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老人不賢兒不孝,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平靜珍惜


老人不賢兒不孝,非常有道理。人之初,性不善,也不惡。孩子的心性是一張白紙,染黑則黑,染藍則藍。這正所謂‘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是也。家長的一舉一動,都無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正是在母親的嚴教下,才有幸成為了‘亞聖’。家庭教育更重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一個婦人老了,被兒媳關在屋裡不讓出門,到該吃飯時,兒媳用一個破瓦盆盛點兒飯,從門洞裡塞進去讓老婦人吃。老婦人過世了,兒媳要扔掉瓦盆,兒媳的兒子說,媽,扔不得!等你老了,我還要用它給你送飯呢。

這就是‘老不賢,兒不孝’的真實寫照!

‘百善孝為先’。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他能愛別人?能愛黨?能愛國?

我們在這裡,提倡孝是無可非議的!但絕不可走極端,如按偽道學

家倡導的‘臥冰求鯉’,或是‘郭巨埋兒’那樣去盡孝,無疑就會從無人性變成了獸性!



天在做人在看


這句俗語很有道理,小孩小時侯,單學大人的舉動,大人所作所為他(她)有記在心。常言說,上粱不正下樑歪。子不孝父之過。有很多警句都是提醒家長如何做人,怎樣影響下一代茁壯成長。所以大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些有利於人民的事蹟,以好的典範去感化孩子,自小養成好的習慣,將來他(她)會以好的行象回報國家、人民和你本人。


孫北旺


有道是:“祖上積德,蔭及後人”。有些家庭,

老一輩人卻不以身作則,行為不軌,律儀缺失,必對後代造成惡劣的影響!

作為老一輩,你曾經不孝敬自已的父母,甚

至看到自己的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嫌棄他

們,做兒輩的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當你老了的時侯,你也別指望你的兒輩會孝

順你。老人不賢兒不孝是千真萬確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