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6.3:三姓飛船

一種武器批量性地被敵對方及中立方使用,這情況不多,飛機就更罕見了,Dornier Do 24水上飛機就是其中一種。這戰機是德國設計,德國、法國、荷蘭製造,在盟國軸心國中立國都有使用,所以稱“三姓”是沒問題的;而這飛機的種類就是flying boat------飛行的船。

所以叫“三姓飛船”挺合適。

其實俺是想到了三姓家奴呂布。

太平洋海戰之6.3:三姓飛船


道尼爾(Claudius Dornier)1884年生於巴伐利亞,1907年畢業於慕尼黑理工。大學畢業之後,他到齊柏林的工廠幹活-------就是那個做飛艇的齊柏林,當時也是德國飛機制造業的翹楚。

1914年,道尼爾開了自己的公司,做的當然也是飛機。他的飛機命名挺有意思,用自己的縮寫然後按順序用字母,叫Do A、B、C、D………一直到U,V、W沒用,直接用到了X,即Do X。

Do X相當可觀。

這是個10米高機長40米翼展48米的大傢伙,空重28噸。航程1700公里,載客能力為150人另有19名機組成員-------這時是1929年,這一載人記錄保持了20年,直到1950年才被打破。

而且,動力方面也很有特點:背靠背的12臺發動機。也就是說,把兩臺發動機背靠背裝在一個發動機艙裡,一推一拉的效果。所以,這飛船咋看好像就6發動機似的,這種佈局俺還真沒見過。

當然了,機體巨大但重量還這麼輕,主要材料不可能是金屬,大部分是木料。基本上,就是個船殼加翅膀的結構。

太平洋海戰之6.3:三姓飛船


Do X之前的J或者叫Do 16是1922年的產品,空重3.6噸載客8~10人,這機型荷蘭海軍有采購。到了1936年,荷蘭人覺得德國貨還不錯,於是跟道尼爾訂了一款新機,不是載人或者運貨的,而是一款偵察/轟炸機。

這就是本節的正主,Do 24。

1937年7月,Do 24首飛。這東西也不小,3發動機翼展27米空重10.6噸機組6人,巡航速度264公里/小時,航程2700公里。機體全金屬,但外形還是比較像船--------要在水上起降的話,對形狀當然有講究,而船的外形是幾千年凝聚的精華。

太平洋海戰之6.3:三姓飛船


最終,荷蘭訂了90架Do 24,其中30架遊道尼爾生產,其餘60架由道尼爾授權,荷蘭Aviolanda公司生產。但荷蘭只生產了25架,1940年納粹德國即入侵荷蘭,剩下的當然就歸了希特勒。

所以,這飛機有數十架是由盟國的荷蘭在用,有百多架是軸心國的德國在用。而到了1944年,荷蘭將12架Do 24交給中立國西班牙,主要任務是搜救交戰雙方的飛行員。

於是三方都用過這飛機

其實前面囉囉嗦嗦也都是過門。

1941年12月16日,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東雲號從越南金蘭灣出發,與其他四驅逐艦四巡洋艦前往馬來西亞美里,支援那裡的2300名陸軍登陸。17日清晨,2000噸的東雲號在美里附近突然爆炸迅速沉沒,艦上219名官兵無一生還。

因為沒有任何目擊證人/生還者,戰後的調查委員會認為東雲號是被水雷擊沉。但90年代之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應該是荷蘭的X 32號戰機-------一架Do 24擊沉了東雲號。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當時雙方在美里一帶都沒有佈雷,而荷蘭有記錄是X-32、33、34當天攻擊了美里的日艦隊。其中,X32的5顆200公斤航彈攻擊了一艘巡洋艦,3彈命中,日艦殉爆後迅速沉沒。

太平洋海戰之6.3:三姓飛船


這記錄唯一的錯誤是戰艦類別,但在高空錯認類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且當天天氣不是太好,其他日艦沒看見這水上飛機便以為是東雲號觸雷,很正常。最主要的,是時間能對上:當天清晨0550。

俺覺得,當年的資料相當分散,非專業人員很難看到,而專業人員人數/精力有限。90年代互聯網興起之後,絕大多數的資料已經數字化,絕大多數的交叉查詢也相當方便,無聊的業餘愛好者都能用多方面的資料對比,這人數/精力是戰後初期沒法比的。所以俺覺得這說法比較靠譜。

不過,東雲號的殘骸現在還沒找到,這也還只是估計而已。要真相大白的話,得找到殘骸分析之後才算數。

題外話就是荷蘭的教育體制相當科學,從中學開始根據智商分流,值得借鑑。現在N多人覺得英語學了沒用是浪費時間,這其實也不能說不對,但要改的話,就不是學不學英語這麼簡單,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改動。沒事俺也許會碼一段聊聊這方面

感謝閱讀

前文:太平洋海戰之6.2:絕地求生

目錄:越南戰爭/太平洋海戰之目錄1912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