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IP業態 京城小劇場謀拓圈轉型

疫情防控期間,京城的小劇場也因停演未能與戲迷朋友見面。北京商報記者採訪近10家小劇場後發現,小劇場當下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於經營成本,但多數負責人均表示,儘管受疫情影響演出排期遇到一定的阻礙,但是復工準備工作依舊繼續,小劇場運營者們不僅更注重線上的社群運營,也在加快謀劃其他拓展IP業態的生存之道,如做戲劇書店、戲劇咖啡店等公共空間化的嘗試,同時打造更有標誌性的衍生周邊。

超千場演出停演

5月假期,北京商報記者實地調查並走訪了近10家小劇場,發現以往在4、5月演出排期密集的小劇場,目前仍處在停演狀態。而多位劇場經營者也向記者表示,在停工之前,劇場的平均上座率均達七成以上,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場演出受到影響,仍不知道何時能復演。

“小劇場的盈利主要就是依賴劇目演出,但是近兩個月甚至往後兩個月的演出我們都停掉了,目前還不能確定什麼時候能夠重新排期演出。據我所知,本來小劇場的劇目就不會特別多,主要還是知名的幾家小劇場能夠形成固定規模,所以對於知名度相對更低的小劇場,停演的狀態已經是習以為常了。”小劇場場地負責人陳先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大中型劇場貢獻56.4%票房,共演出6125場,觀眾規模達503.9萬人次,票房收入為9.84億元;小劇場演出則依舊活躍,66家小劇場共演出8096場,佔全年演出場次的35.5%,票房收入則達1.55億元,同比上漲7.1%,年演出場次超100場的小劇場數量達28家。業內人士表示,初步估算,截至目前,停演的4個月內,受到影響的小劇場演出超過千場。

據陳先生介紹,隨著復工的信號陸續響起,對於小劇場復演的日子指日可待。在停演期間,運營者都在為排期籌劃,隨時等待著觀眾的到來。儘管場地未能迎接觀眾的來臨,但工作人員都隨時做好復工準備,通過線上的渠道與劇組溝通、與觀眾溝通,不落下運營的工作。如近一個月以來,蓬蒿劇場仍在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方式告知觀眾們關於第十一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的相關進展。

面臨成本高壓

對於多數小劇場而言,在等待復工的過程中,場地、人員等成本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據瞭解,此前因排期演出而產生的排練場地,排演過程中音視頻的製作、佈景、燈光以及演員的服飾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很多前置開銷因為停演無法及時收回成本。

“為了節約開支,我們也有想過要辭去一些員工來讓人力資源成本方面有所下降,目前還是日均虧損上千元的狀態。”運營獨立小劇場的王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小劇場採取場地租賃的形式居多,停演間鮮少能夠有租金減免,因此依舊需要揹負鉅額租金以及相關人員開銷。此外,相聲演員高曉攀在4月19日也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佈了名為《再見,交道口劇場》的長文,透露嘻哈包袱鋪的一個小劇場交道口劇場已關閉。

即便是在京城中備受關注的蓬蒿劇場也受到資金方面的困擾。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的瞭解,蓬蒿劇場自成立伊始日均虧損3000多元、年均虧損120萬元,十年來累計虧損1000多萬元。2016年,蓬蒿劇場創始人王翔為保住演出場地,以全部資產和三個牙科診所作為抵押,首付1000萬元買下了劇場場地,但剩餘的場地費也讓蓬蒿劇場背上了鉅額的債務。

在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看來,相比大中型劇場,小劇場在資金方面會面對更多的困難,對於本來就無法達到收支平衡的小劇場來說,停演過久的確是雪上加霜。但是,多年來北京市內的小劇場發展一直都處在過剩和短缺並存的狀態,目前的情況對於小劇場經營者是難題也是機遇,能不能借此找到多元化的生存之道,通過其他方式拓展業態生存下來將會是小劇場經營者的新考題。

謀劃加速轉型

停工以來,更多大中型劇場都開始啟動線上演出,以微信、抖音、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形式為觀眾帶來新創作。王濤認為,對於小劇場經營者來說,去嘗試擁抱新形式也是一個機會。隨著技術的提升,觀眾的觀演感提升有更大的可能性,疫情停工則讓更多人去關注線上線下演出的對比,“線上的演出絕對不可能會替代線下演出的觀演感,但小劇場如果能在這個時期利用線上的社群運營為品牌造勢,吸納更多新的觀眾,對於未來複工後的上座率也會有所幫助”。

而觀眾王女士表示,她對於小劇場的劇目期待向來更勝於大中型劇場,她希望小劇場能夠以內容突圍取勝,“小劇場會有更多先鋒創作型的劇目演出,比起大中型的劇場,它可以給戲劇人以及戲劇愛好者更多靈感碰撞的機會,所以我們觀眾更希望小劇場在轉型的過程中不要忘記最初的特點”。

近一年以來,無論是大中型劇場還是小劇場,均在優化自身的運營模式,以謀求更大的發展,如長安大戲院根據節日、節令等打造專屬演出品牌,建立劇場特色;保利劇院則開拓國際化合作,先後與英國大使劇院集團、美國布使諾藝術中心等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而在小劇場方面,越來越多的小劇場選擇在商業中心或商業綜合體中入駐,既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也能將商業體的客流融匯為自身的發展潛力。

除了更費心思考慮小劇場的選址地點外,更多小劇場經營者也開始關注立足於小劇場本身的IP衍生變現之道。“我走訪了國內外很多獨立小劇場,對於小劇場的經營思路有了更多想法,就是不光是做戲劇演出的場地,而是將其品牌化,承載更多的藝術屬性。在我的小劇場未來規劃中,我可能也會參考國內外的IP衍生模式,比如做戲劇書店、戲劇咖啡店等公共空間化的嘗試,同時打造更有標誌性的衍生周邊。”王濤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