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热播剧《清平乐》讲述了赵桢的一生,因为他的仁德,死后加封庙号“仁宗”。在明朝也有一位皇帝,和赵桢这一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口碑却是一个天一个地,这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两位皇帝的雷同经历

我们来对比下这两位皇帝的相似之处:

都是当朝在位时间最长:赵祯一共在位42年,终年54岁,宋朝在位时间最长;朱翊钧在位48年,终年58岁,明朝在位时间最长。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赵桢影视形象——清平乐

都是冲龄践祚:宋仁宗13岁登基,明神宗10岁登基。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朱翊钧影视形象——大明嫔妃

都有一位强势的母亲:宋仁宗的养母大娘娘刘娥在宋真宗过世后,垂帘听政十一年,权势滔天,几乎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同时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刘娥影视形象——清平乐

明神宗有一位“虎妈”李太后,朱翊钧从小就怕他妈,被后世戏称为“妈宝男”,每天一到五更就被李太后从被窝里拖出来。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李太后影视形象——万历首辅张居正

亲政时间差不多:明道二年刘娥病逝,宋仁宗亲政,当时赵桢24岁。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明神宗亲政,当时朱翊钧20岁。

亲政以后表现很相似:

作为一个24岁的热血青年,在吃喝不愁,父母双亡的情况下,赵桢终于可以自由的放纵了,一头就扎进了皇宫的温柔乡里什么尚美人、杨美人、陈氏、张贵妃等等,赵桢的后宫里,恃宠而骄那是常态。在《清平乐》中有一个剧情,韩琦对赵桢说,为什么大臣们都推荐曹氏,就是因为曹氏“貌丑不至惑君”,这从另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得出当时赵桢沉溺于美色到了何种境地了。

万历20岁亲政,已是弱冠之年。李太后也就不太管他了。同样的,失去枷锁的朱翊钧也是一头扑进了温柔乡中,一心一意地搞起了人口建设。这里面的杰出代表就是郑贵妃。这些故事在之前写万历、郑贵妃的时候都有谈及,不再赘述。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萧蔷饰演的郑贵妃


两位皇帝都疏于朝政,同样的平庸:

景祐元年八月,宋仁宗过于勤修政务,力有不支而昏倒,病逾后又面临各种天灾人祸,不得不强提着精神坚持在岗位上,此时朝中大臣不但没有为赵桢的辛勤而点赞,相反却指责起赵桢来说什么“倡优日戏于上前,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钟鼓连日夜”。在赵桢看来自己明明是因操劳过度昏倒,却被理解成废掉皇后,宠信美人,纵淫过度而昏倒。至此宋仁宗心神俱疲、心灰意懒。把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集诗书、修礼乐之上。除了不拜佛,几乎是回复到真宗末年时期。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曹皇后影视形象——清平乐

万历皇帝因为被大臣们怀疑要“废长立幼”,引发了万历与文官集团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看透了文官集团的本质,一气之下,索性罢工,数十年不上朝,国家政务几乎都由文官集团操作。

两朝都出现了朋党之争:

明道二年十二月,郭皇后误伤了宋仁宗,吕夷简与郭皇后有旧隙,趁机提议废除郭氏。而另一方面,由孔道辅、范仲淹为首的谏官则力挺郭氏,不主张废后。就此为之后范仲淹、吕夷简的朋党之争埋下了种子。

清朝总结明朝灭亡的时候说:“明朝亡于党争”,而这党争,就是从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开始,东林党在“国本之争”开始之后,逐渐形成。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两朝的党争都指向了一个结果:一度使得政治失去了弹性,只要你不是我这个团队里的,我就必须把你赶走,甚至弄死你。都不以是非做评判,只以立场说事。比如之后的王安石和欧阳修、东林党和阉党。北宋、明朝的灭亡,从这里就可以找到源头。

两位皇帝都有着相当不错的“文治”:

宋仁宗时期有范仲淹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开创了仁宗盛世。在嘉佑年间税收达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

明神宗时期有张居正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开起万历中兴。万历三十年,1000多万户,5000多万人。耕地总面积是七百万顷,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

由此可见,在“文治”上,两位皇帝都交了一分不错的答卷。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清明上河图——横店布景

两位皇帝却都有着糟糕的“武功”:

宋仁宗时期没打过西夏,庆历和议,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两位皇帝的仁德:

赵桢的“仁”那是共认的,无可厚非。为了手底下的太监不被挨骂,忍住不喝水。晚上看劄子,想喝羊汤又忍了下来,就怕别人以后天天备着羊汤等着皇帝,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朱翊钧似乎没什么关于“仁”的口碑,但是在“国本之争”闹得这么严重的时候,万历也没大开杀戒,滥杀无辜。东厂厂监陈矩,更是宽松,连东厂的监狱都长出草来了。再相比较下明太祖、明太宗那叫个杀人如麻。再看看明世宗在“大礼议”时,对文官集团也是打压得相当厉害。那么我们再看看明神宗,大臣干涉立储之事,只是自己躲起来,不和那些士大夫们“玩”了,作为一国之君,是不是已经很“仁”了呢?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朱元璋影视形象


为什么赵桢可以封“仁”,而朱翊钧只是个“神”?

赵桢能被加封庙号“仁宗”,可以说是货真价实,能做到这个地步的帝王,古往今来确实不多。

但是“神”这个庙号,却是明褒暗贬的。意思是不知道你这个皇帝在位做了点什么,后世的人也说不出你什么好与不好,所以一股脑儿就用了一个“神”,你这个皇帝是功是过,让老天来评定。

那么就很奇怪了,我们之前从成长轨迹、朝廷状况以及文治武功上,对赵桢和朱翊钧做了一番比较,发现这两位皇帝很相似。那什么赵桢和朱翊钧差距就那么大呢?

归根结底两个字“权力

有一个说法,凡是一个人,总有自己主观的倾向性,书又是人写的,那么再客观的书,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写书人的主观意识。

这两位皇帝的评价,又是谁写得呢?就是那些士大夫啊。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显而易见了。

宋仁宗时期,这些士大夫是最开心的时期,开启了“皇权与儒生共掌天下”。赵桢就修修书、完善完善礼仪。这政务嘛就交由文官集团处理。这时候的赵桢和文官集团是并行的,赵桢并没有把自己放在文官集团的对立面。

而朱翊钧则不一样,明清两朝是皇权最稳固的朝代。而朱翊钧又是一个操纵权术的顶级高手。民国历史学家白寿彝评价:“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

所以这样一个朱翊钧自然不会出权力交给文官集团。出现“皇权与儒生共掌天下”的现象。举个例子,万历时期一些人事任用是需要皇帝的同意,但是万历罢工,以致于很多部门的官员是走一个少一个,而在位的官员又是累得不要不要的。

万历这样死死得抓住权力不放,使得自己不得不站在整体文官集团的对面,成为一个正真的孤家寡人。这样一来,后世的儒生怎么会去说一个“敌人”的好话呢。一个“神”,究竟是那些士大夫们“不好说”还是“不想说”呢?


两个相似的皇帝,为什么赵桢成了“仁宗”,朱翊钧却成了“神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