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今天一朋友問我,北宋是不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運氣最差的王朝,最不應該亡卻因為意外的軍事調度,結果一個農耕文明活生生被帶有奴隸制的農牧文明給打敗了?

我的回答當然不是,實際上北宋除去重文輕武這點,在許多制度上毛病也非常大,期內新舊黨爭嚴重再加上經濟獨裁,幾近三天就要發生一起農民起義。只能說"靖康之恥"是意外,卻也是早晚的事。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那在整個中國封建歷史中,哪個王朝的滅亡才是真正的運氣不好呢?答案或許令人無法接受,卻也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那就是集封建制度大成者—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各項制度上都幾近走到了封建制度的頂峰,之前可以撼動皇權的三大因素"外戚、宦官、權臣"皆被層層禁錮,再加上其本身的地域遼闊,冷兵器軍事高度發達,如果不是剛好碰上整個世界的變革以及西方"降維"打擊的熱兵器,單隻從內部而說,清朝實在很難倒塌。

當然,這種直接拋出答案解釋會有很多人看不大明白,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到底是怎樣的制度,讓清朝走上了封建王朝的巔峰。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在我們總結封建王朝最容易受影響導致滅亡的案例中,從古至今都離不開三個因素,那就是外戚,宦官和權臣。例如漢朝的滅亡就受外戚專政和宦官干政的影響、唐朝的滅亡受的是宦官干政和藩鎮權臣,而說到明朝的滅亡,我們總是說朱明子弟太會生,以致於明末時期光是各種王爺就把大半個大明江山的經濟給啃光了。

除去這些之外,權臣直接加九卿,逼前朝末帝禪讓的事咱就不說了。總而言之,這三樣解決了,封建王朝內部滅亡因素就解決了一大半,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可惜的是直到明末,依舊有外戚和宦官因素。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但是清朝就非常牛逼了,以上的缺點,它一個都沒有。

首先是皇室外戚的影響,所謂皇室外戚,就是除君主外的皇室子弟後代和皇親國戚做亂,例如西漢的王莽專權和明朝的寧王謀反。除此之外,皇室要供養大量的皇家子弟,對一個王朝來說也是非常重大的負擔,例如明朝的"藩王分封制",讓藩王后代能夠繼承父輩的王位和俸祿,且不降級,不將俸,即"世襲罔替"。嘉靖朝時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就上疏朝廷,對宗藩俸祿問題給國家財政帶來的沉重負擔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林潤以山西,河南二省所留的宗藩舉例,兩省之糧居然還不夠幾個皇室後代吃的,那這王朝不亡才怪了。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那清朝是怎麼解決的呢?

清代皇室採用的是"世襲遞降"方式,每世遞降一等,比如親王的兒子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後代只能是貝勒,一般來說四五代以後基本就跟普通八旗子弟差別不大了,最終降到無爵位的宗室,稱之"間散宗室"。這樣的做法不僅大幅度降低了皇室供養宗親的經濟壓力,同時也保障了宗親後代發生"寧王之亂"類似的藩王作亂可能性。

當然了,清朝也擁有世襲罔替,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後代不僅永久封爵,且配饗太廟。但是十二位鐵帽子王中,其中八位是擁有開國之功的皇室宗親,後世三百年也不過只有四位因穩固江山而受封,可見成為鐵帽子王的難度之大。不過"鐵帽子"王實際上也並不鐵,他們還是可以因罪奪爵的。例如和碩鄭親王一系中,共傳10世,合15王,其中就有五人被奪爵位,其後代只能挖祖墳賣錢、拉黃包車等國日子,可謂是鐵帽子王中混的最慘的一支,太丟臉了。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外戚解決了,那宦官呢?

在這方面,清朝更是狠。首先是從制度上,清朝的宦官總體歸內務府管,具體職務上又屬敬事房管轄,其設總管、副總管、帶班首領,御前太監,殿上太監等;但是在其中每一級裡,又有總管,首領,掌案等;每一處還分領班,大師傅,帶班等。那就有人說了,分級這麼多,豈不是更有權力尋租的機會?

清政府當沒這麼傻,首先他們把"明代二十四衙門"裁剪到"十三衙門",也就是說人數少了一半,可層級卻多了很多,就使得一級壓一級,統治十分嚴密,而且最大的總監品級也不過四級,對於干政更是嚴厲杜絕,其中內務府甚至可以對宦官先斬後奏,杖斃宦官更是成為家常便飯。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我們是不是時常看到清朝的太監點頭哈腰,稱主子,特別一副奴才模樣?

實際上,這也是對宦官的規定之一,所以並不是清朝的宦官特別奴才樣,而是他們不這麼幹那是違反清律的。並且清朝還規定,宦官不得出城門,不能回出生地,甚至不能和家人來往。總之,種種因素造成了清朝的宦官是所有朝代中地位最底,壓榨最嚴重的一代宦官。雖然清末時期出現李蓮英,安德海等大太監,可也只能得寵,無法干政專權,當然也是因為慈禧掌權的特殊原因了。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除了和宦官之外,清朝還非常巧妙的解決了"權臣干政"的問題,而這個機構就是"軍機處"。實際上,清朝並不是一開始就完善的,比如清初的時候就有皇太極和多爾袞奪嫡,順治帝終生不過傀儡,而清朝最早的議政大臣聯席議政制度,也讓清廷的皇權被八旗諸王削弱,這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康熙帝了。其年少繼位,皇權皆落在輔政大臣手中,使得自己親政之路充滿荊棘。

所以後來康熙在除掉鰲拜等權臣後,於1667年設立南書房,作為處理政府的機構,以削弱內閣和議政大臣的權力。到了雍正年,雍正收回諸王對下五旗的統率權,集八旗旗主身份於一體,又在1729年改南書房為軍機房,1733年正式命名為軍機處。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掌管軍國大政以贊機務,常日待直,應對獻替,巡幸亦如指",而且軍機處和內閣一樣,不是專職,而是兼職,從六部官員和內閣中書中選用,選誰當然是完全看皇帝開心了。那從表面上來看,軍機處和明朝的內閣非常像,都是之前宰相制度的替代品,並握有大權,豈不是還會出現領班軍機大臣專權的情況?

但是軍機處一些巧妙的設置處,卻杜絕了權臣專權的情況出現。例如當時規定皇帝和軍機大臣要終日不離,節假日只有萬壽日和歲終數日,估計是全天下節假日最少的人了,也保證了皇帝對軍機大臣的控制。第二,軍機處擁有全國最高的機密等級,其日常辦公太監不得在側,不得任何其餘人等窺探,甚至軍機處的差役,當時叫做"蘇拉",暱稱"小么童",也必須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幼童擔任(後雖有年長者,但依舊有不識字的鐵律)。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當然,這樣的好處哪怕不說,大家都能明白。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除了解決"外戚、宦官和權臣"方面的問題以外,清朝的許多制度都可以稱得上封建社會中最完美的,比如《大清律》,再比如圍繞著督察院以及六科給事中設立的監察制度,他們基本上承襲明制,卻在明制的缺點上增加細枝末節以求制衡。

另外還非常值得稱道的是清朝改中國一直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為"秘密建儲制度",即可以讓皇帝選擇最看中的皇子繼承,又解決了皇子奪嫡問題,真的是千古無前人了。

為何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朝代,這三條對策,兩千年無人能及

所以我們一直都說清朝是封建制度的巔峰,它不僅解決了大部分前朝對皇權的威脅問題,同時更有著諸多創新,當然了,這也是站在前朝的錯路基礎上。

只是再好的制度,也及不上整個世界改革換代所帶來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