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提起菸草,很多人都想起身邊吞雲吐霧的人。基於龐大的人口基數,

中國是世界菸民人數最多、菸草消耗量最多的國家


很少人知道的是,菸草原產於美洲,在地理大發現後傳播到全球,約在450年前才進入中國社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作為一種常見經濟作物,在南北各省區都廣為栽培。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菸葉生產第一大國,菸草種植面積世界第一。那麼菸草究竟是如何在中國風靡的呢?關於菸草的存在,又引發了多少爭議呢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一位正在吸菸的男子分外引人矚目。菸草進入中國450年,帶來了什麼?攝影/Ng Han Guan


菸草:原是美洲作物,卻廣泛傳播

菸草其實不是一種草,目前已被植物學家確認的菸草共有66個品種,屬於茄科植物,和我們熟知的番茄近緣。


菸草在全世界的傳播離不開海上貿易。15世紀中葉,很多歐洲探險家來到南美洲,發現了當地土著常常吸食菸草,但是基於當時的天主教認為“從鼻孔冒煙是魔鬼的象徵”,因此他們將菸草當做一種奇異而美麗的觀賞植物“淡巴菰花”帶回歐洲。直到16世紀,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尼古丁將菸草帶回國,並且作為藥物推薦給皇室,歐洲開始流行起了吸食菸草,進而擴散到全世界。


和馬鈴薯、玉米的傳播相似,菸草登陸中國首先從東南沿海一帶開始。福建、廣東等地一直有出海下南洋的習慣,出海的居民在與其它國家的海商進行貿易來往時,第一次接觸到了菸草。由於海上生活寂寞艱苦,很多人藉由菸草消遣,卻不知道菸草帶有上癮性,因此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減少購買量,他們把菸草種子帶回家鄉種植。從此,以東南沿海為起點,菸草迅速傳入全中國。當然菸草傳入中國的路線,還有從越南到廣東、從朝鮮到遼東等等,但是公認影響最大、時間最早的路線還是從福建開始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菸草一開始是以觀賞植物的身份傳播,後來人們發現了菸葉可以用於吸食。供圖/unsplash


細算起來,菸草進入中國,也不過是約450年的時間,卻風靡至今。根據數據顯示,在2019年,我國實際種植菸草1331萬畝,菸葉產量215.34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一半,比美國、巴西、津巴布韋等菸草產區加起來還多。而且我國吸菸人群約有3億人,是世界菸民最多的國家,促生了龐大的菸草消費需求,香菸品牌高達2000多個,產業價值高達萬億元人民幣。


國家菸草專賣局表示,2019年菸草行業工商稅利總額為12056億元,上交財政總額為11,770億元,相當於中國菸草每天貢獻的財政達到32億元。要知道,剛剛回歸港股的阿里巴巴集團,2019財年全年營收為3768.44億元,竟然還不夠中國菸草交稅的三分之一。


菸草進入中國:何以風靡?


中國人吸食菸草的習慣,最早可以追溯於明清時期人們對菸草的推崇。當時上到官員下到百姓都有大批吸食菸草的人,很多文人都寫詩文頌菸草,例如沈德潛《詠菸草》“八閩滋種族,九宇遍氤氳”、錢大昕《詠道中所見草木》“小草淡巴菰,得名蓋未久”、金學詩《無所用心齋瑣語》“妝畢向午,始出閨房,吸菸草數筒”,甚至還有人認為,吸菸乃是開門第八件事。足見菸草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力。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快接受菸草這種外來作物並大加推廣?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古時候深居宅院的女人,不少為了打發時間喜歡上吸水煙。攝影/王安珠


首先要從菸草最先風行的福建說起。福建臨近海洋,又靠近北迴歸線,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氣候溫暖溼潤,造就了蚊蟲滋生的環境,帶來腦炎、瘧疾、絲蟲病、登革熱等蟲媒病。但是古人無法知曉其中的原理,將其歸結為“瘴氣”。當菸草傳入福建以後,迅速被中醫所吸納采用,認為“利頭目,療百疾”、“通利九竅”,也就是可以治瘴癘、寒疾。於是,越來越多人錯誤地把菸草當成靈丹妙藥,男女老少都以吸食菸草預防瘴氣。


這樣的觀點在同樣溫暖溼潤的南方地區廣為傳播,菸草開始向臨近的江西、浙江、廣東擴散,隨後在湖南、湖北和廣西得到了推崇,菸草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療效也一直被誇大,變成了“有病治病,沒病預防”的神藥,有些人稱之為“神農未品,仲景失箋”


同時,菸草這種植物十分適宜在中國南方生長。菸草可以種植於南緯30°到北緯45°之間,作為喜溫作物,對溫度的反應比較敏感,在亞熱帶或日照充足的地區更容易出產好的菸葉。菸草植株高大、葉面寬闊,因此蒸騰作用強烈,需要有較多的水分供應。恰好中國南方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的特徵十分明顯,因此十分適宜菸草的生長。在市場對菸草的需求下,不少地區開始大量種植並生產出優質的菸草,降低了人們獲得菸草的成本,反過來又促進了菸草的消費。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在雲南玉溪,菸農在煙田裡採收菸葉。中國菸民所抽的香菸中97%為國產香菸,來自雲南的香菸就佔了1/5。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菸草本身也讓很多人上癮。菸草中通常會含有尼古丁,在科學研究中,當尼古丁進入體內,會經由血液傳送,並可通過血腦屏障,吸入後平均只需要7秒即可到達腦部,增加人體的多巴胺,製造了自信、放鬆等虛假的幻覺,並且能刺激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和呼吸變快,十分容易上癮。吸菸還容易形成示範效應,容易傳給下一代同樣的習慣


在這種情況下,明末清初時期,中國南方地區吸食菸草已經蔚然成風,尤其是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對外來事物的接受程度極高,菸草的傳播更為迅速。明末著名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批判道:“餘少時不知菸草為何物,十年之內,老壯童稚、婦女、女子,無不吃煙,大街小巷盡擺煙桌,此妖草也。”


真正將菸草從局部地區傳到全國的因素是戰爭。明朝軍隊實行衛所制度,即在全國各地設立衛所,實行屯田,衛所兵丁世代相繼。遇有戰事,即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而當時南方軍隊已經是吸菸的重災區,長期堅守兵營士兵不能喝酒解悶,只能靠吸菸排遣寂寞。為了應對後金的威脅,大量南方軍隊被調到了山海關一帶作戰,菸草從此向北方傳播。在冬日嚴寒的東北地區,每年有長達數個月的“貓冬”時間,人們可以留在屋內吸食菸草取暖。


此外,上層社會對菸草的推崇也是其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常常以鼻菸賞賜王公大臣,吸食菸草需要的鼻菸壺也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如此上行下效,吸食菸草明明是損害健康的行為,卻逐漸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當明朝軍隊與後金的軍隊在長城內外拉鋸,菸草卻悄悄廣為傳播。圖源/世界衛生組織


吸食菸草,也有很多種姿勢


明末至1900年以前,中國大地上種植的菸草,

基本為晾曬菸,菸草直接種在大田裡,收穫以後把菸草像晾衣服一樣倒掛置於晾棚中,依靠日光乾燥菸葉,多被用於製造菸絲、鼻菸、嚼煙等。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經常扛著一個旱菸袋——這就是明清時中國人主要的吸菸工具,由細竹管的菸袋桿兒一端安放煙袋嘴兒,另一端有裝燃燒煙末的銅菸袋鍋構成。


一般來說,男人吸食旱菸,女人則熱衷抽“水煙”,煙槍下有一個裝水的容器,抽菸時煙通過水過濾一下吸入口中,減少煙油的吸入。清末,由於慈禧太后熱愛吸食水煙,有不少女性也跟隨吸食。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1793年,英國畫師來到中國,畫下了一副《菸袋匠》的畫作,當時在中國,吸菸已經蔚然成風。攝影/王安珠


1902年,財大氣粗的英美菸草公司打入中國,帶來了另一種吸食菸草的方式——捲菸。和中國流行晾曬菸不同,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西方更流行烤煙。將生長成熟的菸葉置於設有熱氣管道的烤房中,給以適宜的溫、溼度條件,待菸葉變黃後烘乾。這樣製作的菸草香氣更為明顯,可以製作成直接點燃的捲菸


英美菸草公司為了獲得廉價原料,從美國弗吉尼亞引進優質烤煙,先後在山東濰坊、河南許昌和安徽鳳陽試種成功,並且在天津、青島、上海、漢口等地都建起了捲菸廠,生產並銷售佔全國總數三分之二左右的捲菸。由於烤煙的生產速度比晾曬菸更快,成本更低,加上捲菸方便攜帶,因此

捲菸很快便取代了旱菸和水煙。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清末捲菸進入中國,很快就風靡社會,連在路邊都能看見滿族老太太嘴裡叼著捲菸。攝影/王安珠

吸菸有害!禁菸勢在必行


無論是菸袋還是捲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吸菸在當時更多被看作是一種個人習慣。民國時期

,不少文人如魯迅、林語堂等,都十分依賴吸菸尋找創作靈感,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開闢捲菸來源和增加稅收,國民政府還在雲南、貴州、四川地區建設新的烤煙基地。


到了20世紀,歐美科學家證實吸菸與肺癌高度相關,隨後關於菸草有害的研究成為熱門,科學家發現吸菸不但製造各種癌症,還容易導致心臟病、肺氣腫、胃潰瘍和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吸菸從此變成大眾健康議題。


菸草燃燒後的煙氣中含有5000多種的化學成分,目前可以鑑定出來的單體化學物質約有4000多種。其中,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是目前認定的重要有害物質。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魯迅曾經寫過自己抽菸的數量:“我酒是早不喝了,煙仍舊,每天三十至五十支。”吸菸嚴重影響了他的肺部健康。圖源/網絡


尼古丁在很多年前曾被認定為菸草致癌的罪魁禍首,小白鼠被實驗人員注射尼古丁後死亡,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菸草的毒性來源於尼古丁,但這個實驗並不嚴謹。目前科學家對尼古丁的致癌作用仍未有定論,唯一確認的是尼古丁具有成癮作用,會導致人們增加吸菸頻次和劑量


有關於菸草致癌性的實驗發現,捲菸燃燒時產生的焦油,包含眾多烴類及烴的氧化物、硫化物及氮化物,至少含有16種致癌物質如亞硝胺類。抽菸的時候約有90%以上的氣溶膠微粒會被帶到肺中,焦油隨之被人體吸收,在經常、反覆、長期的積累作用下可能引起癌變


當菸草燃燒不充分,還會產生較多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以後,影響心血管的血氧供應,也會間接影響某些腫瘤如肺癌的形成。


有鑑於此,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全世界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1966年1月1日,美國《聯邦香菸包裝和廣告法案》生效,要求所有香菸外包裝上必須出現警告語:“吸菸有害健康。”之後,各國紛紛出臺不同法案,要求在菸草外包裝加上肺癌患者的解剖圖禁止在電視電臺宣傳菸草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允許吸菸公共場所禁止抽菸,以及重要的殺手鐧——收取高額菸草稅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如今在中國不少公共場所,我們都能看到禁止吸菸的提醒。供圖/圖蟲創意


2003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批准《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呼籲所有國家開展儘可能廣泛的國際合作,控制菸草的廣泛流行,明確提出:科學證據確定了菸草消費和接觸菸草煙霧會造成死亡、疾病和殘疾,菸草所含的許多化合物和它們所產生的煙霧具有藥理活性、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癌性,呼籲各國採取措施減少任何形式的菸草製品消費


菸草有害,如何禁止已經成為了世界公共健康話題。


除了通過禁菸、戒菸宣傳來減少菸草的消費,人們也在尋找各種減少菸草危害的方式。菸草公司就曾經推出了低焦油香菸,宣稱目前大部分香菸的焦油含量已經下降到了12毫克以下,達到“健康”標準。

但是科學家並不認可這些產品。


這是因為菸草中的強致癌物如亞硝胺、稠環芳烴等並不隨焦油量的下降而減少。而且吸食“低焦油”香菸的人會更用力吸菸,致癌物被更深地吸入肺部,令肺腺癌的發病機會增加。焦油量降低後,菸葉原有的香氣受到影響,菸草公司為了留住吸菸者,會額外加入各種香料和添加劑,這些物質也有健康風險。

盤點菸草在中國的發展史:吸菸有害,為何戒不掉?

▲菸草在燃燒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煙氣,內含多種有害物質,損害吸菸者的健康。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