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忠孝勤儉 終能長久——也談《楊氏家訓》的持家之道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家風是從小就播撒在一個人心中的種子,是一個人品德養成的基礎,能夠涵育、影響人的一生。“家之有規,猶國之有法也。”家訓是對子孫舉止行為、交友治家、為人處世的教誨,是古代中國人期望家風世代流傳的主要表達方式。良好的家風家規作為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能夠影響人的內心和價值判斷,約束人的行為,對個人修身、齊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訓」忠孝勤儉 終能長久——也談《楊氏家訓》的持家之道


楊姓,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易”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易”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海滄楊氏來源分碧溪、楊亮節兩派。霞陽村楊姓為碧溪派,據《霞陽楊家使頭公楊氏支譜》載:元朝末年,楊寺丞(名秩)全家從河南固始經浙江麗水入閩。居長泰,為碧溪派開基祖。寺丞生子耕道。耕道的第八子德卿居霞陽,為霞陽楊氏開基祖。貞庵村楊姓屬楊亮節派。貞庵楊氏族譜已佚,只能依漳浦佛曇《楊氏世隆衍系族譜》記載,大約是明朝末年,楊亮節後裔加誼、加填帶領全家人到皇亭(今貞庵)開基。


「家訓」忠孝勤儉 終能長久——也談《楊氏家訓》的持家之道


歷史上的楊氏家族在漢唐時期名人輩出,比如東漢的“關西孔子”楊震。“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和“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這兩句話就出自其口。而自隋煬帝楊廣不得民心亡國之後,楊氏家族進入韜光養晦階段。各地的《楊氏家訓》也多偏向於個人修養和持家等內容。比如霞陽的《楊氏家訓》就以“忠孝勤儉”為主題。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種而食。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切用,俯仰何益。


「家訓」忠孝勤儉 終能長久——也談《楊氏家訓》的持家之道

楊衢雲——圖片來自網絡


「家訓」忠孝勤儉 終能長久——也談《楊氏家訓》的持家之道

楊章熹——圖片來自網絡


幾百年來,霞陽《楊氏家訓》一直伴隨著每一位楊氏子孫的成長,楊衢雲和楊章熹則是其中的佼佼者。楊衢雲(1861—1901)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祖居霞陽翁厝社。因受中法戰爭刺激,矢志革命。1892年,與謝纘泰等創設輔仁文社。1895年,會孫中山建立興中會總會,並擔任第一屆會長。楊章熹(1909—1981)生於霞陽村。1926年畢業於廈門同文學院後,進入上海勞動大學學習。1930至1936年先後任海滄錦裡小學、滄江小學、霞陽小學及崇德中學等學校董事、校長、教導主任和教員。1950年在緬甸南洋中學的基礎上擴辦南洋師範,自兼校長和政治教員。主張“愛國主義兼有集體主義教育學”,倡導“人格、知識、技術三結合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堅持以“自學為主,教授為輔”、“普修課與選修課”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1953年回國,出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海外教育編纂組組長。1962年擔任泉州華僑大學華僑史研究室顧問。主要論著有:《緬甸救亡教育實施綱領》、《戰後緬甸教育底理論與實踐》、《緬甸地理》等。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能牢記《楊氏家訓》中的“忠孝勤儉,終能長久”這一點,就能成為一個有志氣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