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短短45个月之内,美国讯速递地完成了二战军队的召集和飞机舰艇的制造。抛开美国此前对二战回避责任的态度不谈,这种对战时状况的应对速度之快让人感到震惊和佩服。美国的参战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维护西欧民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亦因此一役维护了它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成为在国际上的“扛把子”。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那么,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是如何跨越二战的重重挑战,使美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的呢?

一、罗斯福点兵遣将,亨利·刘易斯·史汀生临危受命

1940年夏季,欧洲战场吃紧,美国再也无法置身事外,如何让美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成为压在罗斯福肩上的重担。任何稍微了解一点军事的人都明白:战争规划和实际作战从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在充分的准备和灵活的指挥间取得错综复杂的平衡——现代战争需要让复杂的、相互依存的政治机构协同工作,而这些机构又很容易成为沟通不畅的牺牲品。

罗斯福决定挑选一名不仅有丰富的政府部门工作经验,同时还对战争、法律和金融领域有深刻理解的官员来担任战争部长,因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有能力协调国内政治和机构间的平衡,稳住战时美国的大后方。最终,长袖善舞的亨利·刘易斯·史汀生脱颖而出。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首先,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在早期职业生涯曾担任过国务卿,对美国政府有长期而深刻的经验;其次,他曾在美国陆军长期服役,对军队中的高层人物很了解(尤其对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非常熟悉);再次,他在宪法和金融等私人领域也颇有建树,这一点对保障战争所需的物资资源非常重要;最后,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对国家有很重的责任感,他是共和党人,但是他愿意选择为罗斯福(民主党)服务,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事实证明,亨利·刘易斯·史汀生没有辜负罗斯福的期望。上任后,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努力和罗斯福的顾问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和埃德温·帕·沃森搞好关系,因为他坚信“永远不要忽视小人物的作用,有时候历史就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改变的”,这两名顾问虽然只是权势低微的文官,但是他们却深受马歇尔和军队的信任。用这两个人做他和军方之间的润滑油,让斯廷森和马歇尔的合作越来越默契。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

军事行动的每一次胜利和失败都在不断地重塑政治格局,而无论多大规模的行动都需要充沛的物质资源。只有和马歇尔保持有效地沟通,斯廷森才能为他及时、精准地提供资源保。可以说,二战时亨利·刘易斯·史汀生真的帮了罗斯福和美国一个天大的忙。

二、聪明的执鞭者:罗斯福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狠狠地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对于是否参战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因为,战争生产需要企业配合政府的号召进行生产,而当时的美国民众并不愿意蹚这场浑水,就算罗斯福贵为总统,他也没办法让他的人民去做不愿意去的时期。

但是珍珠港突袭事件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怒火,德日两国的暴力侵略行为激起了人民对轴心国的斗争意识。这种愤怒像一股虚无飘飘的力量,把所有美国人拧成了一根充满战斗力的鞭子,而鞭柄此刻正握在罗斯福的手中,如何甩出这至关重要的第一鞭决定了美国未来的走向。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罗斯福的第一鞭甩到相当漂亮,他知道仅是疏导人民的愤怒是下策,如何在疏导民众愤怒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为国家作出牺牲才是上上策。罗斯福充分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以广播、杂志、电影和广告等作为媒介,向公众解释国家的价值观和参战目标。

比如,当时杂志上刊登的兵工厂广告宣布,如果战争胜利了,工厂将为国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甚至,在美国主妇们爱看的家庭杂志上还会教授她们如何在定量配给的情况下保障正常生活。这些媒体资源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然而,只是调动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不够的,因为当时美国大量的工业和经济权利都集中在少数人中:1940年,大约100家大公司提供了美国近30%的制造业产出,而剩下的70%则有约175000家公司竞争。肉都被这100多家大企业吃了,剩下的十几万家企业只能抢着喝点汤。不难想象,这些小商人心中得有多怨恨。

但是,战时生产拼的是速度,小企业数量再多,其创造力也不敌一家资源配置更合理的大公司。想要让企业讯速地填充战争所需,还要依赖那些拥有最有地位的企业。然而这样一来,那几十万家小企业不免心怀不满。在商言商,罗斯福知道,想要化解商人间的矛盾必须由聪明的商法大师出马,生产办公室主任威廉·西格纽斯·克努森和总法律顾问约翰·布莱恩就是此时上任的。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威廉·西格纽斯·克努森

他们二人不知用了何种手段,竟真的平息了小企业的愤恨:经过威廉·S·克努森和约翰·布莱恩的努力,到1943年初时,原来占制造业产出30%的100家公司竟持有了70%的战争和民用合同。这种变化给美国的工业环境做了一个心肺复苏:战争提供了约1700万个新工作岗位、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96%、美国南部和西部有多个工业城市(底特律、巴尔的摩、印第安纳波利斯、布法罗、哈特福德、圣路易斯、波特兰和西雅图)拔地而起,而这些都是能为美国永久性地创作价值的固定资产。

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把人民的愤怒拧成鞭子,抽在法西斯的身上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大量的商品、工具、武器和材料源源不断地从美国运往二战战场和其他贸易国,而大量的美元和黄金则流回美国本土。美国成为二战中不多见的越打仗越有钱的神奇国度。

结语

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对抗,还是一场心理上的过山车,因为它具有人类行为中最复杂、最令人烦恼的一面,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追逐利益而作出对大环境来说是错误的决定。而罗斯福无疑是成功的政治家:他深知如果领导人和他部下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信任的,那么战争还未开始就已注定失败,所以他任人为用,选择另一阵营的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做他的战争部长;如果政府缺乏民众对战争的普遍支持,或者没办法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那么战争就无法持续地推进,所以他冷静的抛弃了能力弱小的多数公司,选择了更具生产力的少数大企业,可谓高瞻远瞩。

罗斯福正是用这两种手段让美国讯速地进入了战争状态,抛开对美国的其它看法不谈,罗斯福确实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伟人。

【参考资料】

《Leveraging Strength: The Pillars of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World War I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