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兩大折扣店巨頭Aldi和Lidl之比較

聯商專欄:Aldi和Lidl都是成功的雜貨零售商,他們起源於德國,剛開始在國內開展業務,最終將市場擴展到整個歐洲。他們都擁有完善的雜貨零售行業的市場戰略,幫助他們不斷攻城掠地,獲取更多利潤。

目前Aldi and Lidl在全球各自擁有大約10,000家門店,並擴張到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歐洲超市從未涉獵的區域。兩家公司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門店規模、位置都很接近。他們都嚴格控制商品範圍,長期銷售的品牌產品少之又少。近年來他們專注於優質自有品牌。他們致力於在門店核心位置不斷更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非食物類促銷商品。他們的商品性價比非常高,無人能敵。

每每我們談及這兩家公司,認為他們如出一轍,或者基本相同、毫無區別。但這種結論合乎情理嗎?或許他們之間仍然存在明顯差異?雖然兩家超市都共同擁有“折扣”店的經營特點,但他們也有自身變化、開展差異化競爭,使得他們彼此區別開來。

圖片

每每我們談論Aldi 和Lidl,認為他們如出一轍,其實兩家折扣商之間仍然存在重要區別。

市場戰略比較

1、為何Aldi和Lidl都選擇綠地投資(創建投資)戰略

綠地投資(創建投資)策略,是指公司從購買土地到建造門店,一切都從零開始。Aldi的策略是,在偏遠地區或者低成本地區購買土地,以便實現價格最低、收益最高。如果瞄準國外市場,綠地投資策略有助於公司融入當地文化。如果向當地人提供就業機會,企業甚至可以從相關國家獲得稅收補貼。僱用當地人大有好處,因為他們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瞭解當地文化,反過來幫助企業根據文化差異調整、修改產品和策略。由於實施這一策略,Aldi 和Lidl 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外市場,有助於企業通過客戶偏好、口味等方面,更好地瞭解市場。由於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知識交流、提高生活水平,這一戰略對新興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因此,綠地投資策略讓Aldi 和Lidl大獲裨益,成為他們進入國外市場的主要策略。

2、Aldi和Lidl戰略區別

Aldi 採取了"硬"折扣營銷策略,Lidl 則採取"軟"折扣營銷策略。伴隨著巨大成功,他們試圖繼續擴張,進入俄羅斯、克羅地亞、墨西哥、巴西等市場。

Aldi採取“硬 ”折扣營銷策略,即他們以非常低廉的價格銷售極少的商品(商店品牌),從而增加利潤。Aldi由Karl和TheoAlbrecht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Aldi是Albrecht Discount.(折扣)的簡稱。

Aldi的銷售策略非常簡單:降低產品價格,增加銷量和利潤。他們全面實行簡約措施:在門店裝修、客戶服務和廣告宣傳等方面,能省則省,減少支出。他們類似倉庫的門店銷售商品。通過降價,他們得以銷售更多的產品,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Aldi的目標客戶是處於平均預算水平的消費者,他們偏愛質優價廉的商品。Aldi遵循規模經濟理論的原則開展經營。

如果我們將Aldi和Lidl從銷量方面進行比較,就會發現Aldi在德國市場的銷量大於國外市場。而Lidl在國外市場的銷量高於Aldi。

Aldi在德國市場的佈局達到飽和,目前非常期待進一步拓展市場,吸引不同市場的客戶。2011年,Aldi營業額達到27.6億歐元(據《雜貨店》2011年資料)。Aldi目前在全球擁有9000多家門店。

Lidl 採取“軟”折扣營銷策略,即低價銷售品種多樣的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Lidl由Dieter Schwarz於1973年在德國路德維希港創建,於1988年進入法國。他們現在幾乎遍佈歐洲,還在南美洲部分地區開設門店。

3、ALDI在英國和瑞士

為了一改其低端折扣店的形象,ALDI在英國和瑞士,為何擴大了產品經營範圍,並提高了的客戶服務水平?

Aldi不得不背離其在德國本土實行的硬折扣策略。當然,為了能在國外全新市場得以生存並且贏利,他們必須採取全新策略。當進入英國和瑞士時,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本土品牌的競爭。在英國,便宜的商品甚至被視作價值、質量同樣低下。因此,Aldi不得不提高售價以吸引消費者,讓他們確信Aldi銷售的是優質產品。直到最近,他們還在2012年9月再次提高了牛奶的價格。Aldi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一改低端折扣店的形象。英國和瑞士的售價幾乎是德國的兩倍。Aldi還投放廣告吸引顧客。在英國,他們開始提供多種肉類商品。截至2012年的調查顯示,Aldi在英國的銷售額翻了一番。Aldi還必須調整產品,滿足顧客需求。在瑞士,他們不但不銷售德國產品,相反他們還重新樹立形象,銷售當地產品,滿足顧客需求和口味。

這充分表明:要想贏得國外市場,擁有並理解戰略是多麼重要!

由於Aldi正在一改其硬折扣店的形象,改變銷售策略,通過提高價格以贏得國外市場,這樣可能會將客戶推向Lidl。在英國和瑞士等國外市場,Aldi不再成為硬折扣策略實施典範。他們在客戶服務、廣告宣傳、門店建設和裝修設計方面投入巨資,從而拉高了商品售價。他們現在以高價銷售優質產品,摒棄以往遠近聞名的基本策略——低價銷售、高額贏利。然而,改頭換面很可能引起客戶流失。

4、國際化戰略:LIDL“快速進入、強力推進”ALDI“緩慢推進、深思熟慮”

LIDL的國際化進程中實施“快速行動、強力推進”的策略,而ALDI則“緩慢推進、深思熟慮”。

Aldi“緩慢推進、深思熟慮”的策略,最明顯的表現是,需要間隔10年才進入國外新興市場。Aldi最初只在德國運營。直到在德國本土創建並取得成功的七年後,即1967年才擴張到奧地利。在奧地利運營十年後,才進入美國市場。這表明,Aldi每每進軍國外市場之前,首先研究市場和增長空間,確定目標消費者,並制定相應策略。正如案例分析所提及那樣,在瑞士,Aldi首先將目標瞄準該國德語區,隨後開始逐漸擴張。

如上所述,Aldi進軍國外市場時一直非常謹慎。

Lidl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行動迅速。實踐中屢屢採用試錯法。從他們進入波蘭和挪威市場的做法,便能夠一窺端倪。有時候這種方法行之有效,但有時候也會讓他們損失慘重(例如當初進軍挪威)。

當2007年進軍波蘭時,Lidl佔領先機,與競爭對手Aldi相比,Lidl提前斬獲鉅額利潤。這是因為當Lidl初涉波蘭市場,競爭對手絕無僅有,所以Lidl能夠一切從零開始,為波蘭客戶提供全新商品,吸引他們蜂擁而至。而另一方面,等到Aldi進入時,波蘭市場已經成熟甚至飽和,競爭對手環伺左右,Aldi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競爭。

然而冒進是一把雙刃劍,有時也會帶來傷害,就像2008年折戟挪威。最後Lidl不得不將門店悉數出售給當地競爭對手Rema,從而為決策失誤埋單。

首先,挪威的人口密度分佈獨特,國家地理位置不同。因此,物流和經營成本高昂,從而造成損失。Werner Eversten(挪威Lidl前負責人)也承認門店選址錯誤。另外內部管理也存在問題,高管頻繁變動,反過來又造成公司的戰略規劃難以實施。

5、ALDI的戰略

Aldi以其深謀遠慮而聞名。除歐洲以外的國外市場,Aldi的市場佔有率超過Lidl。

由於他們深入進行市場研究、制定市場相關戰略、瞭解當地顧客需求,這些舉措對他們更好地適應國外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進軍美國等新興市場,率先推出折扣店,並且保持先發優勢,競爭對手寥寥無幾,從而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他們致力於踐行規模經濟理論,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實施聞所未聞的全新戰略。他們仔細研究、分析市場,從而規避經營風險。

每當Aldi進入國外市場,它不得不改變戰略,以滿足當地顧客需求。因此,它不得不制定客服計劃、發佈廣告、印刷宣傳冊、裝修門店,相關成本大大增加。他們又被迫提高售價,彌補這些開支,與硬折扣經營策略相去甚遠。因此,他們將會失去大量社會低收入階層的顧客。不言而喻,他們在國際化進程中以下風險司空見慣:即務必理解文化差異(例如在英國),直面當地競爭對手

6、LIDL的戰略

Lidl總是匆匆進入國外市場。它從不考慮市場需求、分析經營範圍、制定經營策略。這很容易給公司造成傷害,就像他們折戟挪威、最後不得不出售50家門店一樣。他們在國外市場同時大量開店,這樣的操作風險很大,容易造成鉅額虧損和債務。然而在深入研究國外市場的文化層面和顧客口味/偏好等方面,他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他們可以先開幾家門店試水,研究市場接受度,然後逐步增加門店數量。他們還可以在進入之前深入分析國外市場,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市場,制定最佳經營戰略。他們應當認真考慮該國的地理位置,避免貿然進入造成風險。

Lidl還應當考慮進入印度、中國和巴西等新興市場,這些市場折扣商品需求十分巨大。進入這些市場前如果能夠精心策劃經營策略,他們將賺得盆滿缽滿。例如在印度,年輕一代對外國商店趨之若鶩,中產階級也對低價(優質)商品情有獨鍾。對Lidl而言,印度和中國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儘管他們需要處理政府的繁文縟節,但如果戰略得到完美實施,他們將無往不利,獲得成功。

產品明細、公司架構和員工管理的區別

Aldi銷售大量自有品牌商品,這一比例高達90%。自有品牌被當作真正的品牌進行宣傳,只是為Aldi自己擁有而已。然而,Lidl銷售的商品包括無品牌商品、進口品牌和自有品牌。Lidl比Aldi更加專注於銷售無品牌商品,從而吸引更多鍾愛廉價品牌商品的消費者。

而Lidl 因員工管理方面的問題飽受詬病。儘管Aldi 和Lidl都故意縮減員工人數、增加工作時間,從而節省企業運營成本。但Lidl更加得寸進尺,讓員工累死累活、辛苦異常,不允許員工加入工會,迫使員工簽退《歐盟工作時間指令》,甚至強迫員工在某些場所只能使用英語,凡此種種,Lidl受到業界廣泛批評。

購物群體、商品促銷、商品類別和品牌使用等方面的差異

1、購物群體。

據報道,大約59%的消費者將Aldi門店當作主要購物地,而Lidl佔比49%。Aldi顧客對指定商品表現出更高的忠誠度——53%的顧客表示,他們為了購買指定商品而光顧Aldi,而Lidl這一比例為40%。因此,Aldi已經發展成顧客心目中心儀的"正規大店"。

2、價格和促銷。

Aldi 促銷頻率(45%滿意度)低於Lidl (54%滿意度) 。但Aldi辯稱,它在價格方面一直名列“榜首”(88%滿意度,略高於Lidl的85%),跨行“天天平價”(EDLP)的理念。

3、產品方面。

Lidl的烘焙櫃檯設立在門店前端,保持新鮮、清潔,供應的外帶食品物超所值。Lidl使用玻璃門冰櫃儲存新鮮肉類,這些都是Lidl所獨有的。Aldi在產品方面領先一步,大力推廣Super 6活動,表現特別搶眼。並且,它還投入大量的精力,設計和推廣其Mamia系列嬰兒品牌。

4、對品牌的態度。

Lidl充分利用遍佈門店的貨架,經常臨時上架品牌商品。至少短期而言,銷量大幅提升能夠吸引品牌商品紛至沓來。但長期來看,這兩家公司都不是國際大牌的親密朋友。Aldi去年因仿製Heck 和The Collective品牌包裝遭到投訴。其實大多數消費者也絕不相信,他們在購買Aldi或Lidl購買的那些借用了名牌標誌的類商品,就是真正的名牌,但這樣他們仍然受益菲淺,所以樂此不疲。

因此,Aldi和Lidl絕非同出一轍。儘管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鑑於以上這些方面的重要區別,我們不應該將他們視作孿生兄弟。

圖片

掃碼關注“自有品牌”公眾號

(來源:聯商專欄 自有品牌 翻譯:木易 阿迪 原文來源:www.ukessays.com(19/06/18)www.quora.com(2016/7/15Nicholas Fell www.thegrocer.co.uk/discounters(2019/4/2Jeremy Garlic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