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一個筋斗可取經書,為什麼還要保著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記得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在上課時問了我們一個問題:人吃飯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是為了吃飯?小學生思考不了太高深的問題,但是當時這個問題還是觸動到我了。我開始想:既然人生的盡頭是死亡,那麼我們為何還要出生呢?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人到中年,重新回頭去思考這個問題, 感覺這個問題有點矯情,有點無聊。對於中年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必須活著,而且必須努力活好。活著是一種責任,活著就是意義。

有個段子說:人到中年以後,開始擁有了八戒的體形,沙僧的髮型,悟空的壓力,還變得象唐僧一樣嘮叨了。人到中年,整個活成了一部《西遊記》。關於《西遊記》,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輕易就能把經書取回,為什麼還要保著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孫悟空一個筋斗可取經書,為什麼還要保著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

這是一個好問題嗎?當然是。既然在技術上可行,為什麼還要折騰呢?聽起來象個悖論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照一下其他的案例。人類早在1997年就克隆出了一頭叫多莉的羊,說明在生物技術層面,人類應該擁有了克隆人的技術,但是為什麼不去做呢?

很顯然,技術只是一個維度。當人們在考量一件事情的時候,除了技術這個維度,還有倫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其他的維度需要考量。只有綜合評估的結果為正,才能觸發人們的行動。

孫悟空一個筋斗雲就可以取回經書,然後呢?吳承恩寫《西遊記》,第一回的回目寫完,再寫“悟空騰雲駕霧取回經書”,然後就結束全書嗎?電視劇激動人心的主題曲剛播完,伴隨著猴上天的鏡頭結束,就全劇終嗎?技術上可行,但是劇情明顯不允許嘛。

孫悟空在兩界山打死幾個強盜,唐僧惱恨他濫傷人命,勒令他離隊。孫悟空也是氣得七竅生煙:你這個和尚肉體凡胎,不識好歹,我還保你作甚?於是一拍兩散。在東海龍王的水晶宮,老龍王語重心長地告訴來訪的孫悟空:你如果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你就不能修成正果,你最終只是個妖仙。孫悟空一聽有理,於是就乖乖地回到唐僧身邊。

人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沒有九九八十一難,那怎麼修煉、怎麼功德圓滿呢?

孫悟空一個筋斗可取經書,為什麼還要保著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東海龍王勸說孫悟空迴歸取經團隊

人既然都要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因為生命是一個體驗的過程;經書也許可以輕易取回,但是取經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只有經過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的經書,才是充滿份量的經書,才是值得廣為傳播的善緣。人生需要儀式感,取經的艱難歷程,本質上就是一個莊嚴的儀式。

在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凡是輕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珍惜。在兩性交往中,女性往往都深諳這個定律,所以不會輕易答應男性的追求。在瞭解這個定律之後,男性面對求愛過程中的阻礙,也不宜輕易放棄。

這個心理學定律運用的範圍還蠻廣泛的。兩個棋手對弈,如果雙方水平差異太大,那麼水平高的一方很容易就會產生無聊厭倦的感覺,因為完全沒有挑戰性。如果雙方旗鼓相當,象《三國演義》中張飛鏖戰馬超,在戰鬥中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那麼就很容易產生心流,達到入迷的效果。同樣,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創作,如《西遊記》本身,如果主角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沒有艱難險阻,那麼故事如何精彩呢?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寓言。唐僧師徒四人,出身不同,來歷各異,因為一個取經的共同目標而凝聚在一起。取經的過程,何嘗不就是我們追逐夢想的過程?何嘗不是我們修煉自身、體驗生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做到象唐僧一樣目標堅定、自律良好?我們是否能做到象孫悟空一樣積極行動、永不言敗?我們是否能做到象豬八戒一樣心態豁達、幽默樂觀?我們是否能做到象沙僧一樣少說多做、任勞任怨?

孫悟空一個筋斗可取經書,為什麼還要保著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人生就是一個取經的過程

取經沒有捷徑;追逐夢想,必須移山填海、斬妖除魔。世間事,不管是求學還是工作,不管是婚姻還是家庭,大抵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