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算着时间,如果没有疫情,此时已经到了春季档日剧批量开播的日子。

此前被誉为"近年来日剧最强季"的2020年春季档日剧,有着《半泽直树2》、《派遣员的品格2》等七八部值得期待的人气作品。但由于绝大部分日剧施行的是"边拍边播"的摄制方式,它们基本都被延档了。一时间,日剧就如暂时停滞一般,令人难以适应。

如果你现在剧荒了,那么有部剧倒是一定要看看——《疗愈心中的伤口》。它绝对算得上今年最佳的日剧之一,在豆瓣上目前也有8.9的高分。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只能待在家中,不断刷新手机来了解武汉那些支离破碎的消息。一个个亡者,成为不断累积的数字,成为一段段压抑的故事,继续在屏幕上流转着他们的生命。

他们身边的人,那些还活着的亲人与朋友,陷入在巨大的伤悲里,进入了这个春季。灾难过后,幸存者们的PTSD,那些人心中的伤口,又应该如何疗愈?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这个问题,在每次灾难后,都很可能会被社会所忽视,但它其实又非常重要。《疗愈心中的伤口》聚焦的,就是幸存者们的PTSD。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震级看似没有极高,却因为震源位于城市下方,人口密集,造成了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32万余人流离失所。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

对于这场灾难,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精神涣散、自言自语的老妇人;有妻子去世,表面看着云淡风轻,暗中却在筹划自杀的丈夫;还有眼看着亲人们在眼前燃烧而亡的儿子,他不知道骨灰里哪些属于母亲,哪些属于父亲。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流离失所的避难者们,脸上都写着疲惫,一种已然麻木的绝望,还有对余震的阵阵恐慌。

对着由柄本佑饰演的心理医师安和隆,避难所的负责人说道:"我们的人员已经超负荷了,哪有空管人们受伤的心灵。"

在那个年代,光是救死扶伤就已经消耗完了人们的精力和物力。更何况,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存在诸多偏见,生怕自己被当成精神病患者。不少已经患有PTSD的人,不肯与安和隆医师对话,原因就是避讳。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在如此举步维艰的境遇下,安和隆还是坚持在灾区看诊。年纪轻轻便因才华而当上医疗局局长的他,因腼腆温柔的性格,无法露出哪怕一丝的"官威"。如果不亲自在前线慰藉那些身心受伤的幸存者,他就会感到良心不安。

在安医师的帮助下,人们开始学会直面并理解自己的痛苦,寻找疗愈伤口的方式。

比如,理解自己坚强背后的软弱。害怕别人嘲笑、假装坚强的小男孩,知道了"软弱不是件坏事"——正是因为我们软弱,我们才能体会到别人的软弱,再给予他们以共情的帮助。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又如,理解自己软弱背后的坚强。本就在童年受到精神创伤的患者,在地震后陷入了持续的病发状态,甚至遭到了避难所其他人的言语攻击,患上了多重人格分裂症。她自责于患病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但安医师这样回答她——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社会上有人对这场灾难产生了风言风语。在那个尚存封建气息的年代,日本其他地区的有些老人们会觉得,这是因为灾区的人他们自己造孽,引发了孽报。这些话很刺耳,但安医师却安慰听到这些言论的妻子: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那些说出恶毒言语的人,他们也许不是本性如此,而是因为软弱,蒙蔽了真实的自己。他们需要的,是勇气与安全感。

在日本"不允许软弱"的社会语境下,被冠以"软弱"的患者们,背后人性的多元,是安医师想要努力挖掘并治愈的。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患者希望。

而这些已经受伤的人,将来会生活在能够治愈伤口的社会?还是生活在将受伤的人遗弃的"严苛社会"?这显然是安医师最希望改变的现实,他深入灾区前线后,花了大量业余时间,和报纸合作了心理咨询专栏,并在之后集结成书,以文字来软化这个社会。

这本由一个个幸存者构成的书,不仅是当年灾后PTSD的前沿研究,更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灾后幸存者的态度。很多日本人,从这本大众读物里,第一次知道什么是PTSD,什么是心理疾病,患有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以上剧透,其实只是《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剧的"冰山一角"。实际上,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剧,叙事的大篇幅并没有放在这些地方。

换句话说,它并没有被事件所主导,相反,这是一部深刻且绵延的人物传记剧,跨越了安医师的一生,更多是从他的成长史、个体经历及家庭方向来迂回切入。虽然这场地震是全剧的核心所在,但编剧却用了细致的笔法,将他一生的思考缓缓道来——什么才是心灵的治愈?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很有趣的是,这部剧在首集就安插了一个非常调皮的桥段。安医师私底下是个非常浪漫的影迷。他与日后的妻子终子因在电影院同看小津的《东京物语》而相识。他们都因为听不清原节子一句被火车声叠掉的台词而再次去重看,结果又一次相遇。第三次见面,则是在公车上,安医师终于把那句台词听清后告诉终子。

安医师的原型叫安克昌,一位从小就有点自卑且敏感的"在日韩国人"。他的人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出阵阵涟漪般的伤痛。直到最后,年仅39岁的他被查出患上了肝癌晚期。在逝世前的七个月,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最终近乎以一种"圣洁的普通人"的姿态离世。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和前段时间的美国影片《黑水》相似的是,在痛苦中煎熬的受害者们并没有太多出场表达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哀伤情绪的个体旁观式表述。安医师成长的原生家庭和他自己组建的家庭,这两重的家庭生活,看上去和地震这件大事无关,却各自从一个个侧面出发,让我们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疗"与"伤"的关系、医师与患者的关系并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延伸架构起了全剧的结构,也让其表达始终站在一个非常温妥却又不失深刻性的位置。

《疗愈心中的伤口》由此显露出了它的不同之处。相比与那些常见的"类型日剧",比如我们经常看的医疗剧,以及一些更为框架化的灾后重建题材的作品,这部剧显得更为散落,也更加令人意想不到。它没有贴附在类型之上,而是直接围绕着安医师短暂的人生时光,打捞出那些发光的时刻,将它们排列在我们眼前,用他的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疗愈心伤的本质,是不让任何人感到孤独。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可能已经在几十部日影/日剧里看到柄本佑这个演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你的鸟儿会唱歌》和不久前的《火口的两人》。而在本剧里,他则几乎贡献出了从影后的最佳表现,以一种日剧环境下极为罕见的节制有度表演,与安医师的戏中柔声细语的形象融为一体,发挥出了其作为演员与角色本身共鸣的人格魅力。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反观《火口的两人》,"当巨大的外在世界崩坏时,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寻求生存之道。"在经历过不断灾难的白石一文一代的作家,用这样的表述来告诉我们,人其实是因为走向死亡而活着

从这一层面上再次反观,当我们把《疗愈心中的伤口》作为一种灾难后的救赎式书写,它那份温柔的意义也因此而得以浮现。救赎,是医师的使命,是媒体的使命,是书写的使命,是摄制这部日剧的使命,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使命。尽其所能的救赎,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反抗,即使命运是不幸的。

正如最后安医师在遗书中写道:

年度最佳日剧之一,告诉我们心中的伤口应该如何疗愈

安医师在逝世的同时,新的生命诞生了,他的女儿灯子。

在巨大的灾难发生后,我们要追问什么,我们要挽救什么,我们要迎来什么样的新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简单,却也并不复杂:我们的社会应当感知并理解幸存者的痛苦,救赎肉眼难见的心伤。能疗愈人心伤口的,不是时间,始终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