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自信心爆棚?

怎样才能自信心爆棚?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看到一篇人才管理的文章《反馈的谬误》,其中提到一个学习理论,大脑将批判性反馈当做威胁处理,活跃范围缩小。提醒员工注意自己的不足,不会促进学习,反而阻碍学习。还提到了卓越理论,将他人表现与预先确定的卓越模型对照,给出反馈说明哪些地方不足,让对方加以补足,这样无法帮助对方获得成功,只能让对方达到普通良好水平。

这两个理论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认知。我们经常在职场、学校或者生活中会看到,越是领导或者老师认为有发展的人员,越容易收到领导或老师的反馈,领导和老师当然希望好的人员或者学生越来越好,所以会反馈可以提高的部分,弥补其短板。

但是原先我们认为对的做法的特点都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认为自己具备的专业技能别人一定不具备,预设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也适合别人。然而事实证明,杰出的因素不一定能推己及人”。《反馈的谬误》中用脑神经科学实验证明了关注缺陷和不足,不会促进学习,而会阻碍学习。

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人,进入职场之后其实学习方面的劲头也不足,这是因为以前得到的反馈就是学习能力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没有自信学习,感觉学完了也没有别人的效果。

甚至有很多人自认为自己不可能卓越,但是实际上卓越是没有定义的。我很赞成《反馈的谬误》中提到的“卓越的标准与当事人密不可分。每个人对卓越的定义都是独特的,彰显其本身的特质。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要做到卓越很容易,因为卓越正是最好的我们自己,是一种自然、流动、智慧的极致表现。卓越可以培养,但要顺其自然。就如“犯规罚球这样及独特又受限的部分,你就会发现,历史上最擅长罚球得分的两位选手不仅风格截然不同,其中一位——明星球员里克·巴里甚至不会把手举过肩膀。”

我们总是缺少自信的主要原因就是总是收到外界需要提高部分的反馈,我们自己去与和自己不同的人的比较,或者收到超出自己能力圈范围的任务,我们会担心害怕。

无论是在什么场景下,我们都需要有自信去完成我们的任务,即使是以前没有接触过,也要有信心去学习新领域掌握新技能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特点,有自己选择做自己的信心。

1、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做自己。

我发现所有的书、所有的培训课程、所有的人格测试、所有的成功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等,都会提到“自我认知”。但我们自己会发现谈论别人的时候特别容易找到形容词来形容,而说到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内心是非常不确定的。就例如做MBTI的测试题,旁边的同事特别轻松的就帮我把选择题答完了,而我自己却特别不确定自己应该选择哪个选项。

自信心来源于你成功的体验,而成功却是你自己定义的。当我阅读《成功心理学》并做题的时候,我开始逐渐去了解自己,我知道什么东西对我最重要,什么东西是我不在乎的,什么可以让我愉悦,什么可以让我沮丧。我定义了自己的成功标准。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清楚个人的成功与其风格无关,就如马云能够侃侃而谈搭建成功阿里巴巴,而马化腾不善言辞也能够搭建成功厉害的腾讯。所以成功是建立在你了解自己并能够接受自己风格的基础上。

自信心也来源于你自己是否有足够的选择权去选择做自己。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特点,更要清楚的了解你自己的局限性,你是否有权利和能力去改变你自己。每个人由于基因、从小的家庭环境、自身的经历等原因造就了不同的个体,你是否清楚你可以与你定义的成功人士有很大的不同,但你也可以成功。

你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充分发挥你的优点,同时你也要了解自己的问题,自己做选择是否要改变。记得王石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身上有许多小农的意识,如果我不能改变自己,就可能限制了万科的发展。

当你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一切,你知道你的优点,你也知道你的问题,你自己对你的未来都有所选择,每一次你做出的选择你都能有自信欣然接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后果。

2、探索现在、过去和未来。

这段我要引入《反馈的谬误》中的一部分,当出现问题想要解决的时候,要使用现在的视角去想最近顺利做好的事情,可大可小,可以跟当下的问题有关,也可以毫无关系。这样可以让人想起自己做得好的具体事件,可以改变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乐于接受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思考及行动方法。

下一步要回溯过去,让自己回想以前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我们的人生大半有规律,以前很可能碰到类似的问题,也肯定设法摆脱过困境。回忆过往经验,用心思考自己当时的感受和行动,以及后续发展。

最后转向未来。问自己希望有什么样的结果,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催生出来具体的答案,想清楚接下来真正该做的事情。

我们会发现这个探索现在、过去和未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专注于结果,想出具体的方案的过程。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自信的主要原因就是想太多自己的得失,失败了会如何?会不会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会不会很丢脸?会不会让人瞧不起?

失败了当然会有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就算我们去使劲想也改变不了任何,还让我们分心不能专注于结果和行动。

所谓的自信不就是能够有信心做好有挑战的事情,也有信心承受失败的结果吗?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受我们控制的,我们只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够掌控的,不能掌控的交给天意。

3、持续学习,不断从舒适圈向学习圈发展。

刚提到的有信心做好有挑战的事情,也有信心承受失败的结果。这样的自信从哪来?不仅要了解自己,能够去专注于结果,更要保证持续的学习。

好像两年前大家还在谈论学习的焦虑,还有人在说没必要学习那么多,还有人在质疑跨领域的学习。但在今天,没人质疑这些了,尤其经历了2018年的全国裁员大潮之后。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清晰,传统行业都在寻求转型,而这样的转型是需要能够去掌握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模式,能够进行跨领域结合。

就如我经常跟别人说,我也想晚上在家看个电视放松一下,但是白天遇到的新问题、新模式让我晚上不得不找到要快速掌握的知识并进行学习。这里面涉及到3方面,一个是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能够快速了解到哪儿和找谁咨询和学习,还有就是快速,这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再有就是要能够真正掌握,马上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要操作的技能,并且可以持续打磨。

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可以让我不断的从舒适圈扩展到学习圈,再到我的新能力圈(即所谓的恐慌区域)。一个人直接从舒适圈到新的能力圈是非常困难的,跨度太大,而且容易受到打击,应该一点点从舒适圈外围扩散,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领域入手。就如前面提到的学习理论,认识到自己的卓越是什么样子,关注自己已有的卓越基础,提升意识,予以加强,继续发挥和提高。这样你才有信心学习,做好新遇到的问题。

所以路径是关注自己做得好的部分,从自己喜欢的部分入手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找到可以重复操作的场景去练习,这样的路径会让你有信心解决遇到的问题。就如我一开始学习培训师课程,我设计的课程是我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而不是掌握很多理论知识并且市场很大的管理类课程,之后逐渐打磨自己的课程,然后再扩展到阅读等课程,我自己都知道自己在讲课时会散发出这方面专业的自信。

我知道自信心爆棚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方式,而且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也会有不喜欢你的自信心。但是怎么做、如何做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有权利去定义自己的成功,你自己来决定你自己想要什么样子,当你有方法、有想法、有能力、有持续学习的欲望,你就有被讨厌的勇气,你可以选择做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