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如果赤壁之戰後勝利憑藉勝利向曹操稱臣,曹操會怎麼對待孫權,這樣做是否更加明智呢?


三國時期,魏蜀吳,實則曹操實力最強,為了蜀吳兩國為了不被曹操吞併,選擇了孫劉聯盟,這個孫劉聯盟也是曹操最為頭疼的。火燒赤壁就是孫劉聯盟對抗曹操,導致曹操大敗。

如果,這時孫權向曹操稱臣,曹操肯定會接納孫權,也會善待孫權,但前提是不會給孫權多麼大的權利,因為曹操疑心重,身邊不會放一頭帶牙的老虎。一旦孫權向曹操稱臣,那麼,一直以來令曹操頭疼的孫劉聯盟就宣告結束了,這是曹操所期盼的。那麼,三足鼎立也就不存在了,剩下一個蜀國定然不是曹操加孫權的對手。這樣,曹操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東吳幾代人打下的江山,孫權怎麼捨得輕易轉手他人。即使這樣做了,孫權的結局也好不到哪去。孫權晚年極度昏庸,而且孫權的後代一個不如一個,而且結局悽慘。曹操早死孫權好多年,曹操死後,孫權極其族人定沒有好下場。


峰峰說史


孫權不會這樣做的,如果想稱臣在赤壁之戰前就稱臣了,也就不會被諸葛亮忽悠了,讓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抗曹,沒有了孫權的幫助,劉備是不可能成事的,即使有諸葛亮也不行。劉備始終還是實力太單薄,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一定會被曹操所滅。



孫權要選擇在赤壁之戰稱臣,是冒有很大風險的,如果不能勝,將作為戰俘,失去了稱臣的權力,生死的主動權將掌握在曹操手裡,這個悲慘下場孫權是不敢賭的。即使勝利了,損兵折將,兩家撒開臉面,再投降,後果根本沒有提前投降的效果好。



如果勝利後稱臣,以曹操之氣度,會大加封賞,就和兩家始終沒有開過戰一樣。從宛城張繡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來,曹操的胸懷還是寬廣的,在宛城一戰中,張繡不僅殺了他的大兒子,未來的接班人曹昂,還有他的侄子曹安民,曹操的心腹愛將典韋也死了,可謂是損失慘重。



張繡對於曹操來說,根本就是噩夢,是生死仇家。但張繡後來投降,曹操則親熱的不得了,拉住張繡的手問長問短,還和他結成了親家,對其封官加爵。從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很會拉擾人的人,尤其對投降過來的,格外的看重。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此對待降將,別人投降則不再有顧忌,少了多少刀兵之災。



孫權畢竟是一方諸侯,稱臣後曹操暫時只會安撫,暫時不會對其怎麼樣的,不過以曹操的作風,還是要逐漸削弱其勢力,把東吳之人才慢慢調入中央,瓦解孫權集團,最後徹底收復江東。



不過這一切要在滅掉劉備後才能進行,防止孫權再次反叛。只要讓孫權保持中立就是曹操的勝利,滅掉劉備後,孫權就沒有什麼反抗的餘地了。正所謂孤掌難鳴,江東根本獨自抗衡不了強大的曹操。




不過這一切根本不可能發生,孫權不是甘於人下之人,怎麼會讓曹操掌控,性格決定命運,孫權這樣的性格就註定他不會稱臣。


海量說歷史


如果赤壁之戰後,孫權向曹操稱臣對於曹操和孫權來說各自有各自的考量,曹操大喜過外,終究孫權還服從我這個大漢丞相,從聲勢我不至於敗得更殘。孫權呢?曹操雖敗,仍然強大,我戰勝你以後再後服於你,你也不敢小覷於我。諸葛亮的退兵前,總要打一個勝仗,也是這個道理。雖然曹操也知道既是孫權臣服了過來,實質上也得不到一點好處,但總歸給了面子。曹操就勢借朝廷名義任周瑜為南郡太守,任程普為江夏太守,用這兩個只有虛職而無實地的封疆大吏,要想取得實地你們到劉備手裡去奪吧!

三國群雄,智謀韜略,運籌捭闔,各有千秋,曹孫這樣做著實威脅了劉備諸葛亮,但諸葛亮看透了,這不過是玩玩把戲而已,他從容不迫地對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