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1-

前兩天,我的一位好友離婚了。她結婚的時間不長,兩三年。小兩口談戀愛時的恩愛情景還歷歷在目,一轉眼卻以離婚收了場。

許多人詫異,找我打探消息。性格不合?有外遇?我本人太清楚其中緣由了,最大因素在於好友她媽。

好友研究生畢業,上市公司白領,擁有讓人羨慕的收入和待遇,但就是擺脫不了她媽的影響,用她的話來說,如影隨形。

好友大學畢業工作後,做的第一件屬於自己做主的事情,就是在她媽不同意的情況下,和前夫領了證。好友前夫和好友同一所大學畢業,工作穩定待遇高無不良嗜好,本以為門當戶對郎才女貌,況且生米還煮成了熟飯,她媽應該會默認他倆的事情。

結果她媽在兩三年來一直一哭二鬧三上吊,要麼自殘要麼斷絕母女關係要麼精神崩潰即將送往精神病院,無一寧日,弄得好友與前夫筋疲力竭,不得不各自安好,慘淡結局。

然而好友被擺佈的,不僅僅是婚姻,基本可以是她的整個人生。記憶裡,好友大到學習成績、小到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擦什麼化妝品,都被她媽掌控得滴水不漏。

各種事情與她媽意見稍有相背,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披頭蓋臉就是一頓大罵,不分時段不分人前人後那種。能把好友婚姻攪渾,確是在想像當中,毫無意外。

也許大家會奇怪,新時代新青年新知識女性,為什麼還有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任由別人掌控的情況。

我想說的是,不僅有,還很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裡的作者(女主角)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典型例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2-

有人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個荒誕而極端的故事。我初看完這部小說時,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但聯想到好友的事情,突然深有同感與體會。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曆史學家、作家塔拉•韋斯特弗講述的自己的親身經歷。2019年,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作者Tara出生於美國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徒家庭裡,她從小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任何醫療記錄,在九歲之前,她沒有身份記錄。她的家庭都是摩門教徒,他們認為政府、公共教育,現代醫學都是魔鬼誘人墮落的詭計,即使其中一個孩子和父親重度燒傷的時候,也只是在家用草藥自己醫治。

Tara的生活與世隔絕,只有摩門教育和家門口滿山遍野的廢銅爛鐵,從小在父親偏執的精神疾病、母親的懦弱和哥哥對她的暴力中長大,直到17歲時才第一次走進教室。彷佛一個奇蹟一般,沒受過任何系統教育的她通過了考試,進入大學。

之後她所受到的教育,給了她全新的看待家人看待世界的視角,她得以有機會重新審視,積攢了勇氣逃離原生家庭,她被兩個世界撕裂,在創傷中成長。27歲時,她拿到了劍橋的PhD學位,但也和家鄉親人越走越遠。

就像作者本人所說的:“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

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3-

對人最徹底的毀滅,就是給他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聽上去有點偏激,但許多事實確實如此。

每個人都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出生,我們的出生,更像是一場賭博。出生在一個正常的溫暖的原生家庭,像四月陽光像秋月露水,可以滋潤人成長,出生在一個暴力的劣質的原生家庭,像伏天烈日像寒冬暴雨,無愛,還畸形人的心智。哪怕這個家庭形式已經消失,但它帶來的影響,也足夠讓出生在那裡的人,暗淡過完一生。

然而逃離家庭,卻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勇氣。要進行一場從頭到尾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反轉,就像女主描述的:想要逃離的人,要經歷“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的內心煎熬的過程,這個自我救贖的過程要通過層層慘烈的關卡,而你孤立無援。

以女主的故事為例,自我救贖要過的的第一個關,是對性格養成的影響,最大的挑戰是自我封閉與自我受限。自我封閉包括膽小、懦弱、驚恐、消極、內向不合群等心理因素。

兇猛的野獸之王老虎與獅子,只要從小馴養,儘管日後長成巨大猛獸,仍只會溫順順從,更何況幼小的人類心靈。

毫無辯白力,毫無抵抗力,也不會自我調節。在內心養成及形成閉環期間,接受的,就是各類暴力填充,等內心世界定型了,裡邊滿是幼小無力時產生的各類不正常的情緒,更多的是本能的恐懼與害怕。

而這些因素將成為人的行為行事的重要影響因素,即使他已經長成像老虎一樣的成熟個體了,幼時填充的東西仍然將他束縛得膽小、懦弱。

帶來的另外一個影響,是自我受限,即從潛意識裡對自己的自我否定。

有試驗人員進行過一個著名的跳蚤實驗,將一群跳蚤放入一玻璃瓶裡,蓋上蓋子。一開始,瓶子裡跳蚤紛紛蹦得很高,但跳到蓋子處便被擋了回來,跳蚤如此反覆跳了一兩天。

第三天,試驗人員發現,所有跳蚤跳起來的高度,都在蓋子以下了,試驗人員將蓋子打開,跳蚤仍然只跳到蓋子下方的高度。是跳蚤不能跳高了麼,顯然不是,是跳蚤適應了蓋子以下的高度,再不會去想跳得更高了。這個試驗,被稱為跳蚤試驗,也稱為著名的“自我設限”試驗。

原生家庭對於受害人持續不斷的打擊,就像玻璃瓶的蓋子,一次一次將受害人本應有的自信打掉,到了後來,即使不再打擊,受害人潛意識裡也已經自己把自己定位成別人打擊的那種狀態了,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優點的事宜不再懷疑,普遍認為自己無所意義,喪失了自我認識與鬥志。

故事裡的女主角,首先經歷的就是對性格養成的影響。她出生在一個極端的家庭裡,父親偏執而具有超強控制慾的精神疾病和母親的冷漠不作為,給主人公的性格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比如對於社會的認知,17歲以前,在女孩的思想裡,學校是魔鬼的場所,醫院是魔鬼的詭計,女人就是不能露出身體肌膚以及身體曲線,人類社會只能給人帶來災難與毀滅。

再加上哥哥長期的“暴力馴養”,使女主自幼小時期便一直受到極端影響和暴力侵害而沒有能力反抗,極端影響和暴力侵害構成了女孩的認知,導致女主角即使接受教育以後,仍然無法擺脫自己是妓女、自己受到了魔鬼誘惑等自責,極度的自卑也讓她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開展社交和生活。

就像作者自己描述的,“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承受不該承受的痛,是無法自己選擇的命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4-

然而,想要逃離原生家庭,卻遠非一走了之就能解決的事,受害者往往還要經歷第二重關卡,巨大的倫理壓力。

逃離原生家庭,不等同於簡單的從一個魔窟中逃離。就像跟銀行借款與跟親戚朋友借款一樣,從銀行借款,雖要支付利息,但還完款人財兩清,沒有其他思想負擔;跟親戚朋友借款,即使還了錢,也要時常感激別人的借款之恩,欠別人一份人情。

同理,從社會的魔窟中逃離,有恨的情緒,可以逃離得更堅決;從原生家庭中逃離,則要面對許多倫理的壓力,往往使受害者一面想逃離,一面又不敢逃離,畢竟一個貼上眾叛親離標籤的人,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如何面對同事領導,如何面對周遭的輿論壓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因為家庭暴力往往還有無意識性和隱藏性,一方面,一些施害者自己也不是主觀故意要對受害人施於壓力和暴力,所以當知道受害者離開時,施害的一方往往震驚、憤怒、感覺自己的有情有意受到了無情的背叛,養到了“白眼狼”。

另一方面,一些施害行為通過語言暴力、性格暴力、不良行為、無休無止的爭吵等完成施害過程,而不像暴打、虐待、遺棄那麼顯而易見,通過“不都是為了你好”“可憐天下父母心”等理論武裝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出走的受害人往往得不了理解,需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和思想負擔。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父親一次一次的不計前嫌的挽救之下,在同樣深受哥哥暴力影響卻重新歸附原生家庭的姐姐的對比之下,不願意迴歸的主人公越發覺得自己對不起自己的家庭對不起自己的親人,越發覺得自己卑鄙無恥不值得同情。

這種心理負擔,沒有堅定的信念支撐,是無法承受的,生活中的許多人,就是因為無法承受輿論壓力,又重新回到了原生家庭中,繼續暗淡人生。

逃離原生家庭,還需要過一個關,那就是愛與善良。“別人虐我千百遍,我待別人如初戀”。無論用哪種方法養大自己,畢竟是原生家庭養大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是人之天性使然,離開原生家庭,違背了愛與善良的本性,受害者縱然已萬般傷痕,往往也會遵行了本性。

就像《Vogue》裡所感嘆的:“我們應為我們所愛之人付出多少,我們必須背叛他們多少才能成長?”

生活本該是“自己”的生活。好友的境遇再一次讓我唏噓,像好友一樣讓人唏噓的人,卻還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是不是都無法走出傷害,失去人生意義了呢?也不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找到自己,是一條艱難險阻的逃離之路

-5-

有一部分同樣境遇的人,比如故事裡的女主人公,通過自己堅強的抵抗與努力,在成為“惡人”之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

女主人公最終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自己”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自己”無法控制自己幼小時受到的侵害,但像故事裡的女主角一樣,自己要能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不懈的學習、蛻變與努力,最終控制住自己未來的人生。

一要不斷讓自己成長,首要是心理的成長。除了要不斷接受更高更系統的教育外,也要不斷接受心理建設的教育,可以積極諮詢心理醫生,與心理醫生溝通,總之,要找到認識“自己”,使自己自信起來的方法。

二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即使與原生家庭脫離,你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經濟上的獨立是人格上的獨立的基礎,如果你連自己的養活不了自己,還得靠原生家庭供養,就無從談起心理的獨立了。

三要勇敢說“不”。嘗試和自己的內心

對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原生家庭因素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直接說“不”,因為最親的人也會得寸進尺一再打破自己的底線,別人的舒服也蓋不過自己的舒服啊,因為“自己”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