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统筹施策方能实现对形式主义的标本兼治

10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追根溯源整治形式主义》将公众视线再次聚焦困扰基层运行的形式主义上。去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我们大刀阔斧搞改革,做出许多减轻基层负担的实际成效。今年,经历了“疫情大考”,疫后重振成为各地当前首要工作目标,于是一些地方以此为旗号,让文山会海卷土重来,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加大。但越是奋力拼搏,越要注意主次分明,越要厘清增加基层负担和促进基层发展的区别;越是在困难紧要的关口,越考验施政者的聪明才智,越需要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的“上班时间是在开会、整材料,加班时间干工作”“留痕过度、检查督查过频、材料过多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等。虽然看似也是在热火朝天干工作但方向没有用在集中精力办实事上,导致基层干部没有时间精力将大部头的实事完成好。毕竟疫后重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让主目标越做越明,将主动力真正用在干事创业上。

当然,基层减负不是说不能开会,不发文件,而是要切中基层减负的真义,将减下的时间精力真正用在干事上。因此,谋发展和谋减负虽然看似对立的两件事,其内在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下,一些地方动辄给文件上文号彰显“重要性”,调研“讲阵势”张罗一圈人,开会“摊大饼”现象严重,这就是没有把握内在促进关系,让形式和落实形成两张皮。这就需要我们在发报表、开长会、勤发文的时候多想想必要性,多想想是否对工作真正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唯有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完成疫后重振重任不仅仅要靠一腔热血,更要懂得使巧劲。一说干事大家一窝蜂一起上,哪个工作都不甘示弱,哪个领域都要督查、督办,虽是好心但未必达到好的效果,因此越是在担子重的时候,越要爱护“挑担人”。这就需要我们安排得宜、不打乱仗,做好分工安排,想清发展后续,也唯有如此才能各归其位,各率其职,统筹施策,凝聚起疫后重振干事创业的最大“向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