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最推崇的是什么?

用户Lyh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12个字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备受推崇不败于世的根本。


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思想核心一(五常)-----仁、义、礼、智、信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囊括了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封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思想核心二------忠、孝、悌、节、恕、勇、让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气节和节操。一、通常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

二、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称其为勇。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BH脑洞


古代文人最推崇的在我看来就是三不朽了,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既然是回答问题,那就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简单的阐述一下三不朽分别指的是什么,一.立德:正确的道德观得到人们认同与尊崇。二.立功: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让国家及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三.立言:要重点谈一谈,人们往往会认为立言就是言行举止一类的行为,我个人认为立言是古代文人想利用自己的文化修养,创作几句名言或一部著作,让国家或者家人.或者百姓及世世代代的后人,永远记住自己并得到广泛的推崇。只有做到了这三不朽估计古代文人才会觉得

这样才算是完美的一生吧!此问题是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作答。赤峰馮智学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谢谢[祈祷][祈祷][祈祷]





馮智学


题主好,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立只是一个理想,能做到的没有多少人,但立德却是一个普遍的要求。德包含的东西太多,野狐以为,德所包含的气节,应该是古代文人最为推崇的东西。

一 什么是气节

气节常被定义为志气和节操,这个定义很难让人满意,单一个“气”字就够复杂了,更何况“气节”。中国古代有很多概念是无法定义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从整体上模糊的去把握,去理解,因为那些概念本身就是开放的,也是模糊的,比如“道”这个概念,“气节”也是如此。野狐勉为其难的解释一下“气节”,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说到气节,必然要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起,孟子提出了养气说,说自己擅长于养气,并对气作了说明。孟子说这种气充满在天地之间,浩大刚强,是用正义和道德慢慢培养起来的,是从人自身中生发出来的。孟子描述了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身上就充斥着这种气节。文天祥的《正气歌》赞美的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所推崇的大丈夫要有的气节。中国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天地的统一,天地正气也就是文人推崇的气节。

有时也会说到骨气、志气,词语不同,实质是相同的。郭沫若《屈原》剧本中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大概是骂文人最严厉的话了,因为气节是文人最看中的东西。

文人的追求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语言中也体现出来了“气”重要,即使现在,我们也常能听到: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为父母争口气、人活一口气这类话。词语和表述有差异,但实质上都是在强调做人的气节问题。

气节涉及的内容并不具体,但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一致,忠义是气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卖主求荣、重色轻友、背信弃义、临危变节等最是被人所看不起,因为失了这些东西,也就是失了气节。

二 古人重视气节的表现

诗言志,古代诗歌中入诗最多的怕也就是“梅兰竹菊”,古代文人画最常用的题材也是“梅兰竹菊”,之所以这样,就是这些植物体现着文人所追求的气节。

在历史上,苏武、文天祥是被后世所崇敬的英雄,他们身上非常完美的体现了文人应该有的气节。蔡京、秦桧做到宰相,书法文才都是一等一的好,后世对其无不唾弃,也没有人去学习他们的书法,不是书法不好,是他们没有文人的气节,没有忠义之心。赵孟頫、王铎、吴梅村等,即使因为客观的原因,造成大节有损,也是很难得到原谅的,他们自己也很难原谅自己。赵孟頫做了元朝的高官,他去看望逃隐在山中的哥哥,他哥哥不让他从正门进家,让他从后门进来,就是因为他失节了,他内心有多痛苦可想而知。吴梅村做了二臣,临死时留下遗言,让家人以僧衣来殓自己,就是为了赎罪。连事出有因的李陵劝苏武投降不成,长叹一声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的不吃美国救济粮,能被普遍的激赏,无不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体现着文人的气节。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思想下,气节不断被强调和重视。气节问题不只是文人所特别推崇,整个社会对气节都是非常重视,气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气节的现代意义

古代的文人相当于现代的读书人,现代人人都读书上学,但气节问题,远不及历史上那样被看重。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为了个人名利违背道德的事情随处可见。

现在虽然不直接提说气节问题,但气节所包含的内容依然是要坚守的。历史上讲忠义,我们现在不也讲爱国吗?看看那些言必称欧美的媚外者,他们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完全算得上是当代文人,可文人应有的气节又到哪里去了?

见利忘义的社会现象就更多了,看看各种商品的造假,食物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哪个不是现代文化人的创造。

现在重提文化人、读书人的气节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东西,还是有着传统的力量,那就大张旗鼓的正面去强调气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