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被人們認為是“中華文明智慧及哲理之源泉,治國、齊家、修身、為學之第一寶典!”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非常重視《道德經》的意義,他曾說“永遠不要小看一個讀過《道德經》的人。”可見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這本書的全部內容只有寥寥五千餘字,卻包含了人生所有的內容。尤其在《道德經》最後的八十一章,更是直接表明了該如何為人。

老子在最後一章寫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意思就是說:聖人無所保留。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實。全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天之道,有利於萬物而不害;聖人之道,幫助他人而不爭奪。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古語常說“積財如積禍”,就是這樣的道理。聖人全心全意地幫助別人,捨棄了自己的,看似是失去了,其實是獲取了。就像我們對待那些窮苦人家,在他們沒吃的時候,我們把能夠伸以援手幫助他們,雖然自己少了吃的,可我們的內心得到了昇華,並且他們也會永遠記住我們的善良。可能有朝一日這些善良就會在某一天又會回到我們身邊。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為而不爭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能有人會覺得老子是在讓人不作為,不去做事,不去競爭。

其實老子在這裡所說的“為而不爭”並不是真的不爭或者不作為,而是想讓人們明白,做好自己該做的,不去和別人爭搶,屬於自己的自會到來。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的人每天都生活在競爭當中,不管是為業績還是職位,我們都在不斷地競爭著,可最後得到的結果並不能盡人意。與其相互爭搶,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之事,屬於自己的早晚都會到來。

這種踏實的思想也是老子對人生的一種觀點。就如楊絳先生所說“我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要走了。”這是一種淡然、一種灑脫、一種超脫世事紛雜的人生觀念。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道德經》的現世

《道德經》這本世界著作能夠流傳下來,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函谷關的守關——關尹喜。

老子要出函谷關,遇到了守關的關尹喜,他是一個文化愛好者,知道老子是智慧大家,便向老子提出了一個要求:過關可以,需要留下一篇文章才行。老子沒有辦法,只得坐下寫了五千字,才有了《道德經》。

老子在《道德經》最後一章,寫出了聖人的標準是這樣的?

如果沒有這個文化愛好者,老子的《道德經》可能就不會問世,我們也就無法接收到數千年前的智慧。

老子為我們留下了文化的瑰寶,卻被別的國家重視了起來。根據紐約時報公佈古往今來最具有影響力的十大寫作人,老子排第一,並且《老子》一書在德國幾乎每家一冊。而作為老子的故鄉,我們又對老子有多重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