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偉:茶產業讓村民美了環境鼓了腰包

核心提示

發展茶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旅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帶領霄坑村走出一條“小而精”的脫貧致富路。“霄坑村的生態環境得來不易,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如果發展旅遊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寧可不搞,也要守護好霄坑村的‘高顏值’。”王建偉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和村民在一起。(王建偉供圖)

9月初,俯瞰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綠意浸染,山色如黛,一條峽谷裡流水潺潺,似玉帶繞山村,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展現在眼前。

說起霄坑村,全國人大代表、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東臨九華山,南倚牯牛降,坐落在山霧飄渺的皖南林海間,以茶葉而聞名的地方就是我們霄坑村了!”

發展茶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旅遊……在“領頭羊”王建偉的帶領下,霄坑村走出一條“小而精”的脫貧致富路。“霄坑村的生態環境得來不易,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如果發展旅遊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寧可不搞,也要守護好霄坑村的‘高顏值’。”王建偉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建偉在講話。(王建偉供圖)

從伐木到種茶樹 點燃致富新希望

據瞭解,霄坑村共有12個村民組,446戶1668人,是典型的山區,山高林密,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上世紀,我們村的產業是伐木,收入根據工分來。”王建偉說。

1992年,當兵出身的王建偉退伍後回到家鄉霄坑村,當過會計、出納、民兵營長,做過共青團的工作。2003年起擔任霄坑村的村委會主任,2008年開始,村黨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

“剛回村的那幾年,每家每戶都上山伐木。1993年,村裡的發展遇到了困境,樹木越砍越少,伐木這一村裡的支柱產業已經無法滿足村民們的生活。”王建偉說,那段時間他非常焦急,一直在考慮發展其他產業讓霄坑村可持續發展下去。

1994年,一名來自黃山的年輕人來到了霄坑村。王建偉對此印象很深,“那個年輕人懂茶,他到村民家裡做客時,嚐了我們的茶後一直讚不絕口。”

好山好水產好茶,一直未受重視的茶葉開始登上舞臺,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種茶積極性,王建偉率先種了3300棵茶樹。

“當時,市場價30元一斤的霄坑村產的茶葉很受歡迎。”王建偉說,茶葉有了市場,村民們也嚐到了甜頭,種植面積開始逐漸擴大,產量也逐步提高。

2007年的一場山洪災害給霄坑村敲響了警鐘。因村裡長期伐木,土地流失嚴重,一場暴雨引發了接連不斷的山體滑坡,也讓村裡的交通一度癱瘓。

生態環境一年不如一年,茶葉質量也一年不如一年,村民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008年,王建偉任霄坑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兩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護生態,大力發展茶葉經濟,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2011年,“嚴禁燬林種茶,保護生態環境,走生態茶葉經濟的特色發展之路”被寫進霄坑村的《村規民約》。

王建偉請來茶葉專家指導村民改造茶園、改良品種、改進生產工藝,註冊茶葉品牌,並收回外包的村集體茶廠,建立生態有機茶生產基地。

山清水秀飄茶香 美了環境鼓了腰包

停止伐木,嚴禁化肥、農藥及生長激素進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建偉的帶領與全村村民的實幹與努力下,霄坑村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從發展村集體茶產業,到家家戶戶開起茶葉小作坊,王建偉帶領霄坑村用茶葉鋪出一條致富新路子。現在,霄坑村每年生產14萬斤茶葉,年茶葉總產值達到5000多萬元。村民收入的90%來源於茶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8萬元左右。

萬千小作坊難成大品牌。近年來,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王建偉再次打破傳統:將霄坑村的茶葉小作坊發展成流水線生產作業,交由專業人士打理,既保證了標準化的生產,也確保了質量,昔日農民搖身一變當起了老闆。同時成立霄坑村茶葉協會,實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

“發展茶產業既保護了我們的生態環境,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霄坑村成為了高純淨、無汙染的天然有機富硒綠茶的代名詞。”王建偉認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就等於為村民們建起了一座座金山銀山,這是他的職責所繫,也是使命所在。

良好的生態成為霄坑村村民引以為傲的“家底”。王建偉說,2000年,心齊的霄坑村村民在建造村口門樓時,刻了一副對聯:“以青山清水為本,走水保生態之路”。這是霄坑人的選擇,也是霄坑人的信條。近幾年,霄坑村聲名大噪,先後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14個國字號榮譽。王建偉也光榮地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建偉說,“霄坑村要把‘以青山清水為本’的全國文明村這塊‘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