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唐魯孫先生,一位滿清貴族(1908-1985,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身逢清末民初的動盪時期,閱盡春花秋月,看遍煙柳青山,加之交友廣闊,上至高官富商,下至販夫走卒,均可推心置腹,見多識廣而又心細如髮,於暮年在臺灣報刊上連載自己數十年的心得,自然可以“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高陽語)。民俗民風,風土人情,無一不在他的生花妙筆下一一呈現。唐先生文集的第一卷《飲饌雜譚中國吃》,既以《中國吃》為題,自然以吃為主,分為三個部分:年節食俗、吃在北平、食話雜譚。書的扉頁就記錄了梁實秋先生的書評:“一似過屠門而大嚼,使得饞人垂涎欲滴。”而我覺得此書更像是一部《山海經》,談吃的同時將當時世俗風情、風雲變幻包羅其中,令人浮想聯翩。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唐先生以生肖為題,講述與之對應的掌故傳說,其中自然少不了與吃有關的各種故事——鼠年談鼠,寫道京城倉鼠居然可以公報私仇,運走糧米,使捕殺它們的倉官險些喪命;牛年說年,不僅談牛黃、牛畫、鬥牛,還說道大畫家張大千自稱最善親手炮製牛頭筵,只可惜無緣得嘗;雞年說雞談到各種雞的品種,一些今日再也無緣得見,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梅蘭芳先生用御用極品顏料所繪的“竹雞”,太陽糕上所插五彩繽紛的大公雞,和別緻惹眼的雞形臉譜及斑斕雉尾;龍年、蛇年除了談典故傳說之外,自然也少不了全蛇筵和驚人的鬥蛇場面。只是這些場景,大都已經湮沒於風塵之中,徒留記憶了。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唐魯孫先生(1908-1985)

這一部分中自然也少不了老北京的年份節令,唐先生娓娓而談臘八、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重要節令,春捲、剪餅、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看似平常的吃食原來還有如此多的講究,而南北方也有極大的差異。元宵北方多是如將“大骰子塊”餡兒蘸點水,放在盛在糯米粉的大篩子裡搖,而我們南方是先擀好了皮兒,放上餡兒包皮。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種餡,南方元宵則“甜鹹具備,菜肉齊全”,唐先生也稱讚南方的元宵“不但餡兒精緻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細緻”。今日我們吃元宵多是超市裡買的速凍元宵,雖然餡兒千變萬化,但稍煮一會兒湯色就渾濁,不知何處再尋唐先生所談的元宵了。而在《端午節,吃粽子》一篇中,唐先生列舉了北平、廣東、臺灣、湖州四地粽子,十幾種餡料。相對而言,北京粽子最單調,只有“江米(糯米)小棗”一種餡。但吃慣了這種餡的老北京人到了外地,無論何種餡料都不願嘗試,這是否也是一種故鄉的情結?生為南方人,自然吃了不少各種口味的粽子,但童年看著老祖母包粽子的場景亦是再無機會重現了。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夏元瑜先生稱此書與《清明上河圖》有相同的價值,當非虛言。我還覺得,唐先生此文可以與《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及《陶庵夢憶》相提並論,不過這些書均出自亡國遺民之手,黍離之嘆時時出現,而且年代久遠,所述景物多不可考,給人以鏡裡水月之感,不如唐先生在書所述,平易近人,讓人覺得親切。例如在《適口充腸舒服年》中開篇既寫道:“江浙一帶每到天寒,就有請親友到家裡來吃年夜飯的習俗,北平人可就不講這一套啦。不過北平逢到正月初一,上門來拜年的親友,只要交情夠,可不能讓人空著肚子走,總要燙壺酒,端出幾個酒菜趕寒氣,暖和暖和,下兩盤餃子,才夠意思。”這段話如閒話家常,老北京獨特的民俗,純厚的民風撲面而來。年初一到父親家裡拜年,家人早已濟濟一堂,外面雖寒風刺骨,但心裡卻暖暖的。吃飯時,喝幾杯酒,閒話幾句家常,唐先生的這段話就浮現在眼前了。前幾日《參考消息》上刊出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為何中國人一定要回家過年》,文章寫道:“在大大城市裡獨自打拼的中國農民工不顧買票的艱難和旅途勞頓,一定要踏上回鄉之路,是為了重新找回他們失落在家鄉的一切”,“隨著中國的鉅變把每個人都與他們的過去割裂開來,人們在一些仍然保留下來的傳統,例如回家過年中找到了新的意義”。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本書第二部分《吃在北平》與第三部分《食話雜譚》自然以講吃為重點,第二部分寫老北京的吃食,上至各大飯店、菜館,下至街頭巷尾的小販,以及西餐館、素菜館、點心鋪(北京人稱餑餑鋪)無一不包。在第一篇《吃在北平》中,唐先生自豪地稱“北平自從元都建都,一直到民國,差不多有六百多年曆史,人文薈萃,在飲食服御方面,自然是精益求精,甚且踵事增華,到了近乎奢侈的地步”。他介紹北京的飯館子,近乎千家,分為三類——飯莊子(近乎今天的星級飯店)、飯館子(類似今天的酒樓)、小飯館(小飯店,但均有出名的拿手菜),每類介紹均不少於十家。而唐先生僅僅寫一下記憶中西餐館,就有三十多家,可見唐先生對北京的吃食瞭解之博了。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飯莊子各有絕活,而且氣魄極大。忠信堂曾為大軍閥張宗昌犒賞三軍,一次就拿下了一千桌到一千五百桌酒席,不僅把城裡城外能借到的杯盤碗盞全給包了下來,而且用果子鋪炒糖栗子的大鐵鍋來炒蝦仁,“煎炒烹炸熘氽燴燉樣樣俱全”,“酒足飯飽,歡聲雷動”。而會賢堂外有十畝荷塘,遍種河河鮮菱藕,夏季特有的冰碗,“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麼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以前讀金庸先生的《射鵰》,對其中黃蓉所做的“好逑湯”傾慕不已,世間竟有如此玲瓏心腸,做出如此佳餚,然而也只能是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今天讀到唐先生這段描寫,才知原來北京早有如此“配合天時地利的時鮮”,雖不如書中描寫的精緻,但也極其造化之妙了。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而飯館子與小飯館雖無大飯莊如此的氣魄,但也同樣講究精工細做,“春華樓的銀絲牛肉,全憑刀功火候,嫩而有味,同時墊底的銀絲,炸得也恰到好處”,“同和居有道名甜菜叫‘三不粘’,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齒”,而吃鯉魚還要會抽筋,“先把大筋抽掉,肉才鮮嫩好吃”,就算小飯館端上的雞絲拉皮,同樣“晶瑩透明渾然如玉,吃到嘴裡滑溜之中還帶著點筋道”,而一個大個的牛肉餡餅,兩個人也吃不完一個,就算是炸三角做滷用的肉皮也極考究,用專人扦豬毛,炸出來自然“一律金黃顏色,絕沒焦黑起泡的情形”。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書的第三部分兼談各地美食,既有價格驚人的譚家菜,也有普普通通的餃子、豬油。我最感興趣的還是談烤鴨。來北京怎能不吃烤鴨,上回來同事帶著孩子去了全聚德,宣傳單上“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的說法今天還記憶猶新。來之前,太太說她的同事來北京為了吃全聚德一直等到晚上九點,而且感覺是太肥,皮也不脆。聽到時間就覺得頭皮發麻,於是又找到另一家烤鴨名店便宜坊,準備去吃。表姐為我們洗塵,就請我們到便宜坊來吃。吃一隻烤鴨等的時候的確太長,我們大概等了快兩個鐘頭才吃到,而當我們離開時已經八點鐘了,此時店裡還有新客上門,看來九點鐘吃飯絕非虛言。本人不是美食家,感覺北京的烤鴨也與我們在南京所吃的沒有多少區別。似乎皮脆肉嫩,而且一鴨三吃,花樣繁多。在南京,通常是一鴨兩吃,湯味也以味精味為主,嘗不出鴨鮮了。不過這裡的麵餅的確令人耳目一新,有碧綠的菠菜麵餅,有橙紅的胡蘿蔔麵餅,賞心悅目,自然也讓人大快朵頤。不過一道炒海參最令人難忘,一大盤海參就顯出豪氣,入口肥腴多汁,甘爽鮮嫩,沒有絲毫澀味,真可謂佳品。以前在馬祥興也吃過一道價格不菲的刺參,一盤只有一條,味道還算鮮美,但總不如這裡的濃郁。自己在家裡也做過海參,用香菇水慢煨,也還不錯,不過炒時就難去澀味了。表姐說這裡的海參用鴨油炒的,味道自然不同。烤鴨店的取材果然與眾不同,而蔡瀾先生在《食材字典》中稱鴨肉味道強烈,比雞肉更有“個性”。今天這道海參,鴨油用得恰到好處,可謂別有妙趣。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讀了唐先生的書才知道,原來便宜坊才是北京最老的烤鴨店,而且填鴨有特殊配方的飼料,選鴨也極其嚴格。蔡瀾先生稱也曾問過日本神戶牛肉的養殖戶,是否真的給牛喝啤酒、聽音樂、按摩。回答是:“有過,不過是來拍電影的時候。”由此看來,老便宜坊的養鴨才真正實實在在。而且烤鴨物美,價格也非神戶牛肉那樣遙不可及。老北京的實在真可謂腳踏實地,毫無虛言。不過抗戰期間,因為不堪日本人的侵擾,老闆一怒之下關門了事,才讓全聚德後來居上。不過今天的全聚德可能賣的更多的是名氣,鴨子實際如何只有顧客清楚了。表姐在京八年,也說很少去全聚德吃烤鴨,而常去的便宜坊,公道自在人心,這不會被富麗堂皇的裝修和震耳欲聾的名氣所改變。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近些年來,可以代表一個地方特色的東西漸漸在挖掘機的轟鳴中消失,洋快餐式的小店取代了傳統的地方小吃。小時候曾在夫子廟吃過六鳳居的蔥油餅,那時已經有了標準化的影子,今天回想起來,還不如在街邊看著油鍋裡沸油翻滾,聞著撲鼻的香氣來的過癮。只是現在連這標準化的油餅也已經絕跡,夫子廟的小吃早已沒了南京風味。幾年前也曾與老婆一齊在奇芳閣吃秦淮的名小吃,結果小碗小碟,味道也沒有什麼特色,價格卻令人咋舌。地方的小吃難道要漸漸幻化成一個符號,全國的大街小巷都只有冰糖葫蘆、烤羊肉串和臭豆腐?合上書卷,情不自禁地一聲嘆息。


一本吃貨眼中的《山海經》,包羅萬象、令人神往卻也讓人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