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下村位於公明街道西部,距離街道辦事處1公里,東北臨西田村,北依李松蓢村,東與上村相鄰,西北靠燕羅羅田村。該村坐落於丘陵谷地中,北面有茅洲河流過,有西田水庫。

村名由來

下村始建於南宋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因陳氏先祖從東莞縣到公明水貝村開基立圍而形成,系原水貝村的一部分。因為源自該村上游有一支水源,該村受到威脅,故在村的上游築建一長堤,阻隔分流,使水源既有利於村內的農業耕作,又可背離洪水浸村的災害,故作“水貝”。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陳氏先祖立村時,最初只有幾戶人家,後來繁衍日盛,村落有上下之分。1953年,水貝村進行土地改革,以永北和東邊頭為界,即永北水渠為界,將水貝村分為上村和下村,東邊為上村,西邊為下村。

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以前,屬東莞縣周家村墟。明萬曆元年,從東莞縣析出新安縣,下村所在的水貝村屬新安縣管轄。民國時期,屬寶安縣公明墟。新中國成立後,屬寶安縣公明鄉。1983年,屬寶安縣公明區。1993年,屬寶安縣公明鎮。2004年,屬寶安縣公明街道下村社區。2007,屬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下村社區。2018年9月,屬光明區公明街道下村社區。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下村自古以來以農業種植為生,主要種植水稻、荔枝等農作物,養殖畜禽及魚類。現時經營以廠出租和村民房屋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姓氏溯源

下村主要姓氏有陳姓、文姓和溫姓。

據記載,陳姓祖先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為避戰亂,從江西贛州府石城縣遷移至廣東南雄保昌縣,後移居東莞縣七都塘派村,南宋保祐三年(1255年),陳氏五世祖文達公離開塘派村,到水貝開基立圍。陳氏先祖立村時,最初只有幾戶人家,後來繁衍日盛,村落有上下之分。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文姓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後人,其先祖自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從松崗潭頭大圍一村遷居至此。

溫姓祖先於宋元符三年(1100)從福建漳州遷居至廣州白雲山,宋末元初遷至松崗紅星村,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遷居至此。

截至2015年,下村戶籍人口13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0000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200人。世居民族為漢族,世居民係為廣府民系,通用方言為粵方言深圳西路白話。

古建遺存

傳統民居

下村現存有廣府民居100座。代表性民居有“貽燕圍”和陳澤富府邸,建於清咸豐年間,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屬於一個“小圍”,四周原來有一圈水塘,都北有一門樓結構,旁邊用紅砂石砌積而成。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陳澤富的官邸和“貽燕圍”

陳澤富的官邸和“貽燕圍”隱藏在下村民房的深處,歷經一百五十多年,映入眼簾的是破敗的景象,一座座破舊的古屋衰敗而淒涼,昔日的風光早已不再。據陳澤富府邸大門的楹聯是:“貽謀千載遠,燕益萬年長”,這是嵌“貽燕”二字為首的對聯。陳澤富的官邸雖陳舊,但仍存上下三進的飛簷瓦房,可見當時陳家府邸和“貽燕圍”多麼風光氣派。據說當時府邸門前有大水塘,圍牆與府邸距離十米開外,把水塘的水引進用於護牆的壕內,防止外賊入侵,足見“貽謀千載遠”。

石獅

下村有兩對歷經百年風雨卻依然保存完整、惟妙惟肖的石獅,雄踞於下村社區廣場路邊兩側,其雕刻工藝精細,前頭披卷毛,張嘴揚頸,四爪強勁有力,神態盛氣凌人,活靈活現;而另外一對則在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前方,形態嬌憨可愛,有愉悅迎賓之態。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這兩對石獅是清朝咸豐皇帝給陳國泰和陳澤富兩位平定叛亂有功將軍的嘉獎。咸豐皇帝傳旨特製了兩塊“顯武將軍”牌匾賜予兩位將軍。

文革時期,兩塊“顯武將軍”牌匾被劈掉燒燬,因為缺少石料,四隻石獅被村民用來鋪橋,埋在汙泥中。1976年,下村居民自發將四隻石獅從汙泥中挖出,一對石獅放置在社區廣場,另外一對就安放在文體活動中心前方。當地老人說,這兩對石獅已經成為“鎮村之寶”,逢年過節或是小孩上學,都會到這石獅面前虔誠禱告,祈求保佑。

樸園陳公祠

明末清初(約300年前),陳氏家族在水貝村建起三間相連的宏偉祠堂,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這就是位於現在下村小學內的樸園陳公祠。陳氏祠堂在清末民初進行過大修。祠堂朝北,前中後廳均為抬梁式屋架,有七架樑。塾臺正下方有花草等圖案,為磚木結構。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泰宇陳公祠

泰宇陳公祠建於清代,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坐朝北,前廳明間設門,次間設須彌座塾臺。還設有耳房,兩間三進,磚木結構。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東寶中學

1944年冬,東江縱隊政治部為了培養抗日班幹部,決定由東寶行政督導處主辦(主任譚天度、副主任何鼎華、王士釗),創辦東寶中學,校址設在原寶安縣的公明水貝村陳氏祠堂內(即樸園陳公祠), 這是東寶地區第一所抗日民主學校。東寶中學是抗戰時期共產黨地方自治根據革命需要建立起來的一所新型的特殊的革命學校,類似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學校具有明確的辦學宗旨,明確的辦學方針等顯著特點。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據文獻記載,東寶中學的校長何思明是一位曾留學美國的民主進步人士,副校長曾勁夫早年留學日本,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多年。1945年春,東寶中學正式開學,辦有兩個班,一個簡易師範班,一個初中班,學生人數最多時達130人左右。當時,校長和老師曾帶領同學們到地主家徵糧、到敵偽交界區演話劇。東寶中學的開辦,使一批懷著一股抗日救國革命熱情的來自寶安和東莞的熱血青年,積極投身到這個革命大熔爐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1945年10月,因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東寶抗日根據地戰雲密佈,國民黨軍隊瘋狂向東寶地區進攻,東江縱隊為避免損失,保存有生力量,實行戰略撤退,東寶中學被迫停辦。東寶中學停辦後,陳氏祠堂還曾作為公明中學的校址,後來下村小學也曾使用一段時間。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東寶中學修繕工作有序開展

1956年9月,東寶中學恢復辦學。1960年9月,東寶中學更名為公明中學,現址在公明紅花山。

2004年8月,東寶中學舊址(樸園陳公祠)被寶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寶安區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2018年6月,光明區開始對東寶中學舊址進行修復工作。

文化擷英

開燈

每年正月初十,下村為舉行開燈。有村民生子添丁,就會到村中的宗祠入契開燈,報上男丁家長姓名和該男丁姓名及生辰八字,男丁自此記入陳姓族譜,成為陳姓族人一員。

牛出生日

解放前,下村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位牛出生日,有牛的家庭要給牛做生日,以報答它的恩情。那一天,無論農事多忙也不準牽牛耕地,讓牛休息一天,割新鮮草料回來喂牛吃飽。小孩要穿上新衣,給牛抓淨蝨子或螞蟥。

村史名人

陳九疇

陳九疇,為進士出身,曾任南京鳳陽縣尹,為官清廉,待人寬厚,關心貧苦百姓,斷案公正,為獄中錯案平反,並築河堤修水渠利商民, 獲得廣大民眾的稱讚。

光明下村曾出了兩個將軍,皇帝還賜了匾

陳國泰、陳澤富

清朝咸豐年間,水貝村陳國泰平定臺灣有功,皇帝封他為鎮衛將軍,後來皇帝派他去征討四川起義軍時,陳國泰年事已高,恐難勝任,便在皇帝面前推舉陳澤富任副先鋒。皇帝准奏,但由於當時陳澤富官職很小,只是個把總,出於出征需要,便傳諭封為鎮臺,“把總上鎮臺”原由於此。

陳澤富跟隨陳國泰出兵正四川,浴血奮戰凱旋以後,皇帝加封陳澤富為顯武將軍。後來遼東又發生農民起義,他們再一次奉旨征討且旗開得勝。為表彰他們的功勞,咸豐皇帝傳旨特製了兩塊“顯武將軍”牌匾賜予兩位將軍,同時還專門派官員從北京護送這兩對石獅到公明水貝村贈予這兩位將軍。多年以後,陳國泰病死,陳澤富也解甲歸田在村裡建造官邸和“貽燕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