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南次二經記載的從櫃山到漆吳山,一共十七座山,計七千二百里路程。

前兩天我們已經跟隨“大禹”走了十二座山,分別是櫃山、長右山、堯光山、羽山、瞿父山、句餘山、浮玉山、成山、會稽山、夷山、僕勾山和鹹陰山。

今天我們繼續跟隨“大禹” 的腳步,將南部的第二座山系剩下的五座山“遊”完。

南山經·洵山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䍺。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於閼之澤,其中多芘蠃。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洵山

【大禹說】

鹹陰山的考察結束,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向東行進,走了四百里之後,來到了另一座大山之中。我們稱之為“洵山”。我們發現,洵山的南面富含金礦,背面富含玉石礦藏。

在洵山,我們還發現了一種野獸,它的外形似羊,但居然沒長嘴巴,並且你無論用何種辦法都殺不死它,我們命名它為“䍺”。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山中有一條河流,我們命名它為“洵水”。洵水一直向南流,最後匯入“閼”這個湖泊之中。我們發現,這個湖泊有很多水怪,我們稱之為“芘蠃”(據說是如同巨型黃蜂一樣的怪獸)

南山經·虖勺之山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杞。

滂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虖勺山

【大禹說】

走出洵山,繼續行走四百里之後,我們又進入一座大山。這座山,我們將其命名為“虖勺山”,在它的上部,分佈著梓、柟等樹種;下部,分佈著荊、杞等樹種。

一條江發源於此山,我們將其命名為“滂水”,它一路向東,流注於大海之中。

南山經·區吳之山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砂、石。

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區吳山

【大禹說】

虖勺山的考察結束後,我們向東走了五百里,進入另一座大山繼續考察。這座大山,我們將其命名為“區吳山”。我們看見,這座山草木不生,到處遍佈砂子和石頭,甚是荒涼。

一條江發源於此山,我們稱之為“鹿水”,它向南一直流,最後與發源於虖勺山的滂水相匯。

南山經·鹿吳之山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

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

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鹿吳山

【大禹說】

區吳山的考察結束,我們又繼續向東走了五百里,去考察另一座大山。

這座大山,我們稱之為“鹿吳山”。考察發現,鹿吳山無草木生長,只是富含金屬礦石,除此之外就是遍佈的石頭。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蠱雕

在山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種野獸,我們稱之為“蠱雕”,它的外形像雕,頭上長有雙角,它叫起來的聲音像嬰兒在哭泣。當地人說,這種動物兇猛得很,會吃人的。

南山經·漆吳之山

原文: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處於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漆吳山

【大禹說】

結束鹿吳山的考察,我們又向東走五百里,達到另一座大山,我們叫它“漆吳山”。

漆吳山上,也是草木不生,但是山上遍佈著非常漂亮的鵝卵石。我們搜尋了很久,希望能找到一塊玉石,遺憾的是,一塊玉石也沒找到。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島嶼

漆吳山的位於東海邊,遠遠望去,可見海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島嶼。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轉換,太陽的光線也慢慢轉換著照射的位置,使海中的島嶼顯得忽明忽暗。如果你要觀察太陽的行程,這是一個絕佳位置。

南山經·南次二經·小結

原文: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壁瘞,糈用稌。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二)|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③

龍身鳥首神

【大禹說】

小結一下:我們疆域的南部第二座山系,從櫃山至於漆吳山,一共有十七座山,計七千二百里。這裡人們祭拜的山神,身子是龍的形狀,頭顱像鳥頭。人們是這樣祭祀它的:在動物的皮毛上,放置一塊剖成兩半的玉片,並將其埋進土裡;同時,還用最好的稻米供奉它。

(《南山經·從櫃山到漆吳山》終。全文未完待續)

聲明:本人絕對文字原創,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