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喜歡書法的朋友記得點贊收藏哦

一、《董美人墓誌》尤為驚豔,從公元597年立碑,至今美了一千多年。其佈局平正疏朗、整齊縝密,結字恭正嚴謹、骨秀肌豐,筆法精勁含蓄,淳雅婉麗,堪稱隋志小楷中的第一,然而在它的背後,記載的卻是一份悽美的愛。《董美人墓誌》的作者是蜀王楊秀,隋文帝第四個兒子,他的愛妃董美人在19歲時因病去世,楊秀寫下這篇文章以示哀悼。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龍藏寺碑》筆力清勁,點畫極為精到,於瘦硬中有柔和之美。雖然橫畫時有隸書遺意,但總體上看,它的楷書的技法和結構都已經相當成熟,風格上也沒有了六朝碑刻墓誌的險峭習氣。其用筆含蓄,結構峻整寬博,平正秀雅,有一種肅穆恬靜的韻味,可謂融婉麗華美和古拙幽深於一體,具有獨特的氣韻風神,而且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它是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在書學之遞嬗上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被稱為“隋碑第一” 《龍藏寺碑》今在河北省正定縣龍藏寺的大殿內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現在陝西西安,無書寫年月。楷書28行,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宏議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謂此碑立於隋朝,當為歐陽詢早年所書。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此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四、《仲尼夢奠帖》此貼曾入南宋內府收藏,鈐有南宋“御府法書”朱文印記兩方,“紹”“興”朱文連珠印記,後經南宋賈似道,元郭天錫、喬簣成,明楊士奇、項元汴,清高士奇、清內府等遞藏。本帖無款印,紙本,25.5×33.6CM,七十八字,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五、《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五年立。此碑書法筆力強健,結構緊密。早《九成宮》一年而書,故風格極相似。元趙孟俯評論雲:“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綱對此碑書法評價極高,認為此碑勝於《九成宮醴泉銘》。雖有過譽之嫌,但可以說明此碑的書法確有其獨到的地方。相傳北宋慶曆初,範雍在南山佛寺曾見《化度寺》原碑,嘆為至寶。寺中僧人誤以為石中有寶,破石求之,不得而棄,碑斷為三石。後經靖康之亂,殘石碎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數種流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六、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歐書中之最足寶貴者 高清拓本 兩種《虞恭公溫彥博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為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陝西醴泉縣。據《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零五分,寬四尺四寸,凡三十六行,滿行七十七字,全文約二千八百多字,所存最古之本有八百多字。此碑為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這也充分說明了溫彥博在唐朝的極高地位。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七、《卜商讀書帖》歐陽詢行楷書兩種,縱642.5px,橫412.5px,6行53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八、《九歌》歐陽詢小楷,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佈局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但不拘束,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九、《張翰帖》也稱《季鷹帖》、《張翰思鱸帖》,唐歐陽詢書,屬於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跡之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竇娘子墓誌》全稱《大唐故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竇氏(娘子)墓誌》,貞觀十一年立,1958年出土於陝西省旬邑縣。現存陝西省旬邑縣博物館。墓誌蓋拓片邊長五九釐米,盞頂題“大唐故泰州諸軍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潞國太夫人竇氏墓誌”一十五字,五行,行五字,陽文篆書,有方界格。墓誌石拓片邊長五八釐米,志文二二行,滿行三二字,共四百六十八字,楷書,有方界格,無撰書人名。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一、《黃葉和尚墓誌銘》刻於武德三年即620年,由許敬宗制,歐陽詢書。真件已失,現存為仿刻,雖然不能考證何時仿刻,但可以肯定,現存也是出自歐書高手,或此志石仿書、仿刻者,極有可能見過真石或真石拓本。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二、《李譽墓誌》是唐代碑刻,新出土於2014年,全稱《唐故左光祿大夫上柱國德廣郡公李公墓誌》。碑呈正方形,高、寬58.5釐米,四周志牆鐫刻十二屬相圖案。志文三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實存志文1249字。小楷,字幅約1釐米。 該墓誌首句為“公諱譽,字安遠”,因此該志志名為《李譽墓誌》,也可稱為《李安遠墓誌》。《李譽墓誌》約鐫立於貞觀15年(公元641年),歐陽詢小楷書寫。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同年歐陽詢逝世。可能是歐陽詢最後一篇墓誌。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三、歐陽詢楷書《蘭亭記》,筆畫挺秀勁遒,結體險絕嚴謹,氣勢高雅雄渾,堪謂歐體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四、虞世南《去月帖》行書,凡六行。又稱《左腳帖》、《朝會帖》。此帖書法平正婉和,氣韻清朗。文見《唐文拾遺》卷十三。著錄首見《淳化閣帖》“歷代名臣法帖第四”。又刻入《大觀帖》、《絳帖》、《汝帖》、《東書堂帖》、《寶賢堂帖》、《聚奎堂帖》等。此帖筆勢溫靜,為虞氏晚年手筆,正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帖中“少”字一撇,略作顫抖,此偶然之意,亦是燦爛至極。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五、《破邪論序》收入《虞秘監集》及歷代書法論著中,傳世刻本有款署“太子中書舍人虞世南撰並書”“太子中書舍人吳郡虞世南撰並書”二種。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六、《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七、《汝南公主墓誌》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貞觀十年(636)十一月作,行草書,墨跡。18行,行12-15字不等。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八、褚遂良書《倪寬贊》素箋烏絲欄墨跡卷,縱25。6釐米,橫576釐米。藏臺灣故宮博物館。《石渠寶笈》載:帖高七寸七分,橫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滿行七字。卷後有趙孟堅、鄧文原、柳貫、楊士奇、錢溥等人跋記。這件墨跡與褚書碑版相比,風格是一致的。其用筆富於變化,氣均力勻;在處處表現運鋒著實的同時,也往往參用輕盈飄灑、靈活自然的筆墨。起筆輕捷,收筆沉著,主要筆畫適當地伸展,給人以筆勢翩翩、蕭灑大方、平和閒雅、神爽超邁的感覺。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十九、陸柬之《陸機文賦》,全稱《唐陸柬之書陸機文賦卷》,無款,紙本,行書。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據《石渠寶笈》載,縱26.6釐米,橫370釐米,全卷共144行,計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書92字。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卷前引首有明代李東陽篆題“二陸文翰”及沈度隸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帖後無餘紙,名款已失,有趙孟頫、李倜、揭俁斯、危素、末濂、孫承澤等跋記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陰符經》。此帖不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筆法,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雲:“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於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雲,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大字墨跡,傳為褚遂良書。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一、《枯樹賦》是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的作品,描摹的是北周詩人庾信的文學作品,現在該書法作品僅有刻本傳世。款題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書。共三十九行,計四百六十七字。書勢倚正縱橫,錯綜變化,明王世貞評稱:“掩映斐疊,極有好致,……有美女嬋娟,不勝羅綺之態。 在唐初書家四巨頭中,褚遂良算是晚輩了,其書體學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體系。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二、《文皇哀冊》,楷書,傳褚遂良貞觀二十三年(649)書。《文皇哀冊》帖,唐褚遂良撰,小楷,署唐貞觀二十三年。宋代米友仁以為褚遂良晚年書,據傳為米芾臨古佳作。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三、《房玄齡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左僕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國太尉幷州都督》。碑額陽文篆書“大唐故左僕射上信國太尉梁文昭公碑”十六字。褚遂良書。貞觀二十口年七月立,碑在陝西醴泉昭陵。左僕射房玄齡死於貞觀二十二年(648)七月,而貞觀只有二十三年,所以此碑當立於公元648-649年之間。《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二尺九寸,寬五尺,文共三十行,滿行約八十一字。最為人知的一句話是:"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氏虞風仙管流聲。"此碑書法遒勁秀逸,《石墨鐫華》稱:“碑已泐,僅存六百餘字。結法與《聖教序》同。”褚遂良書此碑時五十二三歲。這時他的書風已經明顯地發生了變化,不僅與《伊闕佛龕碑》不同,就是與《孟法師碑》也大不一樣。最明顯的,橫畫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豎畫的努筆也明顯地有向內凹而呈背勢;隸書似的捺腳仍然存在,卻增加了行書用筆,字勢顯得極為活潑。褚遂良書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時已經定型,並進一步走向成熟,便是以此碑為標誌的。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四、《孟法師碑》,全稱《京師至德觀主盂法師碑》,唐岑文本撰,褚遂良書。碑石佚次,拓本冊共二十面,每面四行,滿行九字,凡七百六十九字。有明代王世貞、王世懋,清代王澍、王文治、李宗瀚等人跋記。此碑書法質樸,與《雁塔聖教序》之空明飛動不類,運筆多隸法。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五、《伊闕佛龕碑》,唐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書。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刻於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壁賓陽洞內。 其結體雄渾秀逸兼而有之,筆力挺勁,端莊奇偉,氣韻廣嚴博大,與其晚年書法之變化多端、嬋娟婀娜迥異其趣。《伊闕佛龕之碑》是早期傳世褚書的代表作。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體清秀端莊,寬博古質,是標準的初唐楷書。此碑雖說是碑,實際上卻是摩崖刻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六、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正書二十一行,麻紙本,縱二二公分,橫四七.四公分。後有元柯九思、王守誠二跋,《石渠寶笈初編》有著錄,原跡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卷內鈐有“紹興”(宋內府)、“子固”(趙子固)、“歐陽玄”、“應召”(張應召),又項墨林及諸內府等收傳印記。帖後有項墨林手書小字一行曰“唐褚遂良臨晉王大令獻之《飛烏帖》項元汴真賞,其值.….(下模糊不清)”。元人柯九思跋稱其:“具有元常遺意,絕無宋人氣,是唐無疑耳”。然獻之之文既屬荒誕,褚遂良臨亦非真筆,唯運筆精斂,氣韻高古。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七、《度人經》的書者是個謎,因為上面並沒有書者姓名,大概是在清初,吳其貞《書畫記》雲:“褚河南小楷《度人經》,書在硬黃紙上,紙墨佳,書法瀟灑,結構峭厲,得鍾、王遺意,卻非褚書,乃宋人書也,在南宋已入石矣。”這段論語。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八、《司馬遷妾隨清娛墓誌》,傳褚遂良書,全名《古漢太史司馬公侍妾隨清娛墓誌銘〉,傳為唐褚遂良書,徐無聞先生指為偽作,然文拙書工,蓋一善學褚者為之。此為明拓割裱本,外框高32釐米,寬17釐米;內框高24釐米,寬13釐米。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二十九、《屏風帖》拓本唐太宗李世民草書,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於餘杭,此冊《舊拓唐太宗屏風帖》為周退密先生所藏,後有施蟄存先生長跋。《屏風帖》元延枯三年(1316)縣令尹王昌移置縣廳壁間。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稱折角碑。1937年,日本鬼子侵佔餘杭,大肆焚掠,縣衙全毀,碑不知去向,僅存碑拓。當地政府幾十年來曾多次許重金尋訪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結果。而今餘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於文淵亭。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寫。此碑立於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臨死前一年。原石早佚,從記載上看,唐代《溫泉銘》原拓不下 幾十部,尾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書一行,證知確為唐初物。後來原拓失傳,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 王圓籙於甘肅莫高窟第一十六窟發現藏經洞(今編號為第一十七窟),裡頭就有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其一為唐太宗行書《溫泉銘》,殘存五十行,另兩件為歐陽 詢《化度寺碑》和柳公權《金剛經》,也是殘本。可惜這三件東西現在都不在國內,《溫泉銘》、《金剛經》及《化度寺》之前兩頁,早被伯希和劫往法國,今藏巴 黎國立圖書館,《化度寺》的後十頁被斯坦因先於伯希和劫往英國,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一、《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當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碑高195釐米,寬120釐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二、《善見律》國詮書,唐初太宗時人(七世紀),名不見經傳。貞觀(627-649)中經生。 工書,明代都穆《寓意編》謂“其書精熟勻淨而近媚”。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提到:“唐貞觀中經生國詮奉敕作指頂許字,用硬黃紙書《善見律》。”他寫的經卷,今唯見此一種。《善見律》卷後有明人徐*跋中提及家中所藏《蘭亭禊序》乃楚人國詮摹寫,《善見律》又為奉敕之作,可見國詮非一般經生。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三、《昇仙太子碑》位於洛陽市東南約35公里,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碑高6.70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碑文創作於699年,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則天親書包括碑額在內的2129字,薛稷題寫上下款33字,總字數2162字。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五、《道因法師碑》全名為《大唐故翻經在德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唐龍朔三年(663)鐫立,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是歐陽通的代表佳作。歐陽通楷書雖出於父,但卻寫得更瘦硬,更勁挺,特別是主筆橫畫在收筆時末鋒飛起,富有濃重的隸意,這在此碑帖中多有體現。此碑書法筆力遒健,險峻瘦怯,但鋒芒稜角太露,這既促成了歐陽通書法的多鮮明特色,也帶來了其另一方面的侷限,即“少含蓄之趣”(楊士奇)。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六、《泉男生墓誌》,唐代正書石刻。王德貞撰文,歐陽通書,調露元年刻。1921年在河南洛陽城北東嶺頭村出土。曾歸陶北溟,北溟欲轉售日本人,為張風臺以千元截回。後藏河南開封市博物館。高92、寬91、厚12釐米,其上篆書“大唐故特進泉君墓誌”。志文正書,首題“大唐故特進行右衛大將軍兼檢校右羽林軍仗內供奉上柱國卞國公贈幷州大都督泉君墓誌銘並序”。文凡四十六行,滿行四十七字。書法嚴整峻美,恣肆奇倔,有其父歐陽詢之風。此刻晚於《道因法師碑》十六年,故書益臻蒼勁。有中華書局石印本,原石現藏河南省圖書館。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七、《大唐王居士磚塔銘》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三十八、《書譜》,墨跡本,孫過庭撰並書。書於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釐米,橫898.24釐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餘字。衍文70餘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後,現傳世只上卷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中國書法銘文、碑刻、法帖簡介(四)隋唐五代《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