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蘿村人不滅的心燈

這是一個始建於明代的古村落,這裡有保存完好的30多座明清古建築,這裡因底蘊深厚、人文昭卓而聞名遐邇,她,就是位於廣西北流市民樂鎮的蘿村。

蘿村,總面積9 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人,姓氏20個,陳姓為最。蘿村鍾靈毓秀,文脈延綿,書香不絕,是遠近聞名的的望族名村。

步入蘿村,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鱗次櫛比的明清風格古建築。高牆巍聳,飛簷反宇,奇角翹峨,脊頂浮雕,游龍翔鳳。屋內有壁畫、泥塑、雕樑、畫棟。這些建築連同遍落全村的古巷、古橋、古樹、古戲臺、古民居、古壁畫、古牌匾一起,形成了蘿村古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別緻特色。

與蘿村豐厚的文物古蹟、古建遺產交相輝映的是蘿村深厚的人文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以及從蘿村走出去的璨若星河的歷史人物。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蘿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科舉年代共有進士4人,舉人12人,貢生20人,文秀才65人,武秀才11人,清代七品以上官員15人。現、當代共有留學生25人, 獲博士學位6人, 碩士學位15人,教授、研究員19人,獲高級職稱的各類專業人才115人,出版有專著、文集的專家、學者24人,有處級以上政界人士16人,團級以上軍界人士10人。目前,全村共出大學生269人。

蘿村陳姓,始祖陳楠,原籍浙江省台州府天台縣白石鄉,宋末壬申舉人,丙午進士,官北流知縣而落籍本地,遷居蘿村。

蘿村先人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家規祖訓,他們十分重視子女的培養,重視家訓對後代子孫的教化作用。蘿村人士陳宗昉,在清朝皇室中擔任皇子的啟蒙老師,因教導有功,深得朝廷賞識,陳宗昉父母也跟著沾了光,獲得了皇帝頒旨嘉獎。

蘿村先祖在明朝末年就制定的《家訓十條》,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敬祖、敦族、為善、守成等方面,教育子孫勤耕、苦讀、忠孝、清廉、正義、節儉、和睦。

蘿村家訓教育、激勵著一代代子孫發憤圖強,建功立業。陳漢忠是從蘿村走出去的普通農家子弟,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現為廣西大學動物科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成為了從蘿村走出去的眾多優秀子弟之一。

陳柱在中國文化界影響巨大,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國學家、詩人、教育家。陳柱愛讀書,愛著書,愛藏書,經史子集,術數技藝無所不藏, 他的藏書樓因藏書十萬卷又稱為“十萬卷樓”。

1937年上海淪陷,日寇進逼,無錫國專被迫南遷,於1939年輾轉來到蘿村。在蘿村辦學期間,國專學生不減反增,達到二百多人,為南遷以來的鼎盛時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國學人才。

在村規組訓的影響下,蘿村人出現了不少忠於國家、利於人民、清廉自律、生活簡樸的為官從政者,也出現了很多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為人的村民。“忠孝”和“清廉”成為蘿村村民至今堅守的信念和村風。

縱觀歷朝歷代蘿村人,不論文治武功,亦或漁耕樵讀,始終遵法紀守規矩,為民者鮮有違法犯罪,為官者清廉正義,彰顯了家訓在人文薰陶上的強大影響力。

家訓,成為了支起蘿村百年基業長青的精神脊髓,是引導蘿村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燈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