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每個歷史時期的經濟生產及其必然產生的社會結構,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歷史基礎。”縱觀古時今日,經濟素來是一國之命脈,無論國強抑或民富皆是建立在經濟秩序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而一個國家的動亂髮生往往能夠在經濟之上溯本回原。

由此,治理國家的核心之一便是如何治理經濟,建立良好經濟制度,使得社會能夠穩定安然運行。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的重要性皆如此般,而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一、中國經濟模式

就宏觀來看經濟模式可以劃分為包括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商品經濟等諸多類別。由此大類之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模式亦有著迥然不同的區別。

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著發展中國家皆有著各自的經濟模式。而且這一經濟模式亦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進的,畢竟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夠保證制度不被淘汰腐朽,國家方能恆強。

時至今日,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謂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遙望歷史中國之強盛,此一程乃是復興之路。即便如此由近代的一貧如洗、遍地荒瘠走到今日這般地步,中國的發展實在是殊為不易。

至於其中至關重要的莫過於黨的領導之下,政府在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不斷出臺調控措施,方為中國的復興起到了保駕護航、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路走來中國不僅幾經風雨,更是備受質疑,對於外界而言少有人相信中國能夠重現昔年之榮光,而同樣遭受質疑的亦有中國不斷探索變化的經濟體制。

一如林毅夫指出的,“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中國最早的經濟模式是由計劃經濟衍生而來的,彼時的工廠按照國家計劃要求生產產品,農民根據國計劃進行種植與收割,商業部門按照國家計劃進貨、銷售,所有的品種、數量和價格由計劃部門統一制定調控。

這一經濟模式雖然可以令國家經濟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發展,卻嚴重束縛了市場活力以及經濟發展速度。此外,中國歷史上由計劃經濟而衍生出的諸多弊病之處亦是為人熟知的,由此顯而易見計劃經濟並不適合中國的發展。

經由探索與總結經驗之後,國家在部分地區先後開展並逐漸覆蓋全國、改變整個中國命運與未來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人民由此逐漸富裕起來。

中國經濟制度的改革包括,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銜接等。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看,最為重要的變化便是解除完全公有制,將其中部分經濟交由人民以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自行發展。政府從本身的直接參與者、主導者,更變為了從旁引導者、監管者。

縱觀中國當代經濟發展便是延續這一傳統而來,從現如今的經濟走勢便可以窺見一二。許許多多魚躍龍門、一夜暴富之人往往被人們成為抓住了機遇,而實質上是依附於政策的風向而“飛上了天”。

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舊是以國家相關政策調控作為核心的,因此從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計劃經濟的影子,以及市場經濟在中國整體經濟之中的巨大影響。實質上,中國現行的經濟模式便是由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綜合而來的。

而林毅夫所指出的90年代被稱為“半吊子”的中國模式便是這一模式。那麼外界對於中國的質疑與汙衊是否合理,想必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二、“半吊子”模式帶給中國的發展與未來

空說無益,時間自會證明一切。改革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的整體改革,形成了所謂的“半吊子”中國模式。但恰恰時至今日這一模式已經沿用了40餘年,帶給中國的變化又豈止於翻天覆地?

而在中國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變化之下,稱中國經濟模式為“半吊子”的言論顯然是不堪一擊的。

時至今日人民的富裕生活以及中國整體的日益強盛、蒸蒸日上,皆是有賴於彼時改革開放以及由此而建立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偉大的革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令中國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上有了一次重大突破與飛躍。對於當時的人民而言,改革開放意味著“三轉一響”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儼然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轉一響”分別代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錶。甚至這些一如當代車房一般成為女子擇偶一大標準。從中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的自然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整體突飛猛進。

那麼時至今日,我們時常會因為時代發展過快而恍然如夢,似乎過上幾年周邊環境便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從中亦能夠感悟出中國經濟發展之迅猛。至於多少人民受益其中想必可以囊括整個中國人民。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三、“中國模式”的崛起

之所以存在“半吊子”模式這般的質疑聲音,並不僅僅在於外界對於中國的刻意汙衊,實質上對於外界人是很難理解中國內部的經濟狀況以及發展需求的。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皆是經由不斷的探索以及改進而隨著時代發展的。其間探索之路程與結果往往囊括著諸多複雜的原因。一如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發展是摻雜在一起齊頭並進的,由許多客觀原因共同導致了經濟發展的走向。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一如國家與國家整體文化之間的截然不同,適合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亦是如此。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皆是無法完全照搬其他國家的經濟體制,“學我者生,似我者亡。”便是其間之真理。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因此,中國的經濟模式之所以在彼時被稱之為“半吊子”,實質上是因為這是經由過往經驗總結以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等諸多經濟模式共同的利弊權衡之後,結合中國彼時的國家狀況以及經濟發展來共同鑄就的。毫無疑問這是最適合中國與中國人的經濟模式。

而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模式也在國際社會之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其中不乏有國家結合中國的經濟模式與自己國家的國情相結合,繼而衍生出了屬於自己的經濟模式,並且以此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外,中國的經濟模式亦是存在著先天的優勢,乃是其它部分國家所無法企及的。“以公有制為主體”便意味著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的經濟命脈,如“石油”“供電”又或者為人戲稱“為祖國捐航母的香菸”等,皆是由中國政府來掌控的。

林毅夫:90年代被認為最糟糕的是像中國這樣半吊子的模式

並且即便放開市場經濟但是依舊有著諸多的相關監管措施與部門存在。在諸多因素並重之下,中國的整體經濟方才能夠保持健康發展,一旦市場經濟有所變動,中國政府可以立刻通過相關調控措施去改變風向。

正是這一“規矩與自由”並重的經濟模式,使得中國經濟即便發展迅猛,但不至於偏離軌道,造成許多國家廣泛存在的惡劣後果。

因此,“半吊子”模式實質上才是最為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模式,而正是由此中國方才能夠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與蛻變,長此以往復興昔日之中國榮光,並非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