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熱播劇《清平樂》講述了趙楨的一生,因為他的仁德,死後加封廟號“仁宗”。在明朝也有一位皇帝,和趙楨這一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口碑卻是一個天一個地,這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兩位皇帝的雷同經歷

我們來對比下這兩位皇帝的相似之處:

都是當朝在位時間最長:趙禎一共在位42年,終年54歲,宋朝在位時間最長;朱翊鈞在位48年,終年58歲,明朝在位時間最長。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趙楨影視形象——清平樂

都是沖齡踐祚:宋仁宗13歲登基,明神宗10歲登基。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朱翊鈞影視形象——大明嬪妃

都有一位強勢的母親:宋仁宗的養母大娘娘劉娥在宋真宗過世後,垂簾聽政十一年,權勢滔天,幾乎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同時也被稱為女中堯舜。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劉娥影視形象——清平樂

明神宗有一位“虎媽”李太后,朱翊鈞從小就怕他媽,被後世戲稱為“媽寶男”,每天一到五更就被李太后從被窩裡拖出來。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李太后影視形象——萬曆首輔張居正

親政時間差不多:明道二年劉娥病逝,宋仁宗親政,當時趙楨24歲。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明神宗親政,當時朱翊鈞20歲。

親政以後表現很相似:

作為一個24歲的熱血青年,在吃喝不愁,父母雙亡的情況下,趙楨終於可以自由的放縱了,一頭就扎進了皇宮的溫柔鄉里什麼尚美人、楊美人、陳氏、張貴妃等等,趙楨的後宮裡,恃寵而驕那是常態。在《清平樂》中有一個劇情,韓琦對趙楨說,為什麼大臣們都推薦曹氏,就是因為曹氏“貌醜不至惑君”,這從另一個側面就可以看得出當時趙楨沉溺於美色到了何種境地了。

萬曆20歲親政,已是弱冠之年。李太后也就不太管他了。同樣的,失去枷鎖的朱翊鈞也是一頭撲進了溫柔鄉中,一心一意地搞起了人口建設。這裡面的傑出代表就是鄭貴妃。這些故事在之前寫萬曆、鄭貴妃的時候都有談及,不再贅述。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蕭薔飾演的鄭貴妃


兩位皇帝都疏於朝政,同樣的平庸:

景祐元年八月,宋仁宗過於勤修政務,力有不支而昏倒,病逾後又面臨各種天災人禍,不得不強提著精神堅持在崗位上,此時朝中大臣不但沒有為趙楨的辛勤而點贊,相反卻指責起趙楨來說什麼“倡優日戲於上前,婦人朋淫宮內,飲酒無時節,鐘鼓連日夜”。在趙楨看來自己明明是因操勞過度昏倒,卻被理解成廢掉皇后,寵信美人,縱淫過度而昏倒。至此宋仁宗心神俱疲、心灰意懶。把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集詩書、修禮樂之上。除了不拜佛,幾乎是回覆到真宗末年時期。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曹皇后影視形象——清平樂

萬曆皇帝因為被大臣們懷疑要“廢長立幼”,引發了萬曆與文官集團長達十多年之久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看透了文官集團的本質,一氣之下,索性罷工,數十年不上朝,國家政務幾乎都由文官集團操作。

兩朝都出現了朋黨之爭:

明道二年十二月,郭皇后誤傷了宋仁宗,呂夷簡與郭皇后有舊隙,趁機提議廢除郭氏。而另一方面,由孔道輔、范仲淹為首的諫官則力挺郭氏,不主張廢后。就此為之後范仲淹、呂夷簡的朋黨之爭埋下了種子。

清朝總結明朝滅亡的時候說:“明朝亡於黨爭”,而這黨爭,就是從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開始,東林黨在“國本之爭”開始之後,逐漸形成。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兩朝的黨爭都指向了一個結果:一度使得政治失去了彈性,只要你不是我這個團隊裡的,我就必須把你趕走,甚至弄死你。都不以是非做評判,只以立場說事。比如之後的王安石和歐陽修、東林黨和閹黨。北宋、明朝的滅亡,從這裡就可以找到源頭。

兩位皇帝都有著相當不錯的“文治”:

宋仁宗時期有范仲淹改革,史稱慶曆新政,開創了仁宗盛世。在嘉佑年間稅收達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戶一千九十萬,墾田二百二十五萬頃。

明神宗時期有張居正改革,史稱萬曆新政,開起萬曆中興。萬曆三十年,1000多萬戶,5000多萬人。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

由此可見,在“文治”上,兩位皇帝都交了一分不錯的答卷。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清明上河圖——橫店佈景

兩位皇帝卻都有著糟糕的“武功”:

宋仁宗時期沒打過西夏,慶曆和議,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

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擊潰,從此明朝在遼東的控制陷於崩潰。

兩位皇帝的仁德:

趙楨的“仁”那是共認的,無可厚非。為了手底下的太監不被捱罵,忍住不喝水。晚上看劄子,想喝羊湯又忍了下來,就怕別人以後天天備著羊湯等著皇帝,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朱翊鈞似乎沒什麼關於“仁”的口碑,但是在“國本之爭”鬧得這麼嚴重的時候,萬曆也沒大開殺戒,濫殺無辜。東廠廠監陳矩,更是寬鬆,連東廠的監獄都長出草來了。再相比較下明太祖、明太宗那叫個殺人如麻。再看看明世宗在“大禮議”時,對文官集團也是打壓得相當厲害。那麼我們再看看明神宗,大臣干涉立儲之事,只是自己躲起來,不和那些士大夫們“玩”了,作為一國之君,是不是已經很“仁”了呢?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朱元璋影視形象


為什麼趙楨可以封“仁”,而朱翊鈞只是個“神”?

趙楨能被加封廟號“仁宗”,可以說是貨真價實,能做到這個地步的帝王,古往今來確實不多。

但是“神”這個廟號,卻是明褒暗貶的。意思是不知道你這個皇帝在位做了點什麼,後世的人也說不出你什麼好與不好,所以一股腦兒就用了一個“神”,你這個皇帝是功是過,讓老天來評定。

那麼就很奇怪了,我們之前從成長軌跡、朝廷狀況以及文治武功上,對趙楨和朱翊鈞做了一番比較,發現這兩位皇帝很相似。那什麼趙楨和朱翊鈞差距就那麼大呢?

歸根結底兩個字“權力

有一個說法,凡是一個人,總有自己主觀的傾向性,書又是人寫的,那麼再客觀的書,或多或少的都會帶有寫書人的主觀意識。

這兩位皇帝的評價,又是誰寫得呢?就是那些士大夫啊。那麼這個問題就很顯而易見了。

宋仁宗時期,這些士大夫是最開心的時期,開啟了“皇權與儒生共掌天下”。趙楨就修修書、完善完善禮儀。這政務嘛就交由文官集團處理。這時候的趙楨和文官集團是並行的,趙楨並沒有把自己放在文官集團的對立面。

而朱翊鈞則不一樣,明清兩朝是皇權最穩固的朝代。而朱翊鈞又是一個操縱權術的頂級高手。民國曆史學家白壽彝評價:“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徵,是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

所以這樣一個朱翊鈞自然不會出權力交給文官集團。出現“皇權與儒生共掌天下”的現象。舉個例子,萬曆時期一些人事任用是需要皇帝的同意,但是萬曆罷工,以致於很多部門的官員是走一個少一個,而在位的官員又是累得不要不要的。

萬曆這樣死死得抓住權力不放,使得自己不得不站在整體文官集團的對面,成為一個正真的孤家寡人。這樣一來,後世的儒生怎麼會去說一個“敵人”的好話呢。一個“神”,究竟是那些士大夫們“不好說”還是“不想說”呢?


兩個相似的皇帝,為什麼趙楨成了“仁宗”,朱翊鈞卻成了“神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