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迈向智慧化、协同化、一体化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迈向智慧化、协同化、一体化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将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加大对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圈的建设,推动互联互通成为大湾区建设重中之重。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提到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可见,无论是宏观战略还是具体政策,各级政府都对湾区轨道交通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而方兴未艾“新基建”热潮也在为湾区轨道交通不断赋能加速,“轨道上的大湾区”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广州

  10月12日,广州地铁就粤港澳大湾区线网优化客流预测专题研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重点研究对象为跨市的都市圈高速轨道(地铁18号线、22号线和28号线等),以及与广州地铁一体化运营的城际铁路(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和广佛环城际等)。


  一项地铁客流研究,有何深意?一般人可能看不出其中门道,但是,轨道交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事关广州高速轨道和城际铁路,说明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和广州都市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体现在地域的影响上,从招标任务书来看,除了已公布的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28号线东延至东莞之外,22号线也规划成为跨市快线,将延伸至东莞,与深圳衔接。这有望成为广州和深圳第一条互相“牵手”的地铁线路。这也意味着,跨行政区域的地铁运行,将让广州在都市圈的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强,由此产生高密度、高频率的通勤、物流,产业与经济的联动效应也会更强。


  其次,体现在联通方式上,众所周知,地铁一般服务于城市内部,是连接市区和郊区的轨道交通,而城际铁路一般是连接两座以上相邻城市的快速铁路,实现城市间的快速联通。广州地铁“城际+地铁”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模式,将都市圈内高速轨道与城际铁路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这意味着,未来城际铁路可实现“不限定班次、不对号入座”的地铁化运营模式,不必通过12306购票,就能与城市地铁无缝衔接,将改变城际铁路传统班次化的运输方式和候车室候车模式,同时提高城市地铁服务城市对外客流的能力。


深圳

  作为深圳都市圈领跑者,深圳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向周边城市延伸,轨道交通上的深圳都市圈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未来可以预见,随着轨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深圳都市圈圈层会不断扩大,城市边界不断消融,也将给都市圈交通出行、生活、产业布局带来新变革。


  携手“兄弟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上的都市圈


  今年国庆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深圳市委召开六届十五次全会,对“深圳都市圈”作出重要部署,提出高标准编制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深圳先行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携手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兄弟城市共建共育深圳都市圈。


  “建设深圳都市圈首先是要建设大交通,第一步就是要建设轨道交通上的都市圈,包括高铁、城际、地铁、有轨电车。”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都市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大,一个是人口多,其中的出行、城市生活配套、产业布局等,仅仅靠公交、汽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整个都市圈的轨道交通都很发达,城市之间都快捷连接起来,城市的边界自然就模糊了,不仅仅可以实现交通出行的便捷,也为产业的拓展开拓新的空间。”


  据胡刚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规划提出来以来,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规划变化最为明显,相关利好不断释放。就深圳而言,可从近两年轨道交通建设和规划略见一斑。例如,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工作意见中就明确,支持深圳与东莞、惠州协同开展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推进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等一批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延伸。


  相关工作意见也列出了明确的建设“时间表”:通过1—2年时间,启动深大城际、穗莞深城际延伸段、深惠城际等城际铁路项目建设。深圳10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14号线东延至惠州惠阳、深圳11号线北延至东莞长安、深圳22号线北延至东莞塘厦等跨市城市轨道项目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通过3—5年时间,深圳6号线支线与东莞1号线黄江至深莞边境段完成衔接及贯通运营。


  协同周边城市打造现代化都市圈轨道网络


  根据前述“时间表”,或意味着,在5年内,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交通和站城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机制将进一步优化,衔接水平全面提升,区域联动发展也将更为高效。而这也是公众最为关切的话题。此前,深圳开展的《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公众咨询中,提及最多的,便是希望加快深莞惠跨市城市轨道交通对接。


  目前深莞惠都市圈出行活跃,像郭先生一样的临深出行不在少数。受制于深圳土地资源限制,未来会有更多的市民、企业选择在临深圳城市置业,都市圈出行也将由探亲访友、商务出行为主,向以通勤出行为主转变。根据官方披露数据,预测到2035年,深圳至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将增长至620万人次/日,约为现状的4.8倍。


  事实上,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圈层“硬”联通,深圳已不断先行先试,加快地铁、国铁、城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建设,致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实现1小时通勤、2小时通达的都市圈交通发展目标。


  “作为第一批交通强国试点单位,深圳需通过一批创新性、示范性重大项目先行突破,推动深圳交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去年,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深圳成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深圳相关负责人在加强交通强国建设专题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开展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推进一批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和跨市城市轨道规划建设。


  该负责人透露,深圳将重点在构建多向辐射陆路运输大通道领域先行先试。为满足深莞惠居民跨市交通出行需求,深圳将打造现代化都市圈轨道网络作为试点任务之一,包括,协同周边城市,加快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建设,争取新增深圳至河源及广州至深圳第二高铁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推进跨珠江通道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深莞惠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深圳至惠州城际、深圳至惠州大亚湾城际以及跨市城市轨道建设等。


  深圳高速城际铁路建设开启新篇章


  今年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正在抢抓机遇,促成一个个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规划落地,让美好远景变成现实。


  今年6月,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正式开工,这也是深圳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机前段既承担着沿线地区城际客流,也承担着深圳内部组团间的通勤客流,可与在建的穗莞深、琶洲支线、佛莞、莞惠等城际互联互通。此外,建设单位深圳地铁还将与参建单位,在建设标准、建设速度、建设模式等方面创新,打造城际铁路的创新示范项目。


  这一项目的开工,也意味着,由深圳主导建设的5条城际线开始“提速”。日前,作为深圳轨道交通建设主力军,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辛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深汕高铁、深惠城际铁路、深大城际铁路、龙岗至大鹏支线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等5个铁路项目年底前将全面开工。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高铁、城际铁路和城市地铁“三铁”建设,大力提升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按照规划,到2030年,深圳将形成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国铁、城际和轻轨系统,与机场、港口、公交等其他交通工具加强接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轨道上的城市”和“轨道上的都市圈”。据悉,到今年年底,深圳铁路建设里程将达439公里,超过地铁的在建里程,开启深圳国铁、城际建设新篇章。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迈向智慧化、协同化、一体化

建议成立大湾区轨道交通专业管理机构


  “要想实现刚才所说的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城际要向下,地铁要向上,一定要打破行政的界限,打破城际和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的界限。广州地铁集团总规划师”欧阳长城认为,广州地铁和深圳地铁可能将来都会承接城际线的一些功能,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行业上的一些突破。


  欧阳长城为此建议,首先要搭建大湾区“城际+地铁”线网互联互通技术标准体系,其次要构建突破城市行政边界的大湾区区域快线网络规划,与各市线网规划协同,突破轨道交通行业与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另外是整合湾区内轨道交通设施资源。


  欧阳长城提出可借鉴欧洲等国家铁路互联互通的经验,创新跨城市、跨层级轨道交通管理机制,成立大湾区轨道交通专业技术管理机构,同时,依托政府管理机构,成立大湾区轨道交通企业联盟,初期可考虑建立企业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迈向智慧化、协同化、一体化


培育轨道交通行业领先的本地企业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管一级调研员李小聪表示,广州市作为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先行者,目前已经形成国内少有的涵盖着设计咨询、建筑施工、装备制造、营运维护以及相关增值等轨道交通全价值链的本地化产业结构,培育了一大批轨道交通行业领先的本地企业。


  “大湾区的轨道交通正朝着智慧化、协同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代表了未来国际化湾区的综合交通发展趋势,这也将打造现代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的杰出样本。”李小聪称,广州市发改委将在5G网络建设方面做好规划政策指导和服务,支持和推动湾区智慧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


  互联互通的智慧湾区离不开各界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为此,大会邀请到了工业互联网、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和大湾区政策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分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轨道交通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探讨大湾区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智慧轨道交通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董云庭教授认为,智慧轨道交通建设并不是单独的建设项目,而需要在智慧湾区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整体的发展情况。他指出,目前智慧湾区建设已经有基本基础,今年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首先表现在5G有序地布局,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到去年年底已经建成5G的基站是48万个,连接的终端一共是1亿个,连接的个人用户是6000万,实际上按照三家运营商发布的数据,到今年8月份终端用户可能已经超过1.5亿。


  董云庭称:“我们要发展轨道交通或者是智能轨道交通,建立无缝的物联网是必须的,因此首先需要加快推进5G建设,比如地铁也好、轨道交通也好,人脸识别和人脸支付等系列智慧技术应用,均对低延时高网速有很高的要求。”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迈向智慧化、协同化、一体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