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机器人:把“苦差事”放心交给机器人

每日商报讯 从杜鑫峰博士办公室的窗口往外看,一眼就能望见三台机器人。

这三台机器人身穿蓝色“服装”,整体由头、身、底座、轮子四个部分组成,每隔半个小时,它们会统一出来巡逻一番,并在有障碍物、高坡度等特殊环境下进行性能测试。

这是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自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巡检机器人“上岗”前的必经环节。

变电站、化工厂、城市地下管廊……这些对于人类来说有些棘手的巡检场景,随着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皆可派机器人上岗工作。

作为国自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杜鑫峰博士主管的正是巡检机器人事业部,这块业务占据国自机器人业务的50%,足可见其重要性。

机器人将改造4D应用场景

“未来,机器人将改造绝大多数4D应用场景。”杜鑫峰口中的4D,代指的是四个应用场景,即Dull(枯燥的)、Dangerous(危险的)、Duplicate(重复的)、Dirty(肮脏的)。在他看来,凡是和这四个单词相关的工作场景,是机器人最先应该取而代之的。

以供电公司的变电站为例,其作为供电系统的基础设施,一般都设立在比较偏远的郊外。在没有机器人之前,变电站的维护是个相当繁琐的工作。

供电公司会派出专业的运维人员对变电站进行每周巡检,巡检的内容枯燥且重复——即通过人眼逐一检查每一台设备,根据变电站等级的不同,单站最多有超过一万个需检测设备。整个流程下来,不仅耗费时间长,还需要面对户外各类恶劣天气,靠人力容易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

2011年,国自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巡检机器人开始进军变电站,从运维人员手里接下了巡检工作。

只需先跟着运维人员熟悉一遍场地、识别一次设备,巡检机器人便能独立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检测——自动与以往数据曲线进行对比,判断设备状态是否正常。

“通过机器识别,精准度可以达到95%以上。”杜鑫峰说,随着机器人使用数量的增加,数据量不断积累,其精准度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聪明。“机器人本体生产完毕后直接导入数据,它就能自动拥有3-4年‘工作经验’,直接上岗,做到真正的机器换人。”

目前,国自机器人的巡检机器人已经应用到全国31个省份的超过1500座变电站。

“化工厂、城市地下管廊也是如此,在这些人力很难做到的地方,机器人皆可发挥作用。”当下,从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从最高的拉萨到最深的城市地下管廊,在这些低温、高湿盐雾、高海拔、地下封闭空间等不同复杂环境中,巡检机器人都能灵活、可靠、安全地替代人工作业。

三个节点明确公司产业方向

在国自机器人的业务布局中,除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巡检机器人,还有用于工厂物流、仓储物流的智能物流机器人,用于安防巡逻的智能安防机器人以及助力工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智能装备。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的企业,国自机器人并没有太多现成的历史经验能够参考,无论产品定位还是市场切入点只能自己去摸索。而如今定下的四大业务板块,便是挖掘基因、摸索市场的结果。

杜鑫峰用三个节点梳理了国自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节点,在十年前。作为国内最早发明迎宾机器人的企业,国自机器人最早瞄准的是服务领域。

2010年5月,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前一年8月,世博会向国内各高校、企业征集机器人方案,当时不足30人的机器人团队参与并脱颖而出。

最终,国自机器人自主研发生产的37台“海宝机器人”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事后杜鑫峰了解到,这是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服务机器人应用。

第二个节点,是巡检机器人正式进入电网系统,开启智能巡检业务。

“我们慢慢发现,服务机器人不是刚需,而是锦上添花的项目。相较于此,工业机器人的门槛高、壁垒高,是时候做产业升级了。”杜鑫峰回忆说,2013年的某个下午,他在北京与用户单位核心负责人就巡检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深度交流了三个小时,谈话结束,也就顺势开启了国自机器人的新战场。

第三个节点,则有关智能物流机器人。2016年,文具行业国际巨头Staples(美国史泰博)公司正寻求仓储物流服务商,进行技术升级换代。

在史泰博公司举办的“比武大赛”中,国自机器人全新设计研发、生产的STAR SYSTEM一战成名,国自机器人也成为了史泰博物流机器人系统的全球唯一合作伙伴。

据了解,目前在宝马、菜鸟物流、娃哈哈、正泰等企业的示范基地,都能看到国自研发的智能物流产品。此外,国自机器人生产的安防机器人也在G20峰会和国庆期间肩负安防任务。

机器人是一门全领域交叉学科

去年7月,国自机器人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园区。据杜鑫峰介绍,园区内有五个测试基地,既能做研发调试,也能做可靠性测试。每一款新机器人在基地测试后,还要在实景测试半年才投入批量使用。

当然,公司业务的迅速发展、人员的扩张,也是国自机器人从滨江搬迁至富阳的原因之一。

这个2008年诞生的机器人团队,2011年全员全职创业,期间获得过不少资本的青睐,如2019年获得美的资本数亿人民币战略融资。9年来,一路小步快跑。

2008年仍在浙大攻读自动化专业博士的杜鑫峰,入职国自机器人后,经历过研发、产品、市场、销售等多个岗位,他对机器人行业和其技术有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门多维度融合的全领域交叉学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杜鑫峰表示,机器人涉及硬件、软件、算法等多个领域,包括移动底盘、模式识别、人机交互、定位导航、深度学习等多项技术。

目前,国自机器人已申报和获得授权的机器人相关专利超过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70%,获评浙江省机器人行业内首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唯一的移动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下,国自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运动底盘技术与星越导航技术,作为移动机器人的“双脚”与“大脑”,应用在自有的各类智能移动机器人上。他们于2017年打造的“国自芯-GRACE”,作为移动机器人的“心脏”,也已赋能多个传统行业,开始实现技术输出。

“做机器人研发,技术很重要,但也不能太技术化,要有敢于破冰的勇气,跳出技术的桎梏去思考市场的真正需求。”杜鑫峰透露,国自机器人的技术投入都要领先市场一年到一年半,基于对行业的认知和场景的改变持续进行微创新。

国自的一款灭火机器人,便是员工在现场调试时的一次微创新——将机器人作为载体,在其底盘上装置灭火器。如今,这款产品一年也可产生上千万元收益。

他说:“对这种创新精神的保持和品质管理的追求,或许是我们相对其他企业最不一样的东西。”

人工智能大家谈

(Q-每日商报 A-杜鑫峰)

Q:您是否看好民用机器人?

A:目前业内对民用机器人还未有明晰的市场定义。我认为,民用机器人以后会有很大的市场,但现在进入可能为时尚早。

Q: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您觉得哪类人才适合机器人行业?

A:机器人是个综合性门类、涵盖了多项技术,所以有技术背景、对应用场景有敏锐度,且脚踏实地愿意去实践落地的人才是我们青睐的。

Q:您如何看待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A:我们获得过资本的帮助,资本给我们带来了资金,也帮助我们开拓海外市场。同时,我们也投资过一些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利用资本的力量收购前沿技术为我们所用。

Q:疫情对你们来说是否有影响?

A:疫情让机器人行业被更多人关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机器换人的必要性,长期来看是利好的。

Q:您觉得AI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A:AI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正向的舆论引导,千万不要过分夸大AI的作用。

记者手记

机器换人,这是最近几年的热词。改造多个传统的工作场景、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度、释放出更多劳动力,这是机器人的价值所在,也是AI的作用之一。

但技术仍有迭代摸索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其“神话”。如何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并结合实际场景发挥出有效价值,这是机器人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正打算引入机器人的行业需要关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