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潮激盪下的個體和群體

​“很難說,是線下的生活壓力讓我們在線上表現出消極情緒,還是線上消極情緒的傳遞導致線下負面心情累積。就感覺自己在雙重擠壓下,快樂變難了。”天津市某公司職員張雯(化名)說,每天下班後,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刷手機,而當關上手機的那一刻,“抑鬱”情緒便會襲來。


泛心理學品牌KnowYourself資深作者夏超說,現在年輕人最主要的特點,是面對選擇的眩暈,表現出一種迷茫、倦怠和無意義感。而與滑向虛無的心境相伴的,是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消極情緒。
30歲的上班族小李是網遊“骨灰級”玩家,同時也有社交恐懼。平時他不愛和人交談,在公司裡儘量避免與人打交道,每天下班回家便沉溺於網絡遊戲,對各種聚會一律婉拒。週末依然是他的遊戲時間,“發小”也難以成功邀約。“我知道遊戲虛擬又費時,但它能讓我避開與人交流,避免無話可說的尷尬,也擔心自己接不住話題出現窘態。”小李說。

1

關注當代青年的個體生活


“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社會鉅變中,當代青年已無法體驗、擁有父母那輩人的單位集體生活與集體認同,也很難獲得傳統鄉土社會建立在熟人網絡之上的歸屬感。”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林品說,在越來越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成為市場上獨立競爭的個體,隨時面臨競爭卻缺乏關心撫慰,很容易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所以,在看到互聯網上各式情緒釋放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當代青年的個體生活狀態。


隨著求學、求職、跳槽,當代青年的生活圈子不斷更迭,與家人、朋友“天各一方”的現象十分普遍,尤其在大城市,“空巢青年”一人食、一人遊、一人生活,很難尋找到線下的情緒宣洩渠道。而他們面臨的是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


網絡大潮激盪下的個體和群體


張雯坦言:“我的朋友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而且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很難聚到一起。長期與父母分居,共同話題也少得可憐。加上疫情的影響,線下活動越來越少,除了工作之外,似乎也只好宅著。”
與此同時,青少年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不少人還未具備自主理性思考的能力,就開始在網絡大潮中“遊蕩”,並在網絡世界中形成個性化的群體。有專家認為,這尤其在“飯圈”、網遊中表現明顯,甚至在一些網絡“罵戰”、熱門話題中,低齡群體已經成為主力軍。
在網絡上,“滾出娛樂圈”“滾出地球”等偏激言論並不鮮見。廣西一所高校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翔南說:“一些年輕網民不吐不快,卻沒有什麼原則和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言論中滿是輕蔑、譏諷、敵視。”王翔南表示,他們對熱點事件和人物時而狂捧時而狂踩,靠鍵盤鼠標隨意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
王翔南表達了對這一現象的擔憂,他認為:“當下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現實與虛擬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個人的生活狀態會帶來網絡情緒問題,網絡情緒問題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生活,其中產生的一些負效應,非常不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網絡情緒問題延續到生活中,可能會使人情緒爆發,狂躁、社交恐慌或重度抑鬱,嚴重的可能會傷人傷物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個別網民的消極言論,經過多人次散播後會成倍放大,容易煽動其他網民,阻礙社會良性運轉。”

2

重塑修養需線上線下共同努力

“網絡是信息高速公路,給使用者帶來海量信息,也逐漸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不盡相同的網絡社會。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個巨大變遷,在極大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和挑戰。”王翔南說。
許多專家認為,當前網絡濫用問題不容忽視,許多病態現象日漸顯現,在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和淨化的同時,作為網絡社會的活躍群體,年輕人也須淬鍊修養,增強自律。

網絡大潮激盪下的個體和群體

鄭雪婧/畫

在網絡大潮中淬鍊修養,最重要的是培養真偽信息甄別能力和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過載,互聯網也打破了以往單向的信息傳受關係,只有當個人能夠一定程度有效甄別謠言,並能理智對待網絡上的各種煽動性信息,不被其蠱惑時,網絡社會里的自我修養才有談論的根基。

此外,注意“脫虛向實”也被受訪專家反覆強調。“線上親密、線下疏離”的狀況,並不符合人與人之間正常的交往需求,青年群體只有擺脫對媒介的過分依賴,從虛擬世界抽離出來,尋求更多線下的情感支持和傾訴方向,進行人與人之間的線下交往和互動,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穩定的情感聯結,避免負面情緒長期內化。“在現實中結識更多朋友,擁有豐富的線下生活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培植網絡社會自我修養的最大助力。”林品說。
而面對“觸網”低齡化的現狀,學校應當在網絡素養培育過程中,承擔起更為重要的責任。學校的公共性更強,教育系統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分層次地設置相關課程,幫助學生逐漸認識媒介、瞭解媒介、使用媒介,這是很多家長囿於個人知識水平和媒介能力所無法做到的。


互聯網心理諮詢平臺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則認為,每一代人在成長或初入社會之時,都會經歷一些“慌張”。就像父輩們“穿喇叭褲、留長頭髮、聽流行歌曲”一樣,如今這一代人的情緒也有自己的表現形式。“媒體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應該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應該讓年輕人建立一個信念,保留他們心中的火種,相信自己可以創造更多價值,防止被虛無主義拖入深淵。”​​​​

轉自:半月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