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不越雷池一步”,經常用來形容不能超越某個限制,或者是不能觸犯某一底線。那麼雷池在哪裡,“不越雷池一步”的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

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在我們現行使用的地圖上,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名叫雷池的地方,它只存在於相關的史書記載中。

而關於雷池的具體位置,也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雷池位於湖北省望江縣附近,是由起源於黃梅縣的雷水流經此地匯積而成。

第二種說法是位於安徽省宿松縣泊湖的附近,雷水向東流經宿松隘口以下,在泊湖的西面積聚成池,所以名為雷池。

根據記載,三國時期的東吳為了防備蜀魏二國,曾在長江下游、望江縣附近的險要之地設立雷池監,在這裡屯兵儲糧,在《三國志》裡還記載過東吳的孝子孟仁在這裡擔任雷池監時,在雷池中捕魚孝敬母親的故事。

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到了南北朝時期,東晉曾在雷池西面設置軍事重鎮,名為大雷戍。

而雷池之所以被人們熟知,是與發生在東晉時期的一個典故有關。西晉時期,由於晉惠帝是個白痴皇帝,無力控制朝政,各實力派諸侯趁機搶班奪權,自相殘殺,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西晉的政權也隨之迅速下滑。

在各路王爺打的不可開交之時,當時身在洛陽的琅邪王司馬睿由於實力較弱,一直都採取遠離糾紛、明哲保身的策略。

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後來東海王司馬越為了和成都王司馬穎對抗,便拉攏司馬睿加入,共同打著天子旗號發兵鄴城討伐司馬穎,雙方在湯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一方戰敗,司馬越逃回自己的封地東海,司馬睿則聽從好友王導的建議,去了南京。

司馬睿到達南京後,為了鞏固地位,便聽從王導的建議,一方面與江南士大夫密切接觸,爭取他們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又大量重用北方的名仕,河南名仕庾亮正是在這一時期被徵召,並逐漸走向權利巔峰。

庾亮生於晉惠帝年間,和當時西晉很多的上流社會人一樣,喜好老莊之學、善於談玄。

由於庾亮相貌英俊,司馬睿第一次見到他是就非常器重,任命他為參軍,並將讓長子司馬紹娶了庾亮的妹妹庾文君。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睿按照晉懷帝遺詔在南京稱帝並建立了東晉,庾亮奉命和桓嶠一起輔導太子司馬紹讀書。

司馬紹在位期間,王導的哥哥王敦起兵造反,庾亮奉命率兵討伐,由於平叛有功受到重用,在朝中的地位逐漸顯赫起來,並在司馬紹病危的時候奉命與王導共同輔佐太子司馬衍。

司馬衍即位後,太后庾文君臨朝攝政,並下令由王導、庾亮、卞壼三人共同輔政,但實際掌權的只有庾亮一人,庾亮在朝中完全取代了王導的地位。

由於原先王導當權時為人寬厚,而庾亮上任後卻施以嚴法,因此導致很多人都對庾亮極為不滿,甚至有些人還因此起了異心。

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首先發難的是南頓王司馬宗,由於他被庾亮削了官職,因此想要殺掉庾亮,由自己執政,後來在和庾亮部將趙胤戰爭中兵敗被殺,和司馬宗一起被庾亮處死的還有司馬宗的心腹卞鹹,卞鹹的哥哥卞閘為了躲避殺身之禍,就去投奔歷陽太守蘇峻。

蘇峻在歷陽有些實力,手底下還培養了一幫死士,也有反叛朝廷的想法。

庾亮讓蘇峻交出卞閘,蘇峻卻寫信拒絕,庾亮認為蘇峻日後將必成禍患,因此想把蘇峻騙到京城,然後削了他的兵權。

王導對此反對說,庾亮靠近京城,實力雄厚,必定不會奉命前來,反而可能打草驚蛇,逼迫其謀反,桓嶠聽說此事後也寫信反對讓蘇峻進京,但是庾亮都沒有聽從。

於是庾亮一方面命令郭默、庾冰二人領兵據守要害,防備蘇峻,另一方面下詔讓蘇峻進京擔任大司馬,蘇峻仍然寫信拒絕,庾亮又再次下詔,蘇峻有一些猶豫,後來蘇峻的兩位部將任讓和匡術都極力勸蘇峻謀反,蘇峻便下定決心,起兵反叛。

東晉的這一次平叛之戰,留下了“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

桓嶠聽說庾亮造反後,立刻寫信給庾亮要求帶兵走水路進京抵擋叛軍,庾亮卻回信給桓嶠說:“我擔心西面的陶侃甚於蘇峻,請你務必在原地待命,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然而庾亮卻低估了蘇峻的實力,緊接著又在幾次重要決策上失誤,導致戰爭開始後朝廷的軍隊屢次失利,逐漸被蘇峻取得了主動權,庾亮被迫帶兵向南撤退,直到與陶侃、桓嶠二人匯合後,才最終擊敗了蘇峻,平定了蘇峻之亂。

後來人們便把庾亮在信中寫給桓嶠的那句“不要越過雷池一步”衍伸為一句俗語,一直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