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假如孩子“早戀”,家長應該怎麼辦?


【育兒心理】假如孩子“早戀”,家長應該怎麼辦?

前幾天刷到了一篇微博文章《女兒早戀,被爸爸打骨折,打進了醫院》引起我和朋友對於“早戀”話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

“早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最為擔憂的不確定性事件之一,由於社會文化和傳統貞操觀念等因素,女孩家長尤為焦慮和擔憂。

誠如原博文所言,家長憂慮的主要是因“早戀”可能引發的兩個後果:

一是學習成績下降;

二是早期性行為。

客觀來說,這兩個後果與“早戀”之間其實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雖然現實中確實有少男少女因“早戀”導致學業中斷,甚至終生受困的實例,但也有大量少男少女的“早戀”不僅沒有影響學業,也沒有發生早期性行為,反而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的佳話。

事實上,“早戀”本身不是洪水猛獸,青春期男女之間發自內心的相互欣賞和愛慕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彌足珍貴的情感經歷,也是成年之後婚姻幸福的重要情感來源。

【育兒心理】假如孩子“早戀”,家長應該怎麼辦?

那麼,假如孩子“早戀”,家長如何應對,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其擔憂的兩個可能性後果成真呢?

無論何種渠道知悉孩子“早戀”,家長都有三種應對模式可以選擇:

一是表裡如一的信任。

相信孩子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相信孩子自己可以作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選擇,也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家長不作為,孩子自我負責,並且孩子的行為表現與家長的期待一致。當然這個應對模式的前提是在孩子成長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責任邊界始終是清晰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是親密信任的,家長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尊重孩子的生命自主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大量自我負責的實踐和經驗。也就是說孩子成長在“平等尊重”而非“控制權威”的家庭教養模式下。

二是坦陳心中的擔憂和焦慮,平等尊重地溝通。

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家長自身的成長經歷使然,絕大多數家長都無法做到“表裡如一的信任”,總有一兩件無法完全放手的焦慮事件,如“早戀”“網絡遊戲”等等。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狀態,此時家長若能誠實面對自己和孩子,坦承心中的擔憂和焦慮,平等尊重地與孩子溝通,不帶評判和先入為主的指責,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瞭解、尊重並信任孩子的想法和打算,就能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兩大後果的發生概率。

三是表裡不如一的控制和干涉。

原博文中父母的做法即為實例,一方面表示尊重和希望“軟著陸”;另一方面帶著評判“講道理”,外加各種控制和干涉,包括限制外出時間、規定回家時間、沒收手機、斷掉零花錢等。這對父母用行為表達了對女兒的不信任,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以“為你好”為由對子女的控制和干涉,這種表裡衝突和邊界不清楚是誘發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催化劑,極容易激發孩子用自我毀滅的方式(急於發生性行為)對抗父母的過度干預和控制。

【育兒心理】假如孩子“早戀”,家長應該怎麼辦?

那麼,萬一父母擔憂的兩個可能性後果已經成真,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呢?無論什麼原因,既成事實無法改變,即使發生了早期性行為,也絕不是父母施加家庭暴力的正當理由,而且暴力除了帶來更為嚴重的繼發後果,緩解家長的憤怒情緒外,根本無法為孩子提供解決困境的出路。即使弱小的孩子迫於暴力斷掉所謂的“早戀”,孩子的身心傷害也不會自動痊癒,反而極有可能因為暴力,喪失喜悅的生命底色和生命活力。

實踐中,極力反對孩子青春期“早戀”,同時在孩子大學畢業後“催婚”甚至“逼婚”的實例俯拾皆是。因此,如果擔憂已經成真,對家長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暴打一頓”或者追究法律責任,而是如何降低傷害,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通常情況下,面對這樣的難題,家長自身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難以同時兼顧自身的情緒處理和孩子的傷害修復,應儘快尋求專業力量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簡單地一再訴諸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