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首阳山石桥村"向秀井"的传说

首阳山下的“向秀井”

偃师首阳山石桥村"向秀井"的传说

图:首阳山下的向秀井

据说,嵇康带着向秀在洛阳打铁的地方有两处,一处在城西的马坡,一处在城东的首阳山。在洛阳城东首阳山下的石桥村北,至今还有一口古井,传说为向秀所凿挖,当地百姓称之为“向秀井”(图)。

向秀井距离首阳山下的石桥村约一公里,距离向秀井西北不足百米的首阳山坡上有一个台址,面积约600平方米,呈圆形,那就是“竹林七贤”饮酒、赋诗、畅谈的地方,名曰饮酒台,又称啸台。台上树木成林,枝繁叶茂,荫翳蔽日。台似圆桶状(又名小寨),北与首阳山相连,东、西、南三面是弧形峭壁,壁下有并列毗邻的大小不同的洞穴,洞内有土床、石板座,冬暖夏凉,是个理想的休闲生息的好地方。台下是一片竹林,青翠茂密,郁郁丛丛。台前10米有一条东北向深沟,沟宽20多米,沟底中间有一条从魏晋古洛阳城通向孟津、平乐、古黄河渡口的驿道,当年驿道上车水马龙,来往行人络绎不绝。驿道北,有清澈见底的沅水(后因阮籍乃“竹林七贤”之首,又被称为“阮水”),水中鱼虾嬉戏,似与往来之人相乐。向秀井周围,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小菜园。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沟沿之山果随手可摘。这里距汉魏古洛阳城约3公里,距石桥古镇约1公里,距石桥驿站仅1.5公里,距汉魏古城迎送子女、客人的石桥三门仅1.2公里。

首阳山下的石桥村虽然地处丘陵地带,但山间河沟纵横,水流不断,向秀在此锻铁也好,灌园也罢,水源自可保证,向秀为何要再凿一井呢?原因有三:

一是向秀跟随嵇康在首阳山锻铁、灌园,属于一种隐士行为。在向秀看来,有田有井,高士才能得以隐逸。与向秀同时期的士人皇甫谧,在其《高士传》中,曾一语中的:“帝尧之时,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何德于我哉?”二是首阳山下嵇康锻铁处,位于京城郊外驰道旁,河水也好,山间溪流也好,由于水源不稳定,经常会泛上来,容易污染。而井的面积小,为深层地下水,比较稳定,不易污染,水质较好;三是向秀跟着嵇康在首阳山下打铁那年,适逢洛阳大旱,河流断水。百姓急的燃香求雨。向秀虽年轻内敛,但自幼饱读诗书,精通阴阳八卦,能看风水识水源。于是,便亲自出马,在嵇康的铁匠铺附近选定一块空地作为井址,经过一番勘察后,打了这口水井。

后来,首阳山下形成聚落、有了人烟后,曾有不少村民来到向秀井边祭拜。因为在百姓看来,井汇聚了地下的泉水,“气界水而止”,祭拜遂井可以“固一方之气,通一地之龙神。”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晋惠帝司马衷被各位王爷、各路诸侯挟持,到处“巡游”。永安元年(304)8月,晋惠帝从邺城返回洛阳,快进洛阳城时,已是疲惫不堪。又累又饿、口干舌燥的一干人马突然看到了驰道旁的“向秀井”,急忙上前汲水给晋惠帝解渴。谁知走近一看,井里填满了战乱中被害兵士的尸体,刚一靠近就有一股恶臭味扑来。晋惠帝惋惜地说:“一井的好水,如今却变成了废井。”司马衷虽是一个白痴皇帝,但天子的话却是金口玉言。于是,老百姓自此就把向秀井称为“废井”了。

至今,向秀井里那股恶臭味虽然早已散尽,但依然是一口废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