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剑胆琴心蜘蛛侠


西辽的历史,无疑是属于中国的,同时教科书上也是有西辽的。

1、西辽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王朝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在金灭辽之时远走西域,并自立为王,是为西辽。这一点,与宋室南迁成为南宋其实是一样的。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正式称帝,是为辽德宗,尊号天佑皇帝。

西辽,完全继承了辽朝的政治体制,同样是农牧二元政权,其皇帝有年号、有庙号。同时西辽深受华夏文明和中原典章制度的影响,并规定王朝的官方语言为汉语。

显然,西辽是一个标准的中国王朝。

2、教科书上是有西辽的,只不过比较简略

历史的叙述,总是有主次之分的。中国历史的发展,显然是以中原王朝为主干,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历史叙述的主线,也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所在。

而西辽则不同,西辽进入西域之后确实曾强盛一时,并且在1141年击败中西亚的霸主——塞尔柱帝国,使伊斯兰世界大为恐惧。但西辽在存在了84年之后最终被蒙古人所灭,中国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沿着西辽而前进,蒙古人的元朝继承的依然是中原王朝(两宋)的统治模式。

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西辽与西夏、大理、吐蕃一样都是我国的地方政权,而金和南宋则是历史发展的主线,蒙古人的元朝正是通过灭了金国和南宋才成为天下的正统所在。

因此,西辽的历史肯定属于中国历史,属于辽国的延续,同时也属于我国新疆的地方史。


心向青山


辽朝灭亡后,先后出现过北辽、后辽、东辽、西辽、后西辽等几个契丹政权,其中西辽政权最辉煌,历时近百年,威震中亚,版图比正朔王朝南宋要大很多。

但是,西辽和北辽等王朝一样,不被视作正朔,尤其是西辽,由于地缘关系,与它发生政治关系的,多是中亚各国。西辽帝国灭亡后,当时的契丹人,逐步融入到哈萨克和柯尔克孜两大民族中,与汉文化彻底断绝了关系。

西辽帝国的历史

辽朝天祚帝期间,北宋与金国人订立了海上之盟,南北夹击对辽朝实施了灭国行动。天祚帝逃入夹山,与辽朝中央政权失去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大石等重臣,拥立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

但是北辽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宋金联合打击下败亡了,耶律大石逃往夹山,与天祚帝汇合。

1.西辽帝国的建立

耶律大石是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政治家。他汇同天祚帝,数次反击金军,试图复国,但是两次被俘又两次逃脱。在现实面前,耶律大石主张修生养息,与主张进攻的天祚帝产生矛盾。

由此,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离开天祚帝,一路向西,跨越三千里大沙漠,艰难抵达可敦城,开始了征服中亚的历程。耶律大石离开天祚帝后仅仅半年,天祚帝被俘,辽朝灭亡。

可敦城在今天的蒙古国,当时辽朝的北方西北路招讨使驻地,那里储备着大量的战略物资:

“辽御马数十万,牧于碛外,女真以绝远未之取,皆为大石所得。”

耶律大石以这些物质和守军为基础,又征募士兵万余,并获得了当地十八部首领的支持,打出“借力诸番,剪我仇敌,复我疆宇。轸我国家,忧我社稷,共救君父,济民于难”的旗号,在当里立住了脚。

由于中间隔着三千多里沙漠,金人两次西征,都损失惨重,当地部落又投靠在耶律大石旗下,金国人只能“望沙兴叹”:

“可敦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

耶律大石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一方面与当地部落达成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不断四处征伐,扩大地盘,夯实基础。1132年,耶律大石在各附属国的拥戴下,于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建立西辽帝国。

2.西辽帝国的强盛

西辽帝国建立后,耶律大石继续扩张,十年间,他先后征服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以及康里部,把西辽帝国建立成足以与金、南宋对峙的强大帝国。

西辽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东至巴尔思罕。附庸国包括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包括今天的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疆域比南宋还要大很多。

耶律大石在位二十年,把强大的塞尔柱帝国赶出了河中地区。同时他又凭借出色的政治才华,获得了当地民众集体拥戴,至今被穆斯林史学家评价为“公正的君主”。

耶律大石驾崩后,又先后经历两帝两后执政时期: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仁宗耶律夷列、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鲁古。

期间,金人数次征伐西辽,均以失败告终。西辽在继任君主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到耶律直鲁古登基时,国力达到最鼎盛时期。然而,耶律大石所谓的“复我疆域”,自始至终都是一句空话。

3.西辽帝国的灭亡

西辽帝国的衰败,从耶律普速完执政时期就显现端倪。耶律普速完是耶律大石的女儿,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的姑姑。仁宗去世,耶律直鲁古年幼,耶律普速完受命执政。

耶律普速完秉承先皇遗志,政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因为私德问题,给西辽帝国带来危机。她与小叔子发生奸情,并杀害了自己的丈夫,结果这件事惹翻了公公萧斡里剌。

萧斡里剌是西辽贵族,六院司大王,他发动了军事政变,杀死了耶律普速完,和自己的小儿子(即与耶律普速完通奸害死哥哥的那位)。

耶律直鲁古亲政后,西辽帝国开始走向火箭般的堕落。耶律直鲁古仗着西辽帝国的强大,一面四处滥用兵力,一面穷凶极欲地享受,官员们也开始集体腐败。不久,逐步崛起的花拉子模等附属国,一个个都脱离了与西辽帝国的附属关系。

1208年,蠢笨的耶律直鲁古收留了一头狼——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乃蛮部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灭亡,屈出律投奔西辽,谎称可以招募兵马,替西辽对付花拉子模。

耶律直鲁古轻信了屈出律,授予他兵权。三年后,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打猎,发动袭击,俘虏了他。屈出律孤身来到西辽,不敢杀了耶律直鲁古,而是将他囚禁,娶了他的女儿,对外称耶律直鲁古禅位给屈出律,自称太上皇。

从此西辽帝国被悄无声息地换了瓤子,虽然壳子还叫“辽”。

1218年,屈出律被西辽民众捆绑送给了蒙古大将哲别,并被哲别处死,西辽帝国彻底灭亡。

1224年,外逃的契丹贵族波剌黑,又在波斯建立起其尔曼王朝,史称“后西辽”。1309年,其尔曼王朝被蒙古消灭,契丹各部并入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西辽帝国与中原各国的关系

西辽帝国建立后,它主要的政治关系对象是中亚诸国及各部落,与宋、金、西夏交往相对较少。史书只提到,耶律大石曾经希望联合南宋,共同伐金,后来不了了之。

与西辽最“亲密”的当属金国人,他们先后至少五次讨伐西辽,西辽在耶律大石时期,也曾经东征。无论金国人打西辽,还是西辽东征,结果都是一样,谁迈入大沙漠谁就是失败者,谁也奈何不了谁!

所以,辽金关系,后来又慢慢演变为外交,乃至于逐渐断绝。

唯一标志着西辽与中原王朝血缘关系的是,西辽帝国从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基本传承了辽朝末期以汉文化为主体,契丹文化为补充的模式。

西辽帝国不被视为正朔的原因

西辽帝国虽然很强大,在中亚历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篇章,但是,它对中国的历史来说,不是正朔王朝,所占的比重太小,又失去了与中原文化的直接关系。因而,西辽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低。

西辽帝国地处中亚地区,部分在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用当时的眼光看,那里属于异域,非中原之地。

即便辽朝,在当时都不算中原正朔,将辽、金、西夏当做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后来的历史观。

西辽入主中亚后,与中原文化交流太少,几乎隔绝,尤其与当时的南宋,根本没有任何达成任何政治交流和合作。所以,中原历史几乎没有西辽帝国的记载。

另外,西辽帝国只存在了八十余年,就被蒙古人消灭,其后裔又并入了中亚文明,彻底与中原文明失去联系。

以上三点原因,决定了西辽帝国的实质,它是孤悬海外的“流亡政府”,自生自灭了。类似的情况,历史上也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蒙古的几大汗国。假如没有西夏,或许南宋政权有机会与西辽发生直接关系,西辽有可能会成为契丹人的最终归宿吧。


寻根拜祖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课本只提苟且偏安的南宋,不提威震中亚的西辽?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们的历史课本没有不提西辽,只是限于课本篇幅,过于简单而已。我们学历史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如果在学中国历史课的时候对主体在中亚地区立国的西辽着墨过多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毕竟这里是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在西辽的统治区域内。并且西辽的版图向西达到了历史新高度,甚至超越了河中地区,因为花剌子模等国都是它的附属国。

在元朝修辽史的时候,辽史里有记述西辽历史,也是我们二十六史里的内容。两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大时代,两宋、西夏、辽、金、蒙古还包括许多地方小政权并起,在中华大地上争雄。这场争雄大戏的舞台主要就在我们现在国家的版图上,当然还包括今天的外蒙和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带。南宋无疑是这片土地中最富饶和繁荣的区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正朔,所以要重墨来描述。这叫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西辽不过是中华文化圈边疆地区发生的大事,与在中华文化圈中央发生的事情相比较,对中华文化圈地区的影响力就没有那么大了。但它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又是世界史的范畴了。


西辽继承辽朝的文化制度,统合了辽朝溃逃西部的力量以及联合蒙古高原上的诸部势力在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当时的蒙古高原上的诸部支持辽朝,与辽朝更亲近,也许是本出自同源,也许是辽朝对蒙古高原部族统治比较怀柔,总之蒙古高原上的诸部更亲近辽朝。金朝对西辽持续打击,慢慢把西辽在蒙古高原上的势力清除,比如可敦城反复为西辽和金所占有。可敦城是西辽在蒙古高原上的最后的重要据点,是西辽重新东归的桥头堡。最终为金所占。西辽失去了东归的桥头堡。

1130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次年,金军北攻可敦城,因沙漠阻挡失败。1135年金军再征可敦城,被辽军击败。耶律大石意识到这里不能久留,不如西征重建大辽,等国力强盛之时东征大金。《大金国志》记载,正隆元年(1156年)北征曷董城,林牙之子乌律游骑数百出于军前,说明此时可敦城仍为西辽所有。但此后可敦城为金军夺取。由于克烈部迁入这一地区,蒙古乞颜部在东部对金国构成新的威胁,金国最终放弃这一地区,并将可敦城摧毁。

之后千里沙漠阻隔了金和西辽,金西征五次都失败,西辽东征一次也失败了,至此双方再无消灭对方的打算,谁拿谁也没办法,只能望沙兴叹。蒙古克烈部(就是铁木真义父王汗所在的部落)后来是归顺了金,成为金羁縻蒙古的帮手。至此蒙古诸部也渐渐地和西辽割裂开来。

当西辽和蒙古再次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时候,已经到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时代,这个时候主仆之位逆转了: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代西辽,蒙古灭西夏,再灭西辽。西夏和西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辽曾经是西夏的宗主国,并且皇室长期通婚,都笃信佛教,所以两国并没有太多的战争。这两个国家把持了丝绸之路,所以西辽历史毫无疑问是我们中华历史的一部分,但跟辽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不是主角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