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会改变打招呼和进餐的方式吗?

朋友郭兄日前对我说,防疫以来中国特色的快递服务已经使我两个月未走出小区了,快递小哥儿无形中成了另一个在外的家庭成员。这情形恐怕只有中国才有。

新冠以来,至少在中国,所形成的类似城市人对快递服务的依赖,这样的改变比比皆是。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电商配送直至这个消费链条的最后一段——快递服务,在互联网的保障下走入了千家万户,乃至正在常态化。而不能被线上所替代的一些线下活动,譬如理发、看病、参观、游览等等,则需要分时预约、人流量错峰、总量控制等措施,来保证社交距离的存在。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显然就是,社交距离是否会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真实距离?还有,口罩会不会成为像其他个人用品,如眼镜、围巾等一样的标配?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信任和亲切,在飞沫的影响范围之内,会荡然无存吗?未来人们在生活中,排队、就餐、打招呼、交谈,以及其他任何目的面对面的接触,都要保持1~2米的距离吗?在病毒肆虐,无法确认是否已经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人们会不会染上时刻与人保持距离的“洁癖”,将不了解其生活轨迹的陌生人视为可能的传染者,而不与之共饮、共餐乃至近距离交谈?甚至这种洁癖,由于担心复杂的病毒传染链,会不会蔓延到同事、邻居和朋友?

拉丁文明的国家,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熟人甚至半生不熟的人,或者如果有熟人介绍,也许是头次见面的生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握手乃至于亲脸、吻手、拥抱。新冠以来,碰肘正在成为他们新的打招呼的方式。目前看,生人熟人之间见面碰肘,还有一些作秀的成分。将来会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呢?总之,新冠留下了改变的种子

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习俗就是熟人以至于生人,在一桌吃饭、共享一个菜盘,都是用自己的筷子在这个盘子里夹菜。新冠疫情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同一个盘里分享同一个菜的进餐方式,公筷问题、分餐制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提了出来。在很多公务、应酬场合,在单位食堂,甚至在某些家庭里,公筷和分餐正在贯彻中。就像西方人的打招呼方式一样,进餐方式的改变也是在挑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所以此次庚子大疫,即使从自己的健康而言,我看恢复咱们老祖宗的作揖、鞠躬的打招呼方式,和分餐而食的进餐方式,实在是有必要。

前不久某国际知名美食美酒媒体,就“新冠之后,全球餐饮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问卷调查。我的答案基本如下

人员密集、桌子挨着桌子、心连心肘碰肘、相互之间能听到邻桌谈话的那种欢乐型小餐馆(这种类型的餐馆,尤其是在拉丁文化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最为常见,特别是在巴黎罗马等大城市),恐怕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种陌生人之间也亲密无间的气氛,会逐渐远离餐馆这个场合。这也不完全是新冠之后的新事物,在近年来欧美恐怖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这个趋势实际上已经有了苗头

那就是全球餐馆业的黄昏?倒也不一定。与此相对应的是,更多虽然面积也许不一定大,但是餐桌之间距离更远、就餐者之间相隔更远的精致餐馆,会越来越多。总之,去餐厅吃饭,会更贵。但同时另一个极端是,街边各吃各的小吃、分餐制的、不用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的快餐,也会找到自己越来越大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条,就是人们对餐馆、餐饮从业者的卫生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在东亚国家,服务员戴个为您口罩服务说不定会成为常态。…

当然,也许新冠之后一切如常,人们很快忘记了新冠期间的伤痛和不便。这个前提是,新冠会很快过去。

但是,如果新冠不会很快过去,或者随时卷土重来呢?

新冠会改变打招呼和进餐的方式吗?


新冠会改变打招呼和进餐的方式吗?


新冠会改变打招呼和进餐的方式吗?


新冠会改变打招呼和进餐的方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