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我们都可以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三大人生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卓有成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我们都可以超越自我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文|一颗桂味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这本书通过研究剖析了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提供了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己的途径。 作者认为,自我是可以被认知的,人们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超越自我,并能够改善生活,进一步在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有所突破,取得长足发展。

这本书读起来有很多概念性的信息,作者举了很多生活例子来辅助理论学习,我们读着读着可能会突然在某一章节的某一段落有所感悟,但是想把这些纷乱的灵感串联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总的来说,这本书环绕着自卑与超越、合作与贡献、生命的意义三个主题而写。


01 克服自卑与超越自我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听过一句“xxx很自卑。”类似的对自己/他人的评价。显然,这听起来并不像什么好话,而且很少人会直白说自己在xxx方面自卑。但阿德勒却指出,自卑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的一种感觉,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那些自己没有而他人拥有的落差,就产生【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与自卑感共处。如果我们保持勇气、直面问题,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能改善现状,最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感觉。

而如果我们不堪压力,鲁莽地采取行动,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会陷入更深的自我欺骗之中,压力越来越大。——因为这种优越感是虚构的,问题的根源始终还在。阿德勒认为,在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就比如一个担心自己太矮的人总会踮起脚尖走路,好让自己显得高大一些。

虚构优越感的做法不能真正消除我们的自卑感,但却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做法。个体心理学称这样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为【自卑情结】。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所以,有自卑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假性优越而深陷自卑情节之中。

那么,如何真正的克服自卑感呢?阿德勒认为有一个唯一直接、现实的方式,那就是改善现状。比如:当我们感到软弱时,我们要选择锻炼自己让自己真正变得更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增加内心面向生活的底气,而不是是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虚张声势。

克服自卑,在不如人意的生活方面确切地付出行动和努力,改善现状,我们就会获得与自卑感相对的真实的优越感,从而超越自我。不过每个人对改善现状的优越性追求--即【优越目标】的设置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世间多姿多彩的人生。


02 贡献与合作对诸多领域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没有学会合作的孩子会陷入悲观和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中。合作又与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对人生诸多领域都有交互影响,任何对于合作的阻碍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亲子教育上,家长不能一昧的宠爱孩子。因为被宠坏的孩子只学会了关注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即便到了学校,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情况也不会改变,功课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只在于能够借此赢得老师的偏爱。另外,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如果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

在家庭建设上,一个家庭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因而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除非孩子觉得自己得到了平等的对待,否则他们就无法发展出良好的社会情感。还有准备二孩的家庭,家长除了完成基本的作为父亲和母亲的职责以外,需要让长子女感受到更多的爱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地位是稳固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已经在父母的引导下做好了迎接弟弟或妹妹的准备,甚至学会了怎样与新生儿相处并照顾他们,那么危机就会平平稳稳地过去,而不会带来任何的负面影响。

在学校教育方面,一个班级的所有成员也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真正对别人感兴趣,并能够享受合作。因而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影响儿童性格的培养,发展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变革中的学校教育,不仅应该让儿童学会为自己思考,还应该让他们接触了解文学、艺术和科学,并成长为有能力分享整个人类文化,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

在爱情与婚姻层面,爱情以及它在婚姻中的圆满,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具体表现为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许多人首次体验亲密的关系的时候,还不习惯去考虑另一个人的利益、目标、欲求、希望和雄心,他们还没有做好共同面对问题的准备,因而摩擦不可避免,这时候我们需要记住,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靠努力、关心和合作。

在职业生涯上,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样的,比如面临过疾病甚至死亡威胁的儿童会更想要做一名医生,父母职业会使得孩子想超越父母所在领域,而如果我们把金钱看太重就会让孩子以钱为标准选择职业。(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

…..

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作者观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翻目录找对应的章节。


03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三大约束而生:

一、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之上,地球资源共存同时又受其制约。
二、没有谁是人类中唯一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一旦隔绝,即是灭亡。
三、人类由男女两性构成,爱与婚姻受制于该现实。

由三大约束又引出三个人类问题:

一、我们该如何在地球家园中找出一个赖以生存的方式或职业?


二、我们该如何在群体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与他人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处?
三、我们该如何自我调整,理解两性的存在以及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人类繁衍问题?

通过研究,个体心理学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通过审视面对这三类问题时的反应,人们就能够了解到他们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所以通读全书,你会发现意义这两个字无处不在。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这本书的英文名直白来说就是生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强调的是生活经历的的解读和生命意义的阐释。

个体心理学认为,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卑还是超越,是否贡献与合作,都取决于人们怎么解读过往的人生经历,怎么选择未来人生的生命意义。

其中,童年经历的解读尤为重要。生理缺陷、溺爱和忽视——这三种情况都很有可能导致当事者从小对生命的意义做出错误的解读。生活在这些环境下的儿童几乎总是需要外在的帮助,方能修正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行为方式。似乎只能通过依赖和帮助,他们才能寻找到一种对于生命的更好的理解。

书中提到,最早期童年记忆之所以拥有如此特别的地位,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它储存了个人对于自我及环境的最初基本判断。这是他们的第一份表现评估,第一个多少接近完整的自我标记,也是第一次被提出要求。其次,这是人们个体自觉的起点,直至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传记。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经历解读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梦境。一项针对梦境和联想的调查显示,个人性格无论在梦境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会改变,但在梦境中时来自社会的压力相对较小,也无需那么多的戒备与隐藏,因而个性可得以更多的释放。我们所做的梦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欲望和渴求。

最后,在阿德勒眼里,个体化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能从社会中剥离出来,所以阿德勒强调,在沟通交流中有效的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个人的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上才有意义。真实的“生命的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

这些描述听起来很高大上,简单来说就一句话:

人不能简单的只为自己而活


——end——

题外话: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18年的时候心理学老师上课推荐的,当时我把这本书加入了书架,却放在一旁搁置了。我读书时有个臭毛病:如果没有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过两天就会被另一本书所吸引,使原先想读完的书就不了了之。因为疫情影响,我呆在家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但是呢,这本书看起来很好理解,其实好难梳理出思路来(因为各种内容独立又交叉),所以我前前后后看了至少三遍,花了一个星期才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卒。


如果有所收获,记得点个赞再走哦
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读书笔记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