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首陽山石橋村"向秀井"的傳說

首陽山下的“向秀井”

偃師首陽山石橋村"向秀井"的傳說

圖:首陽山下的向秀井

據說,嵇康帶著向秀在洛陽打鐵的地方有兩處,一處在城西的馬坡,一處在城東的首陽山。在洛陽城東首陽山下的石橋村北,至今還有一口古井,傳說為向秀所鑿挖,當地百姓稱之為“向秀井”(圖)。

向秀井距離首陽山下的石橋村約一公里,距離向秀井西北不足百米的首陽山坡上有一個臺址,面積約600平方米,呈圓形,那就是“竹林七賢”飲酒、賦詩、暢談的地方,名曰飲酒臺,又稱嘯臺。臺上樹木成林,枝繁葉茂,蔭翳蔽日。臺似圓桶狀(又名小寨),北與首陽山相連,東、西、南三面是弧形峭壁,壁下有並列毗鄰的大小不同的洞穴,洞內有土床、石板座,冬暖夏涼,是個理想的休閒生息的好地方。臺下是一片竹林,青翠茂密,鬱郁叢叢。臺前10米有一條東北向深溝,溝寬20多米,溝底中間有一條從魏晉古洛陽城通向孟津、平樂、古黃河渡口的驛道,當年驛道上車水馬龍,來往行人絡繹不絕。驛道北,有清澈見底的沅水(後因阮籍乃“竹林七賢”之首,又被稱為“阮水”),水中魚蝦嬉戲,似與往來之人相樂。向秀井周圍,有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小菜園。這裡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溝沿之山果隨手可摘。這裡距漢魏古洛陽城約3公里,距石橋古鎮約1公里,距石橋驛站僅1.5公里,距漢魏古城迎送子女、客人的石橋三門僅1.2公里。

首陽山下的石橋村雖然地處丘陵地帶,但山間河溝縱橫,水流不斷,向秀在此鍛鐵也好,灌園也罷,水源自可保證,向秀為何要再鑿一井呢?原因有三:

一是向秀跟隨嵇康在首陽山鍛鐵、灌園,屬於一種隱士行為。在向秀看來,有田有井,高士才能得以隱逸。與向秀同時期的士人皇甫謐,在其《高士傳》中,曾一語中的:“帝堯之時,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帝何德於我哉?”二是首陽山下嵇康鍛鐵處,位於京城郊外馳道旁,河水也好,山間溪流也好,由於水源不穩定,經常會泛上來,容易汙染。而井的面積小,為深層地下水,比較穩定,不易汙染,水質較好;三是向秀跟著嵇康在首陽山下打鐵那年,適逢洛陽大旱,河流斷水。百姓急的燃香求雨。向秀雖年輕內斂,但自幼飽讀詩書,精通陰陽八卦,能看風水識水源。於是,便親自出馬,在嵇康的鐵匠鋪附近選定一塊空地作為井址,經過一番勘察後,打了這口水井。

後來,首陽山下形成聚落、有了人煙後,曾有不少村民來到向秀井邊祭拜。因為在百姓看來,井匯聚了地下的泉水,“氣界水而止”,祭拜遂井可以“固一方之氣,通一地之龍神。”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晉惠帝司馬衷被各位王爺、各路諸侯挾持,到處“巡遊”。永安元年(304)8月,晉惠帝從鄴城返回洛陽,快進洛陽城時,已是疲憊不堪。又累又餓、口乾舌燥的一干人馬突然看到了馳道旁的“向秀井”,急忙上前汲水給晉惠帝解渴。誰知走近一看,井裡填滿了戰亂中被害兵士的屍體,剛一靠近就有一股惡臭味撲來。晉惠帝惋惜地說:“一井的好水,如今卻變成了廢井。”司馬衷雖是一個白痴皇帝,但天子的話卻是金口玉言。於是,老百姓自此就把向秀井稱為“廢井”了。

至今,向秀井裡那股惡臭味雖然早已散盡,但依然是一口廢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