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唐鲁孙先生,一位满清贵族(1908-1985,本名葆森,字鲁孙。镶红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孙),身逢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阅尽春花秋月,看遍烟柳青山,加之交友广阔,上至高官富商,下至贩夫走卒,均可推心置腹,见多识广而又心细如发,于暮年在台湾报刊上连载自己数十年的心得,自然可以“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高阳语)。民俗民风,风土人情,无一不在他的生花妙笔下一一呈现。唐先生文集的第一卷《饮馔杂谭中国吃》,既以《中国吃》为题,自然以吃为主,分为三个部分:年节食俗、吃在北平、食话杂谭。书的扉页就记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书评:“一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而我觉得此书更像是一部《山海经》,谈吃的同时将当时世俗风情、风云变幻包罗其中,令人浮想联翩。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唐先生以生肖为题,讲述与之对应的掌故传说,其中自然少不了与吃有关的各种故事——鼠年谈鼠,写道京城仓鼠居然可以公报私仇,运走粮米,使捕杀它们的仓官险些丧命;牛年说年,不仅谈牛黄、牛画、斗牛,还说道大画家张大千自称最善亲手炮制牛头筵,只可惜无缘得尝;鸡年说鸡谈到各种鸡的品种,一些今日再也无缘得见,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梅兰芳先生用御用极品颜料所绘的“竹鸡”,太阳糕上所插五彩缤纷的大公鸡,和别致惹眼的鸡形脸谱及斑斓雉尾;龙年、蛇年除了谈典故传说之外,自然也少不了全蛇筵和惊人的斗蛇场面。只是这些场景,大都已经湮没于风尘之中,徒留记忆了。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唐鲁孙先生(1908-1985)

这一部分中自然也少不了老北京的年份节令,唐先生娓娓而谈腊八、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重要节令,春卷、剪饼、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看似平常的吃食原来还有如此多的讲究,而南北方也有极大的差异。元宵北方多是如将“大骰子块”馅儿蘸点水,放在盛在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而我们南方是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包皮。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馅,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唐先生也称赞南方的元宵“不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致”。今日我们吃元宵多是超市里买的速冻元宵,虽然馅儿千变万化,但稍煮一会儿汤色就浑浊,不知何处再寻唐先生所谈的元宵了。而在《端午节,吃粽子》一篇中,唐先生列举了北平、广东、台湾、湖州四地粽子,十几种馅料。相对而言,北京粽子最单调,只有“江米(糯米)小枣”一种馅。但吃惯了这种馅的老北京人到了外地,无论何种馅料都不愿尝试,这是否也是一种故乡的情结?生为南方人,自然吃了不少各种口味的粽子,但童年看着老祖母包粽子的场景亦是再无机会重现了。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夏元瑜先生称此书与《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当非虚言。我还觉得,唐先生此文可以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及《陶庵梦忆》相提并论,不过这些书均出自亡国遗民之手,黍离之叹时时出现,而且年代久远,所述景物多不可考,给人以镜里水月之感,不如唐先生在书所述,平易近人,让人觉得亲切。例如在《适口充肠舒服年》中开篇既写道:“江浙一带每到天寒,就有请亲友到家里来吃年夜饭的习俗,北平人可就不讲这一套啦。不过北平逢到正月初一,上门来拜年的亲友,只要交情够,可不能让人空着肚子走,总要烫壶酒,端出几个酒菜赶寒气,暖和暖和,下两盘饺子,才够意思。”这段话如闲话家常,老北京独特的民俗,纯厚的民风扑面而来。年初一到父亲家里拜年,家人早已济济一堂,外面虽寒风刺骨,但心里却暖暖的。吃饭时,喝几杯酒,闲话几句家常,唐先生的这段话就浮现在眼前了。前几日《参考消息》上刊出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人一定要回家过年》,文章写道:“在大大城市里独自打拼的中国农民工不顾买票的艰难和旅途劳顿,一定要踏上回乡之路,是为了重新找回他们失落在家乡的一切”,“随着中国的巨变把每个人都与他们的过去割裂开来,人们在一些仍然保留下来的传统,例如回家过年中找到了新的意义”。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本书第二部分《吃在北平》与第三部分《食话杂谭》自然以讲吃为重点,第二部分写老北京的吃食,上至各大饭店、菜馆,下至街头巷尾的小贩,以及西餐馆、素菜馆、点心铺(北京人称饽饽铺)无一不包。在第一篇《吃在北平》中,唐先生自豪地称“北平自从元都建都,一直到民国,差不多有六百多年历史,人文荟萃,在饮食服御方面,自然是精益求精,甚且踵事增华,到了近乎奢侈的地步”。他介绍北京的饭馆子,近乎千家,分为三类——饭庄子(近乎今天的星级饭店)、饭馆子(类似今天的酒楼)、小饭馆(小饭店,但均有出名的拿手菜),每类介绍均不少于十家。而唐先生仅仅写一下记忆中西餐馆,就有三十多家,可见唐先生对北京的吃食了解之博了。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饭庄子各有绝活,而且气魄极大。忠信堂曾为大军阀张宗昌犒赏三军,一次就拿下了一千桌到一千五百桌酒席,不仅把城里城外能借到的杯盘碗盏全给包了下来,而且用果子铺炒糖栗子的大铁锅来炒虾仁,“煎炒烹炸熘氽烩炖样样俱全”,“酒足饭饱,欢声雷动”。而会贤堂外有十亩荷塘,遍种河河鲜菱藕,夏季特有的冰碗,“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炎炎夏日,有这么一份冰碗来却暑消酒,的确令人心旷神怡。”以前读金庸先生的《射雕》,对其中黄蓉所做的“好逑汤”倾慕不已,世间竟有如此玲珑心肠,做出如此佳肴,然而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今天读到唐先生这段描写,才知原来北京早有如此“配合天时地利的时鲜”,虽不如书中描写的精致,但也极其造化之妙了。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而饭馆子与小饭馆虽无大饭庄如此的气魄,但也同样讲究精工细做,“春华楼的银丝牛肉,全凭刀功火候,嫩而有味,同时垫底的银丝,炸得也恰到好处”,“同和居有道名甜菜叫‘三不粘’,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齿”,而吃鲤鱼还要会抽筋,“先把大筋抽掉,肉才鲜嫩好吃”,就算小饭馆端上的鸡丝拉皮,同样“晶莹透明浑然如玉,吃到嘴里滑溜之中还带着点筋道”,而一个大个的牛肉馅饼,两个人也吃不完一个,就算是炸三角做卤用的肉皮也极考究,用专人扦猪毛,炸出来自然“一律金黄颜色,绝没焦黑起泡的情形”。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书的第三部分兼谈各地美食,既有价格惊人的谭家菜,也有普普通通的饺子、猪油。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谈烤鸭。来北京怎能不吃烤鸭,上回来同事带着孩子去了全聚德,宣传单上“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的说法今天还记忆犹新。来之前,太太说她的同事来北京为了吃全聚德一直等到晚上九点,而且感觉是太肥,皮也不脆。听到时间就觉得头皮发麻,于是又找到另一家烤鸭名店便宜坊,准备去吃。表姐为我们洗尘,就请我们到便宜坊来吃。吃一只烤鸭等的时候的确太长,我们大概等了快两个钟头才吃到,而当我们离开时已经八点钟了,此时店里还有新客上门,看来九点钟吃饭绝非虚言。本人不是美食家,感觉北京的烤鸭也与我们在南京所吃的没有多少区别。似乎皮脆肉嫩,而且一鸭三吃,花样繁多。在南京,通常是一鸭两吃,汤味也以味精味为主,尝不出鸭鲜了。不过这里的面饼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有碧绿的菠菜面饼,有橙红的胡萝卜面饼,赏心悦目,自然也让人大快朵颐。不过一道炒海参最令人难忘,一大盘海参就显出豪气,入口肥腴多汁,甘爽鲜嫩,没有丝毫涩味,真可谓佳品。以前在马祥兴也吃过一道价格不菲的刺参,一盘只有一条,味道还算鲜美,但总不如这里的浓郁。自己在家里也做过海参,用香菇水慢煨,也还不错,不过炒时就难去涩味了。表姐说这里的海参用鸭油炒的,味道自然不同。烤鸭店的取材果然与众不同,而蔡澜先生在《食材字典》中称鸭肉味道强烈,比鸡肉更有“个性”。今天这道海参,鸭油用得恰到好处,可谓别有妙趣。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读了唐先生的书才知道,原来便宜坊才是北京最老的烤鸭店,而且填鸭有特殊配方的饲料,选鸭也极其严格。蔡澜先生称也曾问过日本神户牛肉的养殖户,是否真的给牛喝啤酒、听音乐、按摩。回答是:“有过,不过是来拍电影的时候。”由此看来,老便宜坊的养鸭才真正实实在在。而且烤鸭物美,价格也非神户牛肉那样遥不可及。老北京的实在真可谓脚踏实地,毫无虚言。不过抗战期间,因为不堪日本人的侵扰,老板一怒之下关门了事,才让全聚德后来居上。不过今天的全聚德可能卖的更多的是名气,鸭子实际如何只有顾客清楚了。表姐在京八年,也说很少去全聚德吃烤鸭,而常去的便宜坊,公道自在人心,这不会被富丽堂皇的装修和震耳欲聋的名气所改变。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近些年来,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特色的东西渐渐在挖掘机的轰鸣中消失,洋快餐式的小店取代了传统的地方小吃。小时候曾在夫子庙吃过六凤居的葱油饼,那时已经有了标准化的影子,今天回想起来,还不如在街边看着油锅里沸油翻滚,闻着扑鼻的香气来的过瘾。只是现在连这标准化的油饼也已经绝迹,夫子庙的小吃早已没了南京风味。几年前也曾与老婆一齐在奇芳阁吃秦淮的名小吃,结果小碗小碟,味道也没有什么特色,价格却令人咋舌。地方的小吃难道要渐渐幻化成一个符号,全国的大街小巷都只有冰糖葫芦、烤羊肉串和臭豆腐?合上书卷,情不自禁地一声叹息。


一本吃货眼中的《山海经》,包罗万象、令人神往却也让人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