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本文系作者樂樂音樂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這看似瘋瘋癲癲的句子,實則充滿脫離塵世的超然與法的堅定追求。

“我在一個觀景樓上喝醉了,樓上風有,且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我感到有點不勝酒力,於是王杖上休息一下。從手杖往天上看去,今晚的月亮是最亮的景看完了,我要繼續趕路,誰知道我是為什麼呢?踩著我走下了蘆花蕩中的十二層高樓。”

濟公活佛問世千年來,的名字與他的形象已經深入世人心中,從大人到小孩,沒人不知道濟公活佛的。只要提到濟公活佛,人們自然就會到他相貌邋、破衣布衫、手拿蒲扇瘋癲痴狂的樣子。濟公的這首《醉傲》裡,真的有他塵世的影子。在他有入佛門時生活是否幸福,後來又為何入了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濟公繪圖

其實濟公的俗家名字叫李心遠,他算是名門之後,其家景殷實,生活富足。濟公的父親是一個吃齋唸佛之人,心地善良。只是到了濟公這一代,他們李家的人丁不旺,濟公的父母在人到中年時才得一子,併為這個兒子取名叫李心遠。李心遠從小便聰明好學、相貌英俊,有著與常人不一樣的慧根。濟公不僅是一個普度眾生的活佛,更是一個美食家,他生吃盡人間美味,品盡人間美酒,更是從自己的詩詞里美味佳餚為鋪墊,寫盡人間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這裡的句子,前面寫的便是自己沉溺在酒肉裡的逍遙與自在,後面寫的便是世人的痴癲與瘋狂:“它的顏色美麗,像珍珠、琥珀;它的味道甘醇,像瓊漿玉液。

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珍珠

如果問司馬相如,他會回答這世間只有酒是他的最愛。論真正的朋友,還要算糧食為莫逆。這酒一沾上嘴唇便讓五臟都歡欣起來;還沒有到口中,便讓人流涎三尺了。我只想著別人請我吃飯喝酒,解我心頭之饞,哪裡想到過自己做東家,還別人的人情呢?我常常醉倒在街巷之中,看起來確是破了僧規;這樣醒了醉、醒了醒,多虧有佛法保佑。幫王孫貴族超度生靈,他們會滿足我口腹之餐;大和尚讓我拿著緣簿去化緣,我卻將滿桌酒席吃了一個杯盤狼藉。半夢半醒之間,在繁華塵世間醉生夢死過了一生。

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司馬相如繪圖

混沌迷惑中,哪裡有半日的清醒。我就是這樣了悟這個世間嬉笑怒罵中的禪意,於是以瘋瘋癲癲的形象混跡於世。”是啊,這塵世何嘗不是一場繁華的人間歡宴?歡宴裡,世人買醉痴笑,只留下身後的杯盤狼藉。活佛濟公對這個塵世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正因為看得明白和清楚,所以才裝瘋賣痴在人間。其實,濟公的師父瞎堂慧遠法師早就看出濟公非泛泛之輩,窮其一生所學佛法傳授給了濟公。

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慧遠法師繪圖

當僧寺裡的和尚說公瘋癲並喝酒吃肉時,慧遠師父卻這樣對眾僧侶說: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故濟公活佛又有另一美稱遠法師在圓寂之前,便想到自己離世後濟公定會得到其他人的排擠,所以便修書一封,介紹濟公到了靈隱寺。當受過濟公救濟的老友拿出上等的酒肉來招待濟公。濟公便合他留詩一首。當時老友並沒有感覺這首詩歌與他平時的詩歌有什麼不同,只是收起來好好保存了下來。

他不入佛門時生活是幸福的,為何會入佛門?誰又能理解與明白呢?

可是一年後,當聽說濟公圓寂的消息,這個老友再讀濟公的這首詩歌,才知道這裡的玄機。從這首詩詞裡,我們看到一個得道高僧胸襟的開闊、淡然和從容,生死在他的內心只是一步之遙,沒有悲痛離別之苦,似乎一切都是因果註定,一切都已在凡塵裡看透。濟公詩詞的禪釋和雋永,是他透悟整個塵世的淡定與從容。善良超度著萬物生靈。

參考資料:

· 《醉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