸後與患側前臂,微熱量或溫熱量,每次治療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低頻調製的中頻電療法:6cm×12cm電極板2塊,置於頸後兩側,或分別置頸後和患側前臂,電量大小以病人能夠耐受為度,每次治療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紫外線療法:頸後平髮際處至第2胸椎,弱紅斑量,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紅外線療法:頸後照射,溫熱感,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治療椎動脈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

超聲波療法:聲頭與頸部皮膚密切接觸,沿椎間隙與椎旁移動,強度0.8~1.0W cm2,每次治療8分鐘,每日1次,20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治療脊髓型頸椎病。

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兩電極並置,濾紙或紗布浸藥物溶劑後置襯墊上,緊貼皮膚。電流密度為0.05~0.1mA/cm2,電流密度的大小以主電極為準。每次治療15~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適用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其他物理療法如蠟療、毫米波、激光穴位照射等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4)手法治療:

就是通過操作者的手推壓椎體的棘突、橫突、放鬆痙攣的肌肉增強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環,配合牽拉、旋轉等手法,提高椎間關節的活動功能,改善椎間盤的營養,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減輕骨刺和突出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因此,手法治療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的評定以及幾種治療方法


1)手法治療的作用:

①提高椎間關節的活動功能:操作者的手作用到椎間關節時,通過適當的活動,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減輕關節囊周圍纖維組織攣縮,鬆解粘連糾正小關節的紊亂;同時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和水腫,減輕疼痛。②改善椎間盤的營養:手法治療時,推壓和牽拉動作有助於淋巴液進入到椎間盤,起到營養椎間盤的作用。

2)手法治療的操作:

A﹒分離牽引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去枕,頭伸出治療床外。治療者一手掌心托住患者頭枕部,另一手掌心託在下頜處,上身後傾,雙手將頭部沿身體長軸向頭頂遠方牽拉,保持一定的拉力。持續幾秒鐘後放松,再牽拉,再放鬆,反覆操作數次。

臨床作用:擴大椎間隙,緩解疼痛。

B﹒自後向前推壓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去枕,雙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前額放在手心上,下頜輕度內收,頸部伸直。治療者雙手拇指重疊放在所推壓的棘突上,雙手其他4指分別放在頸部的兩側。治療者雙手固定,雙上肢伸直,藉助肩胛帶和上肢的力量將棘突由後向前推壓,使椎體自後向前水平滑動。

臨床作用:增加頸椎活動範圍,尤其能增加頸椎後伸活動範圍。

C﹒自後向前推壓橫突

操作方法:患者體位同上,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所壓的橫突上,兩拇指指尖相對兩手其他4指自然地放在頸部的兩側。治療者雙手固定,肘關節伸直,藉助肩胛帶和上肢的力量,將橫突由後向前推壓。

臨床作用:有利於該側椎體由前向後復位。增加頸部的穩定。

D﹒側方推棘突

操作方法:患者體位同上。治療者雙手拇指放在所推棘突的一側,指尖相對,兩手其他4指分別放在枕後部和頸項部。治療者雙手固定,肘關節伸直,藉助肩胛帶和上肢的力量將棘突向對側推壓,使椎體自推壓側向對側移動。

臨床作用:增加頸部側屈活動範圍。

E﹒側屈擺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去枕,頭部伸出治療床外,下頜稍內收。頭向右側屈時,治療者右手托住頭枕部,左手放在左側頭頂部,右手固定,左手將頭擺向右側。頭向左側屈時,動作則相反。

臨床作用:增加頸椎側屈活動範圍。

F﹒旋轉擺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去枕,頭伸出治療床外。向左側旋轉時,治療者右手托住頭枕部,左手放在下頜處,雙手同時使頭向左側轉動。向右側旋轉時則動作相反。

臨床作用:增加頸椎旋轉活動範圍。

(5)運動鍛鍊:

1)運動鍛鍊的作用:

增強頸部肌力和肩胛帶肌力,增加頸部韌帶的彈性,提高頸椎各關節的功能,改善頸部和肩關節活動範圍,達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目的。

2)運動鍛鍊的方法:

A﹒前屈後伸:頸部緩慢前屈,下頜接近胸前,然後頸部再緩慢後伸,枕部接近後背。

B﹒側屈:頸向左側屈,左耳垂接近左肩峰;頸向右側屈,右耳垂接近右肩峰。

C﹒旋轉:頭向左旋轉至最大限度,眼望左前方,再將頭向右側旋轉至最大限度眼望右前方。

D﹒環繞:頭頸部自左向右環繞一週,然後再自右向左環繞一週。

E﹒聳肩:兩肩峰同時向上聳動,然後自然下垂。

F﹒旋肩:兩手觸肩,以肩關節為軸,臂帶動肩,緩慢地由前向後旋肩,然後再由後向前旋肩。

G﹒繞肩:兩臂外展,以肩關節為軸向前環繞,然後再向後環繞。

H﹒撫項摸背:左臂屈肘,掌心撫項,右臂屈肘,手背貼背,然後再右臂屈肘,掌心撫項,左臂屈肘,手背貼背。

以上動作的運動幅度和運動量應由小到大,輕柔緩慢地進行操作。每個動作重複8遍,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若進行第2個療程訓練,中間可間隔3天。

注意事項:運動鍛鍊一般應在頸椎病症狀大部分消失後進行為宜。運動中如感覺有頭暈、手麻、頸部不適發生,即減少運動幅度或停止。

頸椎病的評定以及幾種治療方法


(6)按摩療法:

1)按摩治療的作用:

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使滑脫的頸椎復位,有利於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緩解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的血液供應。

按摩時頸部肌肉和其他軟組織放鬆,有三個方面的治療作用:一是加強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增高,有利於肌肉和其他軟組織鬆弛;二是提高痛閾,緩解和減輕疼痛;三是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充分拉長,有利於頸椎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

2)按摩治療方法:

A﹒頸項疼痛

撫摩頸肌:用手掌撫摩頸部30~40次,運作由輕到重,由小到大,使局部有舒適溫熱的感覺。

按揉頸肌:坐位,醫生左手扶住其前額部,予以固定,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別置於頸椎兩側肌肉隆起處,自上而下進行按揉,邊按揉邊下移;然後自下而上進行按揉,邊按揉,邊上移。重複操作10次。此法可解除頸項部疼痛,增加頸椎關節的活動範圍。

捏拿項肌:坐位,醫生用兩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拿患者兩側的斜方肌,自上而下,動作一張一弛;然後再自下而上操作。反覆進行20次,其作用可深達肌層。

按枕下部:坐位,醫生將雙手拇指置於枕下緣的外側,分別由外向內按摩,至中線後再由內向外按摩,反覆操作20次,病人頸下部有酸脹感。

牽伸頸部:坐位,醫生位於其側方,雙手分別託抬下頜和枕部,向上平託,緩慢用力,反覆進行10次。此法有助於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

B﹒頭痛、頭暈

叩頭頂:坐位,醫生一手扶住前額部,另一手第2~4指垂直,輕叩頭頂部,自左及右,再自右及左,反覆進行10次。此法對頸椎病引起的頭頂部疼痛、頭暈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推前額:仰臥位,醫生將兩手拇指置於兩眉之上,自眼眉向額部發際處推移,反覆操作20次;再將兩手拇指置於前額中線部位,由內向外緩慢推移至太陽穴處,反覆進行10次。此法治療頸椎病引起的前額痛、頭暈、視物模糊等症狀。

C﹒上肢疼痛、麻木

推摩後背:俯臥位,醫生位於其頭頂部,雙拇指放於肩胛骨內緣,自上而下推摩其肌力可深達肩胛內。此法用於治療頸背部痠痛不適。

按揉肩周:坐位,醫生先用手掌在肩關節周圍做大範圍的撫摩,使肩部肌肉放鬆再用拇指在肩前、肩後、肩上部點按,每處點按10次,以出現酸脹感為度。對治療肩臂疼痛效果較好。

點按肩井:坐位,醫生將雙手拇指指端分別置於兩側肩井穴(肩井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與肩連線中點處)反覆點按,一壓一鬆,以病人能夠忍受為度,操作20次對緩解肩痛療效顯著。

捏拿臂肌:坐位或仰臥位,醫生用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另一手拇指和其餘4指自上而下捏拿上肢的每塊肌肉,一張一弛,反覆進行10次。有助於消除上肢疼痛、無力症狀。

點按曲池:坐位或仰臥位,醫生用一手拇指點按曲池穴(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盡頭),另一手握住該側腕部,輕抖前臂,病人可有肘部酸脹感,甚至向前臂放散。此法反覆進行20次。對肘關節和前臂疼痛、麻木療效較佳。

捋手指:醫生用拇指和食指,捏持病人的手指,自手指近端向遠端捋去,輕重適中,以病人手指有溫熱感為度,每指反覆進行5次。對手指麻木、疼痛、無力有良好療效。

抖上肢:坐位,醫生用雙手握持患手的手掌兩側,快速抖動上肢,抖動的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此法多用於每次按摩結束前。

搓上臂:坐位,醫生用雙手掌夾持病人的上臂,自上而下搓動,有放鬆肌肉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每次按摩結束前。

(7)針灸療法:

1)針灸治療的作用:

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提高痛閾,改善血液循環,起到緩解疼痛、麻木的作用,並對眩暈、心慌、無力亦有一定的療效。

2)針灸治療方法:

A﹒神經根型:風池、風府、翳風、大椎、肩井、曲池、外關、合谷、後溪、阿是穴等。

B﹒脊髓型:大椎、肩中俞、夾脊、肩井、肩貞。

C﹒椎動脈型:風池、天柱、翳風、百會、頭維、上星、太陽、聽宮。

D﹒交感神經型:百會、四白、太陽、曲池、勞宮、足三里、三陰交。

每次留針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若進行第2個療程,中間間隔5天。

(8)藥物治療:

1)西藥:

A﹒鎮痛藥: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非甾體類的消炎鎮痛藥物。

B﹒擴血管藥:頭暈較重者,為了提高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量,可給予尼莫地平氟桂利嗪(西比靈)、地巴唑等。

C﹒營養神經藥: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肌內注射,也可口服維生素B1、維生素B6片。

2)中藥:

如頸復康、骨刺消痛液、元胡止痛片、複方丹參滴丸,這些藥物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壯骨、減輕神經根水腫和止痛的作用。

(四)預防

頸椎痛的基本病理改變為頸椎的退變,引起頸椎退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傷、受寒、不良的姿勢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均與本病發生有關。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十分重要。

1﹒避免損傷

外傷是引起頸椎發生退變的常見原因。例如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剎車,頭顱由於受到慣性作用,先向前衝去,然後迅速向後反彈,易損傷頸椎。平時在乘車時要坐穩或站穩,隨時注意拐彎或突然停車時破壞身體重心,對頸椎造成損害。

2﹒注意保暖

在寒冷氣候作用下,頸部肌肉痙攣,韌帶攣縮,使頸椎間盤壓力增加,椎間盤向四周膨出,刺激和壓迫神經根或脊髓;頸肌和韌帶的攣縮易致椎動脈扭曲,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了避免寒冷造成的損害,應在氣候變化時注意增加衣服,冬天宜穿高領衣服或系圍巾,注意頸部保暖。

3﹒治療落枕

落枕後,頸部的某些肌群痙攣,牽拉頸椎,使頸椎歪斜。反覆落枕可促使頸椎退變,易發生頸椎病。一旦發生落枕,應及時治療,消除頸椎退變的病理過程。平時睡眠枕頭高低要適中,頸部勿受風寒,預防落枕。

4﹒改變坐姿

固定於一種姿勢工作的人(如從事財會、教師、IT行業者),頸部長時間處於一種相對固定的僵直狀態,頸部的某些肌肉發生痙攣,再加上頸椎承受著頭顱的負重,易使頸椎發生退行性變化。為了避免這種病理變化,工作中應適當改變坐姿,或向相反的方向活動數次。坐位時,坐靠背椅可協助支撐脊柱。從預防頸椎病的角度來說,應選擇高靠背的坐椅,靠背的高度應達到頸後部,起到對頸椎的支撐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