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蘇聯自廢武功,直至解體,和這部“葵花寶典”有關

前言:蘇聯於1975年在波蘭首都赫爾辛基草率簽訂《赫爾辛基協定》,不僅放棄了社會主義國家對“民主、人權”的解釋權,還導致之後國內爭取人權的運動演化成主權之爭和民族獨立運動,最終導致蘇聯國家分裂解體。

貌似美麗的西方“民主、人權”種子,卻在蘇聯結出了分裂國家的果實。

美國前總統福特於1991年8月2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自豪地宣稱:“我真誠地認為,《赫爾辛基宣言》在引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人權運動、加速蘇聯目前的分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讓我們看看這部堪稱蘇聯版的“葵花寶典”是如何讓強大一時的蘇聯一步步自廢武功,最終走向國家分裂解體的。

讓蘇聯自廢武功,直至解體,和這部“葵花寶典”有關

波蘭首都赫爾辛基,一個在東西方力量夾縫中的城市

“民主”的解釋權曾經牢牢掌握在社會主義陣營手裡

20世紀50年代前後,世界範圍內掀起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和改革創新的浪潮,共產主義觀念理念在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同野火燎原般蔓延,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聯成一體,橫跨亞歐,伴隨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際陣營的建立,亞非拉相當數量的新獨立國家也宣稱自己是某種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國家”,總數一度多達40-50個。

“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一理念是眾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公認。美英資本主義國家一度視此為“洪水猛獸”,懼怕被共產主義的“人民民主”革了命。在美國東海岸,由“美國大媽”自發組成的護衛隊常年巡視著海岸和天空,生怕遠方天際出現共產主義的旗幟或者飛機。

這一階段,美英資本主義國家提的較多的觀念是“自由”,而“民主”一詞的解釋權則牢牢掌握在社會主義陣營手中。

70年代的蘇聯困境

進入70年代,貌似強大的蘇聯已是數病纏身,面臨各種困境,一由於蘇聯過度依賴重工業和石油,國內糧食生產短缺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有效解決,糧食問題成為蘇聯的“阿喀琉斯之踵”,並一直伴隨至蘇聯解體。

二是石油價格長期低迷,1958-1970年間,國家原油價格一直在2.5-3.0美元/桶之間波動,除去通貨膨脹因素後,期間石油價格實際在持續走低,影響了蘇聯的國家收入。

三是蘇聯和中國因各種問題,幾乎斷交,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罅隙,加上蘇聯國內各種腐敗、僵化,迫使蘇聯必須要尋找新的突破。

錯失良機,倉促簽訂《赫爾辛基協定》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盟友,宣佈石油禁運,原油價格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13美元。原油價格暴漲極度刺激了蘇聯的石油工業的神經。

時任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急於抓住這個時機,出售石油換美元、換糧食,改善國民生活,緩解國內矛盾。在高油價所製造的短期利益驅使下,蘇聯一心只想多賣石油,多換美元,幾乎忽略了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此時,

蘇聯想的不是借石油危機,利用自己產油大國的主動權,通過政治博弈瓦解美歐聯盟關係,而是純粹把西歐國家當作了自己的石油客戶,一味賣石油給對方。

美英等國看準了蘇聯的心思,變被動為主動,誘迫蘇聯在1975年簽訂了《赫爾辛基協定》。

讓蘇聯自廢武功,直至解體,和這部“葵花寶典”有關

簽署赫爾辛基協定

《赫爾辛基協定》有什麼玄機

《赫爾辛基協定》又稱“赫爾辛基宣言”,或稱“歐洲安全與合作赫爾辛基最後文件”,簽約方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共35個國家。

協定的內容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政治和軍事問題,領土完整與定義邊界,和平解決爭端和建立互相信任措施。第二部分專注於經濟問題,如貿易和科技合作。第三部分強調人權,包括移民自由,文化交流和出版自由。第四部分是正式實施細節與後續討論,旨在改善共產主義陣營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前兩方面內容使得蘇聯二戰後的邊界得以確認,意味著美國和西歐國家承認了蘇聯在東權利的合法性以及蘇聯獲得領土的正當性,這是蘇聯需要的,雖然蘇聯政府並不想觸及人權議題,但美英國等國卻在起草協定時,早已把兩者牢牢綁在了一起。最終,會議還是達成了人權問題的條款,蘇聯簽字了。

用一句話概括此協定,美國及西歐有條件承認了蘇聯在歐洲的權益,條件是蘇聯接受西方的民主、人權

。若用影視劇情的誇張描述便是這樣,“蘇聯你是歐洲老大,我們都承認,現在歐洲各國的安全與合作要仰仗蘇聯你了,歐洲各國需要你的油氣,為了便於將來長期合作,我們籤個全面協定,民主人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你是歐洲的老大才是關鍵”。

協議簽訂後,美國一度被國內力量批評為軟弱和退讓,沒有人知道西方的“民主、人權”會對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和約束力。

《赫爾辛基協定》在蘇聯的演變以及引發的矛盾

蘇聯之所以簽訂此協定,看重的是二戰後的歐洲邊界問題、它在東歐霸權的合法性以及與西方的經濟與技術合作,這些願望通過歐安會和《赫爾辛基宣言》得到了實現。蘇聯領導人在為自己外交的“成功”沾沾自喜的同時,卻忽略了人權議題的重要性,也並不清楚默認西方的人權規範對蘇聯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從結果看,蘇聯過於看重現實利益,在不知不覺中,揮刀自斬,自廢武功,捧手讓出了原本屬於自己、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優勢和權力。

讓蘇聯自廢武功,直至解體,和這部“葵花寶典”有關

勃列日涅夫與福特

《赫爾辛基協定》通過歐安會的多邊機制使各國能夠互相監管和批評別國的人權政策,任何成員國都有權向其他成員國就宣言的執行情況提出質疑,並予以監督。歐洲的安全必須與人權問題掛鉤,只有各國改善國內的人權狀況,歐洲安全與合作才能最終實現。而歐安會的後續會議就是要監督和檢查蘇聯改善人權、遵守該宣言的情況

在蘇聯人權人士的推動下,協定的人權條款逐漸在蘇聯國內產生了影響,漸漸被“內化”和“本土化”,《赫爾辛基宣言》的人權原則被納入1976年蘇聯憲法第29章中,至此,一場民主、人權的變革已然在蘇聯拉開了帷幕。

《赫爾辛基協定》在蘇聯實施後的影響開始顯現,首先是猶太人移民,儘管猶太居民只佔當時蘇聯總人口的2%(1971年約270萬),但其在文化、藝術、教育、科學、醫療等部門工作的人數卻佔到了30 % ,猶太族大學生佔全蘇大學生總數的14% ,猶太族科學家佔全蘇科學家總人數的13%。隨著更多的猶太人被允許出國定居,蘇聯政府不得不面對移民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這種移民運動侵蝕了蘇聯政權的合法性和其國家制度的優越性。大部分猶太人將移民的目的地選擇為美國或以色列,這幾乎是公開向全世界傳遞這樣的信號:

蘇聯的制度不如西方。大批移民的離開損害了蘇聯的國家利益,也導致大量的人才外流。

為貫徹執行《赫爾辛基協定》,蘇聯國內成立了眾多民權組織,莫斯科赫爾辛基小組是這些團體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這個創建於1976年5月的民權組織,其主要目的是促進歐安會《赫爾辛基宣言》的貫徹,監督蘇聯對該宣言的遵守狀況,同時披露蘇聯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從成立之日起,該組織就經受著克格勃和蘇聯其他國家安全機構的打壓,1976年至1982年期間,有八名成員被加以不同的罪名和行政處罰,除此之外還有六人被迫放棄國籍,移居海外。在蘇聯當局的壓力下,剩下的成員也一度被迫停止活動。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莫斯科赫爾辛基小組在蘇聯的人權問題上仍不乏成果,從創立之日起到1982年,該集團發佈過195個文件和若干評論,以及一系列有關蘇聯人權問題的聲明和公告。

當蘇聯人權組織宣揚“人權高於一切”、“人權高於主權”時,這種爭取人權的運動最終演化成了主權之爭和民族獨立運動。東歐民族主義者藉助人權的招牌來脫離蘇聯的控制,而蘇聯國內的許多團體打著人權的旗號要求民族自決,這是西方人權規範在一個多民族國家自然演化的結果。雖然人權組織宣稱“人權高於主權”,但在它們看來,人權的最高訴求是獲得主權,主權大於一切,這對蘇聯少數族裔的人權組織來說尤為如此。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成為迫使蘇聯政府接受西方人權規範的外在推力。《赫爾辛基宣言》強調公民個人有權維護自己的權利,有權引用國際人權宣言以及其他國際公約來維權,同時公民個人和民間組織有權利和義務幫助別國的人權運動。這使得西方勢力毫無顧忌地幫助蘇聯東歐的異議人士,共同向蘇聯政府施壓。

在當時,蘇聯國內流傳著這樣的笑話:假如你沒錢買棺材,那就去克里姆林宮門口喊一聲“人權”,這樣就會有人出錢幫你辦葬禮。而在國際社會,每當有會議召開,總有一群記者追著蘇聯代表,就“人權”向他們討要說法。

赫爾辛基簽訂16年後,蘇聯解體,從歷史的角度看,執行協定的進程雖然確定了蘇聯對東歐的勢力範圍,但最終亦加速東歐西方民主化的進程,加速柏林牆倒塌和共產黨政治及經濟制度崩潰。

讓蘇聯自廢武功,直至解體,和這部“葵花寶典”有關

小結:

從意識形態角度看,自由與人權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遺產,資本家用資本控制國家機器,為了讓無資本的廣大民眾參與國家機器運轉,西方設立了多黨制輪流值班的大選模式,一人一票的民眾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這種模式是緩解社會矛盾的解壓閥。

蘇聯的意識形態與西方截然相反,人們按照個人服從集體利益的理念分配財產,集體行使人權和自由。西方社會擔憂自己信奉社會治理模式會被推翻,二戰前後歐美一直拿蘇聯模式當做異教徒來防範,直到蘇聯簽訂《赫爾辛基協定》嘗試著融入西方歐美社會,美國人終於抓住了機會。協定要求籤約國組建人權監督小組,成為相異政見運動和非暴力抗議團體興起的突破口。

從國家體制角度看,美國與蘇聯,二者維護霸權的手段是不太一樣的。簡單形容,蘇聯人喜歡用強硬手段人為地製造出一種相對穩定的局面,這種穩定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各國各地區的自由度,但只要肯老老實實地聽話,通常好處也少不了。美國則恰恰相反,他們擅長製造混亂,通過混亂瓦解某個地區的秩序,再趁著混亂注入自己的勢力,當塵埃落定後,人們便會發現,這塊地區早已改易旗幟了。

西方國家和人權組織按照《赫爾辛基協定》,不斷重複“人權”、“主權”等字眼,挑蘇聯社會治理中人權的毛病和問題,當蘇聯感受到自身霸權受到挑戰,便試圖以更強硬的手段來維繫霸權,於是,新一輪人權批評又接踵而來,如此反覆,最終,蘇聯國內矛盾不斷被激化。儘管當時蘇聯國內媒體宣傳簽署《赫爾辛基協議》是勃列日涅夫的重要外交成就,但實際上其中的人權條款為蘇聯各加盟國、自治國以及東歐的民主運動提供了道德與法律上的支持,當眾多矛盾不可調和時,各國開始嘗試擺脫蘇聯中央控制,尋求獨立。

《赫爾辛基協議》是“二戰”後簽署的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條約,後來美國官員也承認《赫爾辛基協議》在前蘇聯劇變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赫爾辛基協議》的指導下,西方對蘇聯開始了大規模和平演變的過程,並最終取得成功。

作為歐安會《赫爾辛基宣言》的簽字人,美國前總統福特於1991年8月2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自豪地宣稱:“我真誠地認為,《赫爾辛基宣言》在引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人權運動、加速蘇聯目前的分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今,後人權時代的人權組織,其關注點並不在於幫助個體爭取人權,而在於對某個國家、地區的人權進行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